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紹烈,男,字子駿,號西屯。公元1796年(清嘉慶元年)出生於萊蕪楊家鎮村。
基本介紹
- 本名:潘紹烈
- 字號:字子駿
號西屯 - 出生地:萊蕪楊家鎮村
- 出生時間:公元1796年(清嘉慶元年)
人物生平,重要事件,
人物生平
幼年因家貧輟學,後得堂兄潘紹龍鼎力相助,從師廩生張鼎文,學識文章大有長進,於清道光五年考中秀才、八年考中舉人、九年連捷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協修,留在京城編史修志,因其書法文章俱佳,勅封文林郎散館。同僚妒其年少才俊,讒言詆毀,被謫直隸元氏縣知縣,因父卒回家守喪,服除後任福建甌寧縣知縣,不到一年,又因母卒歸,服除後不復出。1881年(清光緒七年)去世。
重要事件
潘紹烈少負重名,潛心理學,以文章著稱,號稱當時萊蕪“文章宗匠”。其制藝拙中見奇,言皆有物,繼承前人又自成一家;古文則峭潔廉悍,其《重遊余家泉記》一文有蘇東坡《赤壁賦》之胸襟氣勢,詩亦清新;其書法剛柔相濟,名重當時,有潘(潘紹烈)牛、李(章丘李廷棨)馬、劉(益都劉清源)龍之稱。受到何紹基推崇。晚年應邀主講“汶源書院”十餘年,以“講明修己治人之道,養其忠君愛國之心,於文章爾雅之地,以備折衛禦侮之用”為宗旨,較著名的學生有進士呂憲瑞。一生著述甚豐,惜多散失,其後人將其遺文匯集成冊,名《潘太史遺稿》,其弟子呂憲瑞撰寫序言。今泰山王母池、呂公洞均有潘紹烈所撰碑文。
潘紹烈於嘉慶元年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幼年時即天資聰穎,喜愛讀書。因為家庭貧困不能自給,入塾不久即被迫輟學在家,放牛打柴,得閒仍手不釋卷,書聲琅琅。堂兄潘紹龍時為濟南藩署椽吏(掌管糧米、一伙食供給的小官),為人樂善篤義,聽說後十分惋惜,主動把紹烈叫來義塾,和他的子侄同師就讀,連上學用的筆墨紙硯等都一概承擔下來,並在生活中不斷給紹烈家庭予以周濟。出資供紹烈赴縣城參加考試,後又將紹烈接到省城讀書,遇到才華出眾的人和知識淵博的學者,便領著紹烈前去拜訪,請求指教文章的優劣。耳濡目染之下,潘紹烈的學問得以砒礪,見識增長了許多。有時紹烈貪玩偷懶、堂兄就非常嚴厲地批評訓斥,從不寬容留以情面。在堂兄的嚴厲管束督促之下,紹烈讀書十分刻苦用功,歷經十幾載寒暑,學識逐漸淵博,文章日臻圓熟,終於在乙酉年(道光五年,1825年)考中秀才,三年後(道光八年,1828年)考取舉人,次年(即道光九年,1829年)考中進士,時紹烈年33歲。因為是考取舉人後隨即考中進士,故榜稱“聯捷”。考中進士後,皇帝又親自主持,舉行了二輪殿試,因紹烈詩文書法俱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協修,並敕封為文林郎散館,留在京城編史修志,校點天下文章,潘紹烈被封為翰林院學士。人們都知道,凡派往翰林院的,均是高材生。他因年少才俊,深為同僚所妒,多有讒言低毀,被貶謫出京城,到元氏縣做了一任知縣。在元氏縣令任上,他革除陳弊,廣興商貿漁鹽之利,多有惠政,百姓稱頌。因不善逢迎往來之法,甚不為上司所重,藉以口實,不久易地甌寧,又做了一任知縣。在甌寧縣,他初衷不改,“為官心存君國”,雖處江湖之遠,仍彈精竭慮,興利除弊。在其治下,甌寧一片清明,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深為百姓和當地士紳所擁戴。
潘紹烈在兩地任縣令時,善折獄,析奇案,毀淫祠,打內監,人稱他為“強項令”。
有一天,潘紹烈端坐大堂,有兩個鄉民扯著一幅棉條爭訟。都說棉條是自己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據,你爭我奪,互不相讓。潘紹烈簡單地問了幾句,調和說:“一幅棉條,幾尺布,何必因此傷了和氣呢。依我之見,把這幅棉條撕成兩份,你二人抓閹平分如何?”其中一人認可,另一人力爭說:“我好好一幅棉條給俺撕開不說,還要兩人分,我不服。”潘紹烈哈哈大笑:“此案已明,認可者輸,力爭者贏。”有這么兄弟倆合用一口水井。哥哥使壞不叫弟弟從院裡提水,四鄰勸解不下,官司打到公堂上。哥哥說:“井雖是祖上留下的,地基卻是我分著的,井在我分著的地里,應歸我所有。”弟弟說:“大老爺,井是祖上留下來的,我兄弟兩人共用,我提水得從哥哥院裡走。我不是要井,只要求兄嫂允許我經他院去提水。”潘紹烈聽罷點點頭,和其兄長商量,兄長說啥也不松嘴。潘紹烈一虎臉,拍拍驚堂木說:“井屬二人所有,院子是兄長的,兄長有權做主,不讓你走,你也無法。為了徹底解決這一糾紛,可平分其井,每人一半。”弟弟說:“大老爺,我分的一半在哥哥院子裡,還不是和沒有一樣嗎?”潘紹烈告訴其弟說:“你分的一半,沒法去提水不要緊,可是你有主權,可以當污水池用嘛!”弟弟說:“大老爺,這個分法不行,倒上髒東西兩家都不能用了,好好的一眼吃水井,就瞎了。”潘紹烈說:“你欲和哥哥合用,你哥不肯,說明你哥哥無情。你如往井裡投以污物,你哥哥也就不能用了,他如願意用,自然會和你商量著辦。”弟弟覺得有理,磕謝說:“俺願意聽大老爺判斷。”哥哥恍然大悟,他怕弟弟往井中投污物,同意弟弟繼續從院子裡提水走路,從此不再爭執。
到了鴉片戰爭前後,朝政黑暗,外敵鼠覷,吏治十分腐敗,買官賣官,劫掠豪奪之風盛行,官場醜聞不斷。潘紹烈看不慣官場中人的所為,又不願與惡者同流合污,漸漸有了辭官家居、歸隱田園的打算。
在甌寧縣令行將任滿時,他的母親不幸去世。按照清朝的舊制,官吏必須暫辭官位,回家守節盡孝三年。之後,“懸車歸家”,執意不再復出。潘紹烈時年不惑,恰與靖節先生歸隱田園時同齡。不久,應侯冬柏先生盛邀,到汶源書院擔任主講,以此執教於杏壇,傾盡半生心血給後學者講明“修己治人之道,養其忠君愛國之心,於文章爾雅之地,以備折衛禦侮之用”。並嘔心瀝血地著書立說,有《潘太公遺稿》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