潘那維申

潘那維申Panavision 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伍德蘭地區的電影設備公司,主營攝像機鏡頭。 該公司由羅伯特·高茲查克創立,1950年代作為小型合作夥伴參與研發變形放映物鏡,並將其套用於寬銀幕電影中。隨後潘那維申擴大其產品線,以滿足現代電影製作的需求。該公司起初主營寬銀幕電影鏡頭配件,1954年發行首個產品,其寬銀幕變形鏡頭產品很快成為了行業領軍。1972年,潘那維申以超輕的Panaflex 35毫米電影攝像機引領了電影製片業的革新。該品牌其他突破性的產品還包括1999年的Millennium XL和2004年推出的數碼攝像機Genesis.

Panavision目前僅經營器材租賃業務,器材全部為公司財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那維申
  • 外文名:Panavision
  • 領域:電影,光學
早期的歷史,進入市場,攝影機,Panaflex,近期重組與收購,潘那維申3D,

早期的歷史

Panavision於1953年由羅伯特·高茲查克發起,合作夥伴包括理察·穆爾,梅雷迪思·尼科爾森,哈里·埃勒,瓦爾特·沃林,和威廉·曼恩, 1954年公司正式成立。Panavision於建立之初主要製造變形放映物鏡,以滿足寬銀幕電影的放映需求。在Panavision成立之前,高茲查克在加利福尼亞韋斯特伍德村開有一家相機店,當時他的很多客戶都是攝影師。高茲查克和相機店的合作搭檔摩爾一起嘗試了水中攝影,並在此過程中對變形物鏡技術產生興趣,這種鏡頭能使他在水下獲得相機外殼之外更寬闊的視野。變形物鏡技術始於一戰期間,用於擴展坦克潛望鏡的視野。潛望鏡看到的視野實際是變形物鏡水平擠壓後產生的,通過一個互補的變形光學元件還原,因此坦克操作人員可看到未嚴重變形的景象,且該景象可達原水平視野的兩倍。高茲查克和摩爾從紐約光學公司C.P.Goerz購買了這些鏡頭,用作水下攝影。隨著寬銀幕電影逐漸流行,高茲查克從中發現商機,起初為投影機提供變形物鏡,後來是攝像機。摩爾的朋友尼科爾森,隨後作為攝影師測試變形物鏡攝影。
在1950年代,電視的出現使電影業受到威脅,電視把觀眾“圈在”家裡,導致票房收入減少。為吸引觀眾到電影院線,電影製片者開始發掘電影相較電視所獨具的特點,如彩色膠片3D電影立體聲以及寬屏電影。全景電影是寬銀幕電影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在最初的構想中,實現全景電影過程極為繁瑣,需要三個攝像機拍攝以及三個投影儀同時在一面巨大的曲面螢幕上投影。 全景電影設備和花費翻了三番,導致運作上經濟上的困難不斷。此外,投影畫面之間的垂直分割線也是一大挑戰。為了創造一種顛覆性的寬螢幕電影拍攝方法,且同時解決價格和可操作性等上述問題,20世紀福克斯公司購買了寬銀幕系統的開發權,命名該項目為CinemaScope,以採用變形鏡頭拍攝電影。此類電影在放映時,需要在放映機上放置一個互補的變形物鏡,從而拓寬畫面,實現電影膠片兩倍的橫縱比(圖像的寬度與高度之比)。1953年,第一部使用CinemaScope拍攝的電影《聖袍千秋》(The Robe)宣布發行。然而,高茲查克,穆爾和尼科爾森在當時已能通過變形鏡頭進行水下拍攝。
當時與福克斯公司簽約生產CinemaScope鏡頭的製造方博士倫公司,生產出的影院變形放映設備總是不盡人意。高茲查克從其供銷商那裡得知此事後,召集威廉·曼恩、瓦爾特·沃林合力攻克該方面技術難題,曼恩擁有光學加工技術,曼恩好友沃林是光學物理學家。與博士倫公司不同的是,高茲查克選用了棱形鏡頭而非柱形鏡頭。 該設計使人為控制變形鏡頭的畫面拓展變數(畫面水平受擠壓程度)成為可能。放映者可使用該技術將非變形(平面或球面)的預告片轉換為變形的劇情片。由沃林設計的這項圖像變形系統被運用到了Panatar鏡頭的製造中,1954年8月11日該系統申請專利,5年後獲得獎項。

