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琰(革命烈士)

潘琰(革命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潘琰,女,1915年10月生,江蘇徐州人。1945年12月1日,為鎮壓昆明愛國學生反內戰的罷課行動,一夥國民黨暴徒闖入西南聯大師範學院,追打學生。潘琰身受重傷,當天下午犧牲。年僅3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琰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徐州
  • 出生日期:1915年10月
人物簡介,“一二·一”慘案,秘密入黨,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潘琰又名潘虹,江蘇徐州人。1934年考取江蘇省立徐州女子師範學校。“七七”事變後,離開學校到軍醫院做救護工作。1937年底,到安徽壽縣參加第五戰區的“抗戰青年幹部訓練團”,訓練結束後作為第五戰區第十一集團軍學生軍的一員,參加了津浦南段的保衛戰。抗日戰爭爆發後,正在女子師範讀書的潘琰毅然放下書本,於1938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組織的學生軍。1939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初,隨部隊撤到湖北宜昌,不久學生軍解散,潘琰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這年夏天加入中國共產黨。她出色地完成黨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1940年夏,奉命轉移到恩施。這年冬天,改名潘虹,到重慶進手工業紡織人員訓練班,結業後到川北樂至縣教村民紡棉花,還利用一切機會教農家孩子念書識字,與當地民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歌贊曰:“蜀北家家憶潘虹。”1943年夏,考入昆明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到校後一面努力學習,一面積極參加進步學生的各種活動。抗戰勝利後,積極投入到反對內戰,爭取民主的各項活動中。1944年秋,潘琰考入被譽為昆明“民主堡壘”的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在昆明,她一面讀書,一面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愛國民主運動中。她嚴守組織紀律,從未暴露自己的黨員身份,積極配合雲南地下黨外圍組織“民青”開展各種進步活動。
潘琰
1945年12月1日,50多名國民黨軍人和便衣特務闖進師院校園,向同學們大打出手,潘琰帶領同學們與之抗爭,兇惡的敵人竟將兩顆手榴彈投向人群,潘琰胸部中彈,仍奮力搶救同學,又被敵人用石頭擊倒在地,後經搶救無效而犧牲。臨終時仍呼喊著:“同學們,團結呀!”時年30歲,為“一二·一”四烈士之一。

“一二·一”慘案

1945年11月25日,昆明西南聯大、雲南大學、中法大學、英文專科等4校學生自治會聯合舉行時事晚會,討論如何制止內戰,有6000餘名大中學生參加。國民黨當局派大批軍警包圍會場,並以步槍、機槍和小鋼炮進行武力威脅、恫嚇。26日,昆明市30000餘學生舉行聯合大罷課,以示抗議。反動當局變本加厲,30日,指使特務分子在昆明街頭多次圍攻、毆辱、綁架、殺傷學生。12月1日上午11時,國民黨當局派出大批“軍官總隊”隊員和武裝特務,向各校進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學生李魯連、雲南省立昆華工業學校學生張華昌被炸倒殉難;已受傷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女學生潘琰,為撲救別人,遭暴徒猛擊,被戳數刀,慘烈犧牲。昆明私立南菁中學教師於再,因阻止特務投彈,被特務推向手榴彈爆炸處,而英勇捐軀。一天內,特務暴徒先後殺死手無寸鐵、要求和平民主的教師和學生4人,重傷60餘人。這就是著名的“一二·一”慘案。

秘密入黨

潛伏西南聯大組織學生運動
[旁白]接受了唯物主義思想,又看到了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潘琰對傳說中的紅軍隊伍十分嚮往。在徐州市檔案館珍藏的潘琰烈士的個人檔案中,記者追尋到了潘琰從訓練團畢業後的經歷。
離開壽縣的潘琰和同學們組成了擔架隊和宣傳隊,先後到了台兒莊、大別山和湖北羅田縣,一路聽百姓講了許多和紅軍有關的故事。在羅田,共產黨領導下的青年秘密組織“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在擔架隊中暗地裡動員青年,對共產主義嚮往已久的潘琰作為青年骨幹,加入“民先”組織,接觸到了《共產黨宣言》等書籍。
1938年10月,擔架隊撤到武漢後遭到日軍襲擊,許多同學犧牲了。面對回家還是繼續抗日的選擇,潘琰在家信中寫到:“不止一次有同志悄悄轉述淪陷區的狀況,都說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打得好,他們說真正抗日的是共產黨,號召大家去延安。我現在明白,要為抗戰貢獻力量,為自己的理想找到出路,必須找到共產黨。”
然而,潘琰和同學們去延安的計畫遭遇了意外。國民黨為了阻止青年學生去延安,封鎖了道路。潘琰聽說湖北建始縣有地下黨組織,便去報考了建始女子師範。
1939年,潘琰在學校後山樹林中進行了入黨宣誓儀式,正式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黨支部,並擔任宣傳委員,而與她並肩作戰的組織委員,正是聞一多的侄女聞立玲。
黨支部的行動受到了學校的嚴密監視,1940年夏,國民黨在開始鄂西大規模逮捕共產黨員,女師黨支部接到命令,潘琰被列入了國民黨逮捕名單。當夜,潘琰和女師所有黨員一起撤離到重慶,潘琰改名潘虹,開始在中學和工廠繼續宣傳共產主義思想。
1944年初,潘琰再次被列入逮捕黑名單,被迫來到昆明。在西南聯大,她發現這裡聚集著許多著名的教授,民主風氣較盛,便希望能把共產主義的思想在校園裡傳播。當年夏天,潘琰參加了西南聯大的入學考試,並成功考入師範學院。
在學校,潘琰的生活非常艱苦,和重慶地下黨支部也失去了聯繫。同屆的彭允中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黎明前後》一書記載著:“潘琰終年穿著一件普通的舊旗袍,冬天加上僅有的一件粗毛線衣,腳上總是最便宜的青年襪,衣著樸素到了寒傖的地步。她沒錢買飯,就每天到師院的廚房裡,撿大鍋上的鍋巴吃。”
潘琰在西南聯大的艱苦生活,弟弟潘玉琛也印象深刻。他告訴記者:“有一年二姐來信,說坐在漏雨的教室聽課,冬天太冷,請家裡寄一件棉袍給她。母親邊流淚邊打包把家裡的衣服寄過去,可能因為戰亂,二姐來信說沒收到。”
條件雖然艱苦,潘琰卻從沒有忘記自己報考西南聯大的使命。她一面嚴守紀律,不暴露身份,暗中尋找地下黨,一面幫助學生組織“民主青年同盟”等進步社團開展活動。她經常利用舉辦時事報告會、詩歌朗誦會以及其他文藝晚會的時機,向同學們宣傳馬克思主義。
除了在校內發展進步青年,潘琰還在校外悄悄開辦民眾學校,給貧苦失學青年介紹國家情況和社會主義美好前景,號召他們起來戰鬥。此時,地下黨的同志也注意到了這個積極向上的女學生,暗中派人與她接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