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綱

潘國綱

潘國綱(1882—1938),男,字鑒宗,號鑒園,浙江永嘉(今溫州市甌海區北林垟鄉廟後村)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考入福建武備學堂,畢業後任江北督練公所委員等職。宣統元年(1909)進保定軍官學校。三年八月武昌起義後,杭州新軍成立軍政府,國綱回浙任都督府參謀部科員,續任革命軍司令部第一參謀。

1913年底畢業,授陸軍中校參謀,南旋後任浙江督署上校參謀,不久調任第六師上校團長。其後六師和二十五師合編為第五軍,任軍部上校參謀,續升第六師參謀長。

1916年升任浙江第二師四旅少將旅長。

1918年,廣東軍政府陳炯明、許崇智率護法軍進攻閩南,段祺瑞電浙督就近增援,楊善德令一師援閩。次年為一師師長,晉升中將。

1921年,匯巨款委託巨溪表叔鄭佩煥,代購良田800畝,並在溫州甌海巨溪建築宅第,占地17畝,歷時四年建成,其豪華為溫州私宅之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國綱
  • 別名:潘鑒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永嘉
  • 出生日期:1882年7月20日
  • 逝世日期:1938年7月3日
  • 職業:軍人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1911年武昌起義時任一等參謀
    1913年初任浙省督署上校參謀
    1914年升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參謀長
    1915年任浙軍第二師四旅少將旅長
    1916年任浙江第二師四旅少將旅長
    1919年為一師師長,晉升中將
人物生平,養女琦君,

