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口水電站

潘家口水電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潘家口水電站
  • 所屬地區:中國 河北省
  • 下轄地區:河北省遷西縣
  • 地理位置:河北省遷西縣境內的灤河幹流上
  • 面積:流域面積3.37萬平方公里
水庫概述,攔河閘壩,防洪標準,防洪記錄,水庫意義,庫區風光,風光,長城,歷史潘家口,歷史事件,

水庫概述

潘家口水庫潘家口水庫
潘家口水庫位於河北省遷西縣境內的灤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3.37萬平方公里,是開發灤河水力資源,解決天津市、唐山地區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大型水利樞紐,同時結合發電、兼顧防洪。   潘家口水利樞紐由兩部分組成,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即上池工程,主要為供水工程,樞紐由主、副壩、混合式電站及一台單機容量15萬kw的常規機組組成,水庫總容量29.3億立方米,為多年調節水庫。主壩為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壩頂全長1040m,最大壩高107.5m。壩頂溢流,設計最大下泄量40400立方米/秒,部分壩段採用寬尾墩挑流消能。廠房位於溢流壩段右側,安裝一台容量15萬kw的常規機組,預留三台單機容量9萬千瓦的抽水蓄能機組,年發電量5.7億度。以220kv高壓輸電線路併入華北電網。抽水蓄能機組投入運行後,電站的調峰,調相及事故備用等作用將更為顯著。第一期工程於1975年10月開工,1981年發電,1984年竣工建成。

攔河閘壩

潘家口水電站潘家口水電站
為適應抽水蓄能發電的需要,在壩址下游約5.5km處的黃石哨修建一座攔河閘壩,形成下池。下池工程及抽水蓄能機組均屬二期工程。該工程由水電部天津勘測設計院設計,基建工程兵00619部隊施工。二期工程為發電工程,包括上池3×9萬kw蓄能機組,下池閘、壩及2×5000kw燈泡貫流式機組。下池總庫容3243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00萬立方米。
下池樞紐由混凝土擋水壩、溢流壩、泄洪閘和河床式電站壩段組成,最大壩高28.8m,壩頂高程151.5m,壩頂長度1100m。大壩自右向左依次布置63 個壩段:1#~8#壩段為右岸非溢流壩段,壩頂寬8.5m,壩頂高程151.5m;9#~29#壩段為自由溢流壩段,為開敞式梯形堰,堰頂不設控制閘門,堰頂高程145.0m,溢流孔寬15.0m,共20孔;30#壩段為右隔墩壩段,上、下游導牆為原施工縱向圍堰;31#~51#壩段為20孔泄洪閘壩段,堰頂高程為134.70m,孔寬12.0m,採用面流消能。工作閘門為12m×10.5m(寬×高)弧形鋼閘門,分別由一台2×37.5t 固定卷揚機操作;52#壩段為左隔墩壩段,設定上、下游導牆及入廊道的樓梯井;53#壩段為電站廠房壩段,安裝2台5000kW燈泡貫流式機組;54#壩段為安裝間壩段,設排沙廊道,通向電站尾水;55#~63#壩段為左岸非溢流式重力擋水壩段,其中55#~57#壩段為碾壓混凝土壩段。
二期工程於1984年5月開工,1989年底下閘蓄水,1993年初三台蓄能機組正式併網發電,1993年12月通過竣工驗收。

防洪標準

潘家口水庫: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五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度汛指標:水利部水管(1989)11號文批准,潘家口水庫按千年一遇設計洪水標準度汛。

防洪記錄

潘、大兩水庫自80年投入運行以來,最大一次洪水發生在1994年7月1日,相當於二十年一遇洪水,簡述如下:1994年7月13日,灤河流域遭受了有資料記載以來第二位,潘、大兩水庫投入運行以來第一位的大洪水,潘家口水庫最大入庫洪峰流量9870 立方米/秒,由於潘、大兩水庫調度合理,汛前將潘家口水庫預泄水位至207.00m,為下遊錯峰8小時,保住了樂亭小埝,使小埝內十二萬人口的村莊,二十多萬畝土地安然無恙,保住了國家投資1600萬元的白龍山電站,為下游減輕了損失。
通過“94.7”特大洪水可以看出,灤河下遊行洪標準偏低,障礙嚴重“94.7”洪水,潘家口入庫洪峰流量9870 立方米/秒,在設計上僅相當於二十年一遇的洪水,但由於1962年以後,灤河一直未發生大洪水,從而使河道行洪能力大大下降,河道中住戶、耕地、各類水產養殖業、水利工程等很多,給我們的洪水調度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94.7”洪水如按設計要求泄洪,沿線損失和水利工程破壞程度將難以構想,所以灤河清障及防洪標準偏低的問題應當及時解決。同時應加強對灤河錯峰的研究工作,避免盲目錯峰給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三水庫帶來不必要的行洪壓力。

水庫意義

潘家口水庫是引灤入津的主體工程,1975開始修建,是華北地區的水庫之一,是開發灤河水利資源的骨幹工程,可發揮多種效益:平均每年可調節水19.5億立方送往天津唐山,解決兩地的工農業和城市用水,並可減輕密雲水庫的供水壓力;將有效控制洪水災害,保證下游京山鐵路灤河大橋的安全。當年修建水庫有31名解放軍戰士為建水庫獻身在此。在大壩西側山坡上豎著一座寫著“烈士英名永垂不朽”的紀念碑。