進入市場

潘那維申1954年發行第一個產品,Super Panatar投影鏡頭以1100美元的售價迅速占領了市場。Super Panatar在現有投影鏡頭的基礎上用支架附加了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因其採用棱形鏡頭,僅需對鏡頭稍作調整即可放映出多種電影格式。潘那維申後又將Super Panatar改進為Ultra Panatar,能直接旋扣在投影鏡頭上。潘那維申的鏡頭逐漸取代CinemaScope成為院線變形投影系統的領軍產品。
1954年12月,該公司為電影洗印廠創造了專業鏡頭Micro Panatar,該鏡頭裝在光學印片機時,可以將變形膠片負片轉印為“平面”膠片,使沒有安裝變形寬銀幕放映系統的影院也得以放映變形拍攝出的影片。在Micro Panatar發明之前,為了使影片得以在兩個系統播放,電影製片廠需要同時使用變形物鏡攝影機和球面攝影機兩種器材拍攝。因此Micro Panatar的出產極大降低了拍攝器材的費用,僅需進行後期轉印即可實現變形和平面的雙平台投影。
潘那維申的另一項發明Auto Panatar更加鞏固了該公司在業內的領軍地位。Auto Panatar攝影機鏡頭專為35mm變形寬銀幕影片設計,此前福克斯簽約的CinemaScope鏡頭在特寫方面存在缺陷,當某物體(或人臉)靠近鏡頭時會被拉寬變形,人們把這個光學像差戲稱為“腮腺炎”現象。變形寬銀幕技術剛興起之時,CinemaScope企圖通過避免細節拍攝以掩瑕疵,但隨著該技術愈漸流行,該鏡頭的缺陷暴露無疑。潘那維申對此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添加一個可旋轉的鏡頭附屬檔案,與對焦環保持機械同步。該方案不僅解決了圖像變形的問題,也使變形寬銀幕技術能夠自如的進行特寫拍攝。Auto Panatar自1958年發行被迅速採用,並為潘那維申贏得其首個學院獎的科技獎項。 電影界逐漸掀起“潘那維申熱”,紛紛在銀幕上標註“使用潘那維申拍攝”。CinemaScope則被淘汰出局。.
自1954年起,美國媒體公司美高梅(MGM)委託潘那維申研發一項全新的寬螢幕系統,使用65mm膠片攝影機和Panatar復消色差鏡頭(一種變形鏡頭,與標準定焦鏡頭相比多了成相變形器)。採用該系統拍攝的電影通過70mm的膠片變形放映時甚至可實現2.76:1的橫縱比。該系統被稱為MGM Camera 65(Ultra Panavision 70),第一部使用該系統的電影是《戰國佳人》。然而,該電影僅發行了35mm的變形印片,因為影院的70mm印片放映都在巡迴播放《環遊世界80天》,該片採用Todd-AO公司的非變形技術拍攝。第一部使用70mm膠片的變形寬銀幕影片是美高梅1959年以MGM Camera 65之名發行的《賓虛》。潘那維申還開發了一款名為“Super Panavision 70”的非變形寬屏系統,與Todd-AO採用的技術基本相同,藉此發布的第一部影片是迪士尼旗下電影發行商博偉公司的《漁人之家》。

