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巴

潘德巴

“潘得巴”是由三個藏文字母所組成,其意為“為民謀福利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得巴
  • 產生背景:以社區為單位自評、自估、
  • 項目簡介:“三方合作”管理模式
  • 項目區域:珠峰自然保護區
協會,產生背景,項目簡介,項目區域,所獲獎勵,

協會

“潘得巴”項目是在當地居民的要求之下於1994年在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NNP)開始實施的,並於2002年延伸到西藏四江流域,是引導當地人參與社區整體發展的一項長遠發展行動。該項目通過對村民實施環境保護、初級衛生保健和家庭創收技能的教育,讓村莊尋找可承受的發展模式以應對環境、健康與經濟方面的挑戰。為了不斷實現“潘得巴”項目的預期目標,更好地繼承和發展“潘得巴”項目的理念及精神,2009年6月26日,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潘得巴協會經西藏日喀則地區行政公署民政局正式批准成立。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會員制公益性民間環保組織,由西藏著名登山家,原西藏自治區體委主任貢布多吉先生擔任該協會理事長;由國家濕地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富群環境研究院執行主任,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雷光春先生為副理事長,開展各項業務工作。
協會致力於通過培養“潘得巴”隊伍來推動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能力的全面提高,旨在提高社區居民的自我發展、自我評估、全面進步的能力。協會以科學發展觀為理念,以社區“潘得巴”為保護區前線的綠色種子,力爭為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產生背景

過去十年來,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有識之士在研究的探索社區綜合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社區為單位自評、自估、自我檢驗,用社區自身的了解和認識排到社區活動內容及輕重緩急,儘可能地利用當地的能力和資源來解決問題,並逐漸吸收新的擴張辦法:即以社區為中心的持續性人類發展模式。
為使這一概念及經驗與珠峰地區的實際相結合,摸索出一條適合珠峰地區的社區發展模式。珠峰自然保護區與美國新一代基金會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以促進珠峰地區的自然資源保護與公共衛生學專家——卡爾·泰勒博士根據在保護區工作多年的蘇君瑋女士的報告及《珠峰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的設計,先後多次應邀來我區考察,1991年由他率領的一支中外醫療隊在保護區扎果鄉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社區綜合性衛生調查,認為幾十年來我區在環境保護、鄉村醫療衛生條件的改進,農村基礎教育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於受特定的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保護區鄉村很多基礎性服務與措施得不到解決。例如:大眾公共衛生保健能力差,加之缺醫少藥致使母嬰保健工作形勢嚴峻,特別是在交通、通訊條件較差的貧困山區母嬰兒死亡現象較為普遍,據調查,嬰兒死亡率高達千分之一百六十七以上,家底計畫生育知識教育和服務跟不上,許多村民還不知道什麼是家底計畫生育,即使在生產條件較好的村子裡,因人口的增長而難以擺脫貧困,為此,我們認為社區的發展與進步再也不能單純地等待和依賴天政府和外界的投入,有很多措施完全可以依靠社區自身努力去開展,並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識,謀求進步,但也不能排除政府和外界在某些方面的支持。例如:只要有母親們學習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母嬰保健知識,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一個家底,甚至一個社區的健康水準,減少人為死亡。故,我們於1994年便全面開始了對珠峰地區鄉村衛生與福利的現狀調查與研究,在保護區工作委員會和日喀則地區行署的支持下,於一九九四年在定日縣舉辦了珠峰保護區鄉村衛生員(潘得巴前身)培訓班,翌年又進行了第二批培訓及在社區實施操作培訓,由美國新一代派森姆·麥耶、自治區衛生廳派格桑羅布大夫協助工作,並得到了卡爾·泰勒、蘇君瑋女士、丹尼爾·泰勒及蘇姍·賀爾康的技術支持,同年二月由新一代基金會在美國西維吉尼亞州舉辦了一個人社區衛生、環保及家底創收為主題的工作學習討論會,保護區三位同志參加了討論會,並與美方專家共同研究如何以珠峰自然保護區民眾所關心的社區公共醫療衛生為出發點,同時保護環境、促進家底創收,設計一個可行的培訓計畫。在討論之後,“潘得巴”的名稱初定,並向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推薦在珠峰地區試行。同年夏季又培訓了21名(潘得巴),緊接著完成了對30多名“潘得巴”的實施培訓工作。現經四次培訓,保護區縣、鄉、村三級潘得巴共有100名。其中:鄉、村二級為89名。(本信息資料由日喀則地區珠峰管理局提供)