庫區風光

風光

潘家口水庫風光秀麗,景色宜人。這裡有雄偉的水庫大壩,迷人的山光湖色;湖區內,峽谷幽深,奇峰競列,危崖突兀,怪石嶙峋,如獅如象,如蟾如兔。大自然的無窮變化,種種奇特造型,或移目換景,或移步換形,動輒態異,栩栩如生,形成了庫區奇特景觀。北方冬季,三九嚴寒,滴水成冰,千萬條江河湖泊,地凍冰封。唯獨潘家口水庫,一湖碧水,波光漣漪,碧水藍天,與白雲瑞雪交相輝映;湖面上,成群的野鴨,自由自在的遊動;一對對披著紅色羽毛的鴛鴦,擦肩交頸,在水中戲耍;還有白天鵝、白鶴、鸛、蒼鷺等珍奇水鳥,在湖面上自由飛翔。庫區景色有“十里畫廊”、“象鼻山”、“一線天”、“月牙洞”、“橢圓天”、“雙眼洞”、“烏龜島”、“棒槌岩”、“天柱峰”“窟窿山”、“猴兒山”等十餘處自然景點。寬城縣境內擁有的“口外八景”中的四景:都山積雪、魚鱗疊錦、萬塔黃崖和獨木仙橋。難怪有“遷西小三峽”之稱。也有天津人稱這裡是天津的“大水缸”!近年來隨著養魚業的不斷發展,水面上出現了很多養魚網箱,憑空又給這美麗的山水間加上了一道更加靚麗風景,可與福建霞蒲景色蓖美。

長城

喜峰口長城位於潘家口水庫庫區內,因歷史久遠但從未進行人工修復保存完好而聞名。其主體已淹沒水下,水下部分牆體隱約可見,是萬里長城獨有的一處景觀。喜峰口《水經注》稱蘭陘,因蘭陘山得名,蘭陘之義,即是蘭山之峽谷,地勢險要,是內蒙、東北地區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因此這關里關外通行的關口成了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宋遼金時稱松亭關,相傳,有燕人從軍戎邊日久不歸,其父四方訪尋,正好在此與子相會,父子相擁喜極而亡,逐葬與此,故得名喜逢口,明永樂年間,改稱喜峰口至今。
歷史上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此地三次擊退進犯邊疆的朵顏部酋長董狐狸及他的侄子長昂,後來慘敗的董狐狸降,戚繼光在喜峰口受降,之後他鎮守北方十六年,邊境和平,蒙古族再沒進犯。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占領北京,委派將領馬應湖、畢三才鎮守喜峰口,後來馬、畢二人無能,中了敵人奸計,喜峰口一帶農民軍全部被瓦解,導致農民軍潰敗。也是喜峰口長城抗戰時期,喜峰口、羅文峪戰役之慘烈,抗日猛將趙登禹率領的二十九軍大刀隊為保衛家國,前赴後繼,流血犧牲,以古之神兵利器--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的這一壯觀場面,真可說是天地驚、鬼神泣,盪氣迴腸,感人至深,路人皆知。
遠在上海的音樂家麥新被趙登禹大刀隊的英勇所激動,譜寫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從此,“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唱遍了全國。姜文拍的電影《鬼子來了》的外景地也選在喜峰口長城腳下的山谷里,其中有座小村落就是專為拍電影而搭建的外景地,被當地的老鄉們稱為“姜文村”,景色亦很優美,當年也號稱中國十大外景基地。

歷史潘家口

潘家口古稱盧龍塞。相傳,宋代曾有一潘姓將領在此駐守,因此而得名,民間還傳說宋將潘仁美曾駐守這裡。 潘家口新關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舊關無考。灤河水從此由關外流入關內。兩岸山峰聳立,山勢非常險要。關內有城堡,為明萬曆年間修築。土城高二丈二尺,周長二百一十九丈六尺。明清時派重兵駐守,曾有都司駐於此,後改千總,後又改把總。 “自有盧龍塞,煙塵飛至今”。從漢、晉、南北朝到隋、唐、遼、金、元等朝代,潘家口一直為軍事要道。
元以後,由於喜峰口修了官道連通關內外,此後潘家口交通斷絕,均走喜峰口。有史以來,潘喜兩關戰事總是聯在一起,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征烏桓出盧龍塞。東晉永和十年(公元350年)前燕慕容雋由潘家口進攻中原,於薊稱帝,並刻石嶺上,以記功事。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四月,魏伐北燕出盧龍塞。

歷史事件

公元553年秋,北齊文宣帝高洋率軍擊契丹,經盧龍塞至平安(今吉林延壽縣)大勝。隋朝天皇三年(公元583年)幽州總管陰壽率兵騎數萬出盧龍塞擊東突厥,破高保寧於黃龍(今吉林農安)。公元1123年遼都統蕭乾入盧龍塞,攻破景州(今遵化),宋將郭藥師大破其眾。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蒙古部落兀良哈侵犯潘家口。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蒙古數萬騎兵進犯潘家口,渡灤河西進,大肆掠奪遵化、遷安、玉田等地而出。 今城堡已拆毀,為水庫淹沒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