人物生平

潘國綱(字鑒宗),廟後村的老人喜歡稱呼為潘鑒宗或“潘師長”。生於1882年7月20日,父母早喪,由祖父母撫養成人,在上河鄉是個大名人。也是抗戰前的溫州幾大名人。與當時溫州的大富商楊雨農,名士劉景晨,及後來的詞學大師夏承燾過往甚密。北洋系統出身,北洋政府的段執政授予他上將軍銜,任浙一師師長。
1882年(清光緒八年壬午)7月20日(六月初六)。浙江永嘉23都人。現(浙江省溫州甌海,澤雅廟後人),著名散文大師琦君的養父,出生於廟後村。
1899年十八歲時赴杭進東甌中學讀書,成立溫州旅杭同鄉會,任會長。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中秀才。
1903年進入福建武備學堂,與李濟深同學。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甲辰)與社山的葉夢蘭結婚,葉夢蘭生於1881年十二月十二日(光緒七年辛巳),時年23歲。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入保定北洋陸軍學堂。(清末民初時中國的主要軍事學校,其中畢業的將領大多獨霸一方。蔣介石、呂公望、孫傳芳、吳佩孚、李景林、姚琮、童葆暄、周鳳歧、薛岳跟潘鑒宗都是保定軍官學校的校友,顯然中國近代的戰爭就是這幾位同學之間的打架。)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時返浙任事,充浙府科員、革命軍一等參謀,4月復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12年再度深造過。在那個時代是相當少見的。一般都是讀幾年軍校就出來從軍的。
1913年春(民國二年癸丑)畢業後,即持段的委任,初任浙省督署上校參謀。繼任六師參謀長(後改稱第一師)。
1914年(民國三年)升任浙江陸軍第一師參謀長,冬奉派去日本考察軍政。
1915年(民國四年)因洪憲之變歸國任浙軍第二師四旅少將旅長。
1916年(民國五年)袁稱帝,滇,桂各省在蔡鍔的首義之下,發動護國運動。當時浙江仍由朱瑞把持,朱瑞為袁的浙省將軍。
廟後潘宅祖屋的門台(修繕之前)廟後潘宅祖屋的門台(修繕之前)
在杭州的第二旅旅長童葆暄、警察廳長夏超、寧波獨立旅旅長周鳳岐、嘉湖鎮守使呂公望、台州鎮守使張載陽等回響號召,攻擊朱瑞。袁死,朱瑞出逃浙江。呂公望繼任浙江都督。原陸軍第六師,改為浙省防軍第一師,童保暄任師長,潘鑒宗任師參謀長。獨立19旅改為第二師,張載陽為師長,周鳳歧為參謀長。
呂公望受到浙省警察頭子夏超的排斥,軍警分爭激烈。由於浙江督軍呂公望不能控制全局,12月段派曲同豐到浙江幫助呂公望處理收束軍隊事務,呂曾在北洋陸軍速成學堂肄業,曲是他的老師,有這樣的淵源,所以呂對曲有信心。曲、呂會談時,呂曾提到浙江軍官有的不聽調度,有的不服編遣,尤其是杭州警察廳長夏超極跋扈,浙江人叫他警察王,呂對夏極為不滿。曲說:這次由北京出來,段曾告他,要他告訴呂說可以放手去乾,段會做呂的後盾,對於目無督軍的浙省軍警首長,都可以罷免和調動。曲回北京後,段果然調升夏超為浙江全省警務處長,改派呂公望的心腹傅其永為省會警察廳長,於是浙江的警政變成了不倫不類,有警務處,又有警察廳,警務處長雖然位在廳長之上,但是沒有實權,夏超認為這是明升暗降,當然不滿,他和浙江軍界關係很深,由於他的策動,浙江督署參謀長周鳳岐,浙江第二師師長張載陽、第一旅旅長朱偉良、第二旅旅長李煒章、混成旅旅長俞煒都向北京政府辭職,這種辭職是集體罷工。北京回電一律不準。突然間浙江局勢就像一座火山,有隨時爆發的可能。
12月26日,新任浙江省會警察廳長傅其永到廳接事,在該廳舉行歡宴時,突有彪形大漢多人湧入警察廳,一言不發就把傅其永抓出大門外,就在警察廳門前把傅不問青紅皂白,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也就是這一天,杭州全城警察一律罷崗,電信機關都由武裝人員把守監視。杭州官方發表呂公望的辭職電,並說已將浙江督軍和省長兩職分別移交給張載陽和周鳳岐。可是張、周兩人又表示不願接任。浙江各界人士公推前浙江都督蔣尊簋繼任督軍,蔣也不肯出山。呂公望當然不是自願辭職,他看到杭州城內情勢的嚴重,知道自己無力可以整頓、乃於除夕之日逃出杭州。
袁死後北洋軍閥分化為三個派系,即皖系軍閥、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彼此爭權奪利,不斷發生政爭和混戰。為了爭奪北京中央政權。不斷的軍閥混戰,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給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北洋軍閥自身的實力也受到削弱。
1917年(民國6年)元旦,段內閣明令準呂公望辭職,派楊善德為浙江督軍,齊耀珊為浙江省長。其時黎元洪為總統,段祺瑞為總理。府院相爭,黎總統段總理內斗,於是安徽督軍張勛帶辮子軍進京復辟。楊善德派潘組建混成旅擬北上討伐張勛老窩徐州,出師即聞張勛已潰,遂回。前浙督蔣尊簋,周鳳歧等在寧波策動獨立,回響孫中山等的廣東國民政府。浙一師奉命平叛。潘時年36歲。娶杭縣滿族旗人王雪因(22歲,生於清光緒22年丙申八月初一,卒於1955年台北)長相姣好,識字,深得潘鑒宗厚愛,時常帶她出入各種交際場合。並主持家政。7月24日,琦君出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小名春英,童年在農村度過,上有兄長一位,因親生父母早逝,兄妹倆就過繼給伯父。
1918年孫中山從粵省民軍中借人馬,給陳炯明,許崇智等指揮。其時粵省主要由桂系的陸榮廷等把持。廣東國民政府派陳炯明等粵軍,進攻北洋系的閩軍。陳、許二人往東進攻閩軍。當時閩督李厚基,為皖系人馬。段遂命浙督楊善德派浙一師前往廈門支援。協同閩軍作戰。孫中山派參謀長前浙督蔣尊簋,策反浙一師一團團長陳肇英,倒童投粵。第