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蘊華

潘蘊華(1904—1999),女,大關鎮人,畢業於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當代畫家,代表作品:《潘蘊華剩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蘊華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04
  • 逝世日期:1999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上海美術專門學校
  • 代表作品:潘蘊華剩墨
  • 性別:女
人物生平,主要經歷,作品,

人物生平

潘蘊華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潘劍甫曾於光緒三十年(1904)在大關創辦私立崇治高等國小堂,學識淵博,思想開明。潘蘊華幼承庭訓,孩提時代即濡染翰墨,與詩書畫結下不解之緣。民國15年(1926),考入上海美術專門學校(五年制本科)國畫系,與當代名畫家黃鎮、張玉良、童雪鴻、余守謨等先後同學,其間從師花鳥畫大家馬孟容、山水畫家鄭午昌,研習中國書畫藝術、中外美術史、中國古典文學等,並得到校長劉海粟的言傳親授,由此打下堅實的國畫基礎。老師鄭午昌曾在她的山水畫上題道:“墨氣烘雲易,脈絡分清難。仿高房山筆意,蘊華寫此頗有深意。”民國20年,潘蘊華從上海美專畢業,受聘於安慶培德女中,後與同鄉張蔭中結為伴侶,遂不復任教,專心作畫。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夫輾轉任教於安徽、湖南等省,飽受流離之苦。民國29年,張蔭中因省立二臨中校長程勉堅請,婉拒安徽學院教授之聘,留鄉任教,終因課程繁重積勞成疾,於民國23年不幸病逝。潘蘊華毅然重登講台,以微薄薪俸維持全家四代九口人的生活,先後執教於省立二臨中、安慶女子師範學校、安慶師範。教學之餘,勤於創作,所繪花鳥梅松、人物山水神意兼備,多次在合肥、上海參展。1958年,正當她步入創作高峰時,忽被挾嫌者誣陷有歷史問題而被安慶師範除名。迫於生計,潘蘊華只得在街道繡花廠設計花樣,作品因極富民族特色而遠銷國外。“文化大革命”中,潘蘊華因以繡花謀生被斥為“黑畫家”、“反革命”,多次遭到捆綁批鬥,致使右手中臂和手指嚴重傷殘,無法握筆,被迫放棄創作活動。而她的舊時作品也悉數被抄。其時,潘蘊華蝸居矮屋,家徒四壁,破灶連床,僅可容身,而她淡然處之,無憤激不平之氣。1978年,經省委書記萬里親筆批示,潘蘊華的歷史問題得以解決,獲得平反,從此蔗境回甘。1980年5月安慶師範學院成立,潘蘊華被聘為美術系副教授,雖不能理紙揮毫,但她仍以滿腔熱情,發起成立“完白書畫研究會”,與後生晚輩共研藝事,開設美術講座,為安慶畫壇培養人才。

主要經歷

潘蘊華與老一輩革命家黃鎮友情深厚。黃鎮早年在浮山中學從事地下工作,得到桐中同班同學張蔭中的巧妙掩護和潘蘊華的熱情款待。建國後,黃鎮每次回鄉,都要登門探望潘蘊華。1963年國慶節,黃鎮邀請身處逆境的潘蘊華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1980年,黃鎮到安慶考察,邀請潘蘊華等安慶書畫家一起創作巨幅畫作《滿園春色》。1984年,潘蘊華八十壽辰之際,黃鎮繪贈《古松圖》一幅,上題陳毅元帥“大雪壓青松”的詩句,以褒揚其不畏艱難、傲然孑立的精神。1993年,黃鎮紀念館在安慶春光苑落成,潘蘊華不顧老邁,親臨揭幕。

作品

潘蘊華創作的數百幅美術作品,多在“文革”中散失,後由好心者送回畫作13幅、繡品5件,由家人及弟子結集為《潘蘊華剩墨》印行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