攝影機

1962年,潘那維申的四名創建者因個人事業發展離開了公司。同年,美高梅製作《叛艦喋血記》導致嚴重超支,需走清算程式彌補開支。潘那維申藉此收購了美高梅的攝影器材部門,以及此前其為美高梅開發的Camera 65系統,並改名為Ultra Panavision。.當時使用這個系統拍攝的影片只有六部:《瘋狂世界》(1963)、《羅馬帝國淪亡錄》(1964)、《突出部之役》(1965)、《萬事流芳》(1965)、《禁酒風波》(1965)、《喀土穆》(1966)。2015年影片《八惡人》重拾該系統。由於70mm膠片的成像變形器十分罕見,大多數仍在發行的70mm印片均為非變形的球面透鏡設計。橫縱比2.20:1應運而生。
CinemaScope發展遇到勁敵後,福克斯一時仍不肯放棄,但一些演員並不看好。據說,美國男演員法蘭·仙納杜拉在出演福克斯1965年作品《列車大逃亡》時,指定使用Auto Panatar鏡頭。迫於壓力,福克斯不得不徹底放棄CinemaScope,《列車大逃亡》於是成為福克斯使用潘那維申鏡頭拍攝的第一部作品。為了滿足業界對潘那維申投影鏡頭的龐大需求,高茲查克還曾將CinemaScope鏡頭改進為自家產品。此事直至高茲查剋死後才得以揭曉,一名原參與CinemaScope設計的博士倫設計師進入潘那維申公司後發現並揭露了這個秘密。
20世紀60年代中期,高茲查克轉變了潘那維申的商業模式,其從美高梅收購的鏡頭、攝影機只投用於租賃業務。潘那維申對這些收購來的器材進行維護、修改及定期更新。潘那維申後來在發行全新的攝影機產品時,從未參與同類產品競價,因此其在生產成本方面毫無壓力,而是以產出經久耐用的攝影機為新標準。
新的商業模式需要額外的資金投入。為實現融資,高茲查克1965年把公司賣給Banner Production,自己仍擔任董事長。不久後,潘那維申就成功將市場拓展至了好萊塢,業務逐漸覆蓋紐約、歐洲、澳大利亞、香港、東南亞地區。金尼國家公司1968年買下Banner,並於次年接管了華納兄弟七藝公司,為避免財務醜聞更其名為“華納通訊”。 金尼與華納的金融資源極大擴充了潘那維申的器材庫,並大力資助了其研發進程。
在該時期,潘那維申的研發重點即為改進標準35mm攝影機。米切爾電影攝影機是潘那維申獨立生產的第一個的攝影機,其後生產的所有標準35mm攝影機也均以米切爾攝影機為基礎。
為開發一款帶有反光取景器,且兼具質量輕、噪音小等特點的攝影機,潘那維申1967年研發出Panavision Silent Reflex(PSR),其快門角度能達到200度。經過發行初期的多次改良,該攝影機不久就成為全球最流行的影棚專用攝影機。 此外,潘那維申為1.85影片生產的球面透鏡,也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1968年,潘那維申發行了手持65mm攝影機。但由於當時製片普遍採用35mm膠片以及更便宜的70mm膠片,這款新型65mm攝影機未受重視。1970年,又有兩部通過Super Panavision攝製的劇情片發行,分別是《挪威之歌》和《瑞安的女兒》。這之後十幾年,也僅出現了幾部65mm作品。

Panaflex

潘那維申的又一重大發明是反光取鏡攝影機Panaflex,由阿爾伯特·邁耶(Albert Mayer)歷時4年打造,1972年出品。其質量輕,既適用手持攝影也適合攝影棚使用。Panaflex堪稱突破性的攝影產品,無需繁重的減音箱即可靜音運行。Panaflex還裝有數碼電子轉速計和用來卷片的膠捲盒馬達。史蒂芬·史匹柏1974年的《橫衝直撞大逃亡》就是使用Panaflex拍攝的第一部影片。
20世紀70年代中期,Panaflex系列產品被不斷改進更新:Panaflex X、Panavision lightweight(為攝影機穩定器設計)、高速panastar、金版Panaflex,以及Panaflex G2。在此期間,潘那維申還生產了背帶產品Panaglide和錄像機Panacam。
羅伯特·高茲查克1982年去世。他死後,華納通訊把公司賣給了以特德·菲爾德(Ted Field)、約翰·法蘭德、艾蘭·赫希菲爾德為首的財團。除了公司所有人變更,公司也遭遇發展瓶頸。1987年潘那維申以1億美元價格被賣給Lee國際公司,但是財務壓力太大,所有權於兩年後歸屬美國華平投資集團。
1989年,潘那維申推出了Primo系列鏡頭,成為該公司迄今生產的最銳利的鏡頭。1995年,潘那維申及其四名員工因Primo 3:1變焦鏡頭獲得奧斯卡獎:伊恩·尼爾負責光學設計,里克·戈爾巴德負責構造設計,埃里克·杜貝爾克負責鏡頭設計。奧斯卡學院獎表彰稱:“Primo3:1變焦鏡頭堪稱獨一無二,其高對比度、無鏡頭光暈、近距離對焦能力使其別樹一幟”。1991年,潘那維申發布了一套新的65mm技術,“65系統”,該技術後被德國電影器材生產商阿萊推出的Arriflex 765擠出市場。但是65mm規格還是沒流行起來,好萊塢影片中只有《大地雄心》和肯尼斯·布拉納版的《哈姆雷特》採用潘那維申65mm系統攝製。
1992年,潘那維申發起了一個項目,通過重新審視公司現有的35mm技術,開發新的攝影機。諾蘭·默多克和艾伯特·邁耶帶領設計團隊。1997年,“千禧年攝影機”取代Platinum攝影機成為潘那維申的主打產品,1999年,艾伯特主導設計的“千禧年XL”進入市場,並迅速成為潘那維申生產35mm影片的主要機器。XL是潘那維申歷史上首個同獲學院獎和艾美獎的產品。2004年,公司又推出了XL更新版XL2。第一部使用XL的劇情片是2000年的《完美風暴》,第一部使用XL2的劇情片是2005年的《宛如天堂》。XL系列攝影機擁有很小的機身,攝影棚、手持和攝影機穩定器均可適用,此外,其機內輸片機構也是攝影機界的一大革新。截至2006年,潘那維申暫無開發新型攝影機模型的計畫。