項目簡介

“潘得巴”是三個藏文字組成的,在藏語原意為“為民謀福利的意思”,是在當地挑選村民進行接受環境保護,基本衛生保健和創收等領域的知識技能培訓。通過非正式的課堂與口耳相授,這一教育延伸到整個社區。通過讓社區尋找可承受的發展模式以解決環境、健康與經濟方面的挑戰,每一個“潘得巴”都成功的推動了當地的和諧發展之路。該項目是從1994年由西藏自治區林業廳與美國新一代基金會合作實施的,於2002年該項目延伸到四江流域自然保護區,是引導當地人同參與社區整體發展的一項長遠發展行動。通過對鄉村“潘得巴”的培訓,引導保護區居民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給予正確的認識與評估,以自己認為最適合的方法,依靠自身努力共同解決社區所面臨的問題,推動保護區綜合發展。它以保護區居民最關心,最急需解決的婦幼衛生保健和環保問題為切入點,逐步延伸到環境保護、家庭創收及生態旅遊等領域。通過“潘得巴”的有效的工作,贏得了廣大民眾,當地政府和有關業務主管部門的贊成,並且於1998年被聯合國評為“ 全球五十個最成功的可持續社區發展項目之一”。
目前,保護區在業務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關心下,已培養了283名“潘得巴”。他們在引導本社區居民通過自身努力解決社區的發展問題,改善社區的生存環境,促進婦幼衛生保健,開展環境保護及家庭創收等方面發揮了有效的作用,繼續推動和發展“潘得巴”項目,通過社區工作隊伍的有效工作,更持續地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社區發展之間的關係,繼承和發展保護區“三方合作”管理模式,“三方合作”即:政府,當地居民和外界間的合作模式。幫助和鼓勵廣大社區民眾主動參與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提高區內民眾的環保,衛生保健和創收意識,從中得到可持續發展。

項目區域

珠峰自然保護區於1988年11月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採用“三方合作”的新型管理模式是由當地政府和當地社區以及外界專家為主體實行保護管理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還歷來注重培養鄉村潘得巴來提高保護區前線的管護能力,目前保護內已培養了300多名社區潘得巴,他們都是保護區的守護者,他們帶領當地民眾共同推動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使保護區成為世界上最和諧的保護區之一。
保護區是以保護舉世罕見的及高山生態系統及其高原自然景觀和區內豐富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以及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地史遺蹟和藏族歷史文化遺產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33910平方公里,居民86000人,其中95﹪以上為藏族。行政上屬日喀則行政公署定日、吉隆、聶拉木、定結四縣所轄,其中定日和定結兩縣屬於國家級貧困縣。保護區內高山峽谷和冰川雪峰極為壯觀,全世界超過8000米的14座高峰中的5座,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8516米)、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8463米)、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米)和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馬峰(8012米),並列於本區南部,構建出世界上最雄偉壯觀的極高山群,被稱譽為地球第三極。
保護區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其地勢的平均海拔為4200米,最高處為8848米,最低處僅1440米,相對高差達7000米以上,形成獨特的立體氣候,表現為“山頂四季雪,山下四季春,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雪峰之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著貢當、吉隆、樟木、絨轄、陳塘五道峽谷。這些為河流所切穿的喜馬拉雅山谷通道,使山脈南翼的印度洋暖濕氣流沿著谷地,深入到山脈北部,形成本區濕潤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與乾旱的灌叢草原生態系統交錯分布的奇特自然景觀。本區北部,地勢驟然開闊,山地緩平,湖盆羅布,河谷寬坦,呈現出廣闊、恬靜的高原風光。源於希夏邦馬北坡冰川的朋曲河,全長384公里,自西向東橫貫全區,其支流谷地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是保護區農牧業生產的中心。本區最大的湖泊為佩枯錯,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它靜臥在希夏邦馬峰的北麓,湖邊草原廣袤,湖面倒映著雪山白雲,十分迷人。

所獲獎勵

1998年 聯合國評選為“全球50佳可持續發展項目”的西藏珠峰自然保護區內的“潘得巴”項目
2011年 “淡水河谷”中國西部生態保護創新公眾參與特別項目獎
2011年“福特汽車環保獎”一等獎
2011年 西藏自治區2011年“全區先進社會組織”榮譽稱號
2012年首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大賽實施類項目的銀獎
2012年聯合國赤道獎最終入圍機構
2012年成為西藏自治區社會組織評估最高等級5A級證書的社會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