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泳流,原名珠,號曼群,1911年生於江西省波陽縣城的一戶書香門第。她曾經就讀波陽陶業學校,15歲考入芝陽師範。在學校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慾。國民革命軍到波陽後,她和同學們立即投身革命洪流之中,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禮。當共產黨員陳筠如到波陽師範,向學生們揭露封建倫理的虛偽、宣講婦女要靠自身努力求得解放的道理時,潘泳流興奮極了。她堅定地表示:哪怕有再大的困難,我和同學們也要聽從您的指導,衝破封建羅網,求得自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泳流
- 別名:原名珠,號曼群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省波陽縣
- 出生日期:1911年
- 職業:革命者
- 畢業院校:芝陽師範
- 信仰:共產黨
- 性別: 女
1926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五師攻占波陽,大劣紳潘緝光、黃時然等人被捕入獄,昔日籠罩在古城上空陰霾一掃而空。同月,鄭育民和汪辰受中共江西地委派遣,在波陽成立中共波陽縣支部委員會。1927年2月,波陽縣國共兩黨合作,革命面貌更是煥然一新。潘泳流在時任國民黨縣黨部婦女部長陳筠如帶領下,投身到婦女解放運動。
1929年,18歲的潘泳流愛上了芝陽師範一位青年教師範覺陶。共同的理想,以真理與愛情的追求,將兩顆年輕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然而,他們的相愛遭到社會和家庭的阻撓。叛經離道的師生戀再次在波陽城掀起軒然大波。懦弱的父親,迫於世俗壓力與家族的重責將她鎖在房後一個小木屋裡。但是,經歷革命鬥爭錘鍊的潘泳流,已經懂得解放與自由的可貴。她渴望得到一個真正幸福的婚姻,更相信通過抗爭能戰勝邪惡。為了追求光明,探尋真理,潘泳流毅然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離家出走,和范覺陶一起離開家鄉,開始了長期飄泊不定的生活。
他們來到上海,潘泳流曾就讀於一所藝術學校,最後因沒錢繳納學費而輟學。後來他的輾轉來到北平,她進入華北大學繼續學業,課餘時間致力於社會科學的研究,靠賣文為生,生活十分困苦。
對於生活的清苦她並不介意,真正讓她關注和憂慮的是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向華北侵略擴張,局勢萬分危急。面對日本人的囂張氣焰,潘泳流憂心忡忡,晝夜難眠。
一二九運動點燃了她心頭的希望之火。她踴躍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婦女運動,創辦和主編了進步婦女刊物《婦女知識》,在婦女界引起極大反響。更讓她欣喜若狂的是她重新找到了黨,和中共北平市委接上關係。1936年她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她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願望。
1937年七七事變,北平淪陷。中國共產黨發出通電,號召“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起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侵略者!”1938年春,潘泳流回到故鄉江西。這時江西的抗日空氣非常濃厚,在黨的領導下,許多革命青年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開辦民眾進步學校,發動民眾支援抗日。看到民眾高漲而飽滿的抗日熱情,潘泳流激動得夜不能寐,她認為保家衛國,人人有責,婦女在抗戰中同樣責任重大,自己應當在其中起到一些作用。於是在中共南昌市委的直接領導下,她邀集一些熱心的姐妹,以發動婦女參加抗戰為宗旨,創立了婦女團體——“婦聲社”,並出版了《婦聲》雜誌。她通過《婦聲》這個陣地積極向婦女宣傳戰時知識,發動婦女投入抗戰。
1937年中共南昌地下市委重新成立,潘泳流回來後被任命為市委委員,當時她還是婦聲社和《婦聲》刊物的黨內負責人,工作十分繁重,而環境又逐漸險惡。可她依然忘我地工作,努力為黨和抗日救亡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和才智。1938年她又兼任中共抗日後援會黨組成員、江西省各界民眾抗日後援會宣傳股長。
1939年3月27日,南昌會戰失敗。潘泳流隨婦聲社遷到吉安。6月14日,日寇飛機轟炸吉安,罪惡的炮彈奪去了潘泳流一家四口人的生命。她犧牲時,年僅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