近期重組與收購

1997年5月,潘那維申宣布收購市值6100萬美元的電影服務集團“視覺行動公共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曾叫“塞繆爾森集團”,是潘那維申在法國和澳大利亞的主要代理商,在英國有三間大型租賃倉庫,並在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設有小型倉庫。此外,該集團還負責潘那維申在美國亞特蘭大、芝加哥和達拉斯三個城市的行銷。潘那維申執行長威廉·司各特說:“該筆交易為潘那維申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強大平台,而且完成了我們在美國的分布體系。接下來潘那維申將立即開放東南亞重要市場,據估計該地區的電視和電影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1998年,羅納德·佩雷爾曼獨資的麥克安德魯斯及福布斯公司通過旗下某子公司收購了潘那維申多數股份。1970-1980年間,潘那維申在開發新款膠片式攝像機失敗後,投入了新世紀的數字革命,與索尼合作開辦了DHD投資。新公司的目標是提高高清數字視頻的質量,達到頂級好萊塢電影產品的標準。
DHD成立背後主要在於喬治·盧卡斯的推動,以期籌備《星球大戰》系列拍攝公司成立後,索尼生產了HDW-F900高清攝像機。在索尼公司主要生產電子產品以及照相機的同時,潘那維申為客戶提供定製的“primo數字”高清鏡頭,改進攝影機機身使其與標準膠片攝影機配件更好地結合。潘那維申HD-900F被用於攝製盧卡斯影業的《星際大戰2:複製人的進攻》,該片也被稱作“第一部大型數字影片”。潘那維申在數字電影攝影機的另一成就也是與索尼公司共同完成,旨在再利用35mm球面鏡頭,潘那維申全程參與設計。

潘那維申3D

2004年,全頻寬的高清SDI攝像機Genesis-HD問世,配備先進的比色法感光度規格,該相機使用的超35mm膠片能與常規35mm鏡頭匹敵,真正實現35mm景深。電子配件(包括CCD)圖像感測器以及HDcam錄像機由索尼生產,機架和機器結構由潘那維申團隊設計。Genesis最初用於拍攝2006年的《超人歸來》及《空戰英豪》,但是06年喜劇《驚聲尖笑4》同時採用了35mm膠片和Genesis攝製。潘那維申後來買下了索尼在DHD投資公司49%的股份,並在2004年9月實現完全收購.
幾乎同一時期,潘那維申開始收購相關電影公司,包括,EFILM(2001年收購,2004年賣出),法國電影集團(2004年),加拿大電影攝影器械租賃公司威廉·懷特國際公司(2005年),數位相機租賃公司Plus8Digital(2006年),國際照明設備公司AFM以及相機生產商One8Six(2006年)等。2006年7月28日,麥克安德魯斯及福布斯公司宣布購買潘那維申全部股份,但仍保留其公司地位。同年麥克安德魯斯及福布斯公司收購了Deluxe娛樂集團。
2010年3月,麥克安德魯斯及福布斯同意潘那維申債權人進行債務重組。私募股權公司博龍資產成為該筆交易中的頭號投資者,免去潘那維申1.4億美元債務並注入4000完美元現金,前最大控股人羅納德·佩雷爾曼不得不淨身出戶。2013年7月,潘那維申債權人以170萬美元的未清償債務提起訴訟,如勝訴,則要求公司解散。
潘那維申3D是數字影院投放3D影片的系統。它是被動立體3D系統,主要使用薄膜光學技術製成的光譜梳形濾波器。可見光譜在該系統中被均勻分成可變光束。
2012年7月,潘那維申3D系統行銷商DVPO Theatrical中止了該系統的行銷,稱“面臨國際經濟環境和3D市場的雙重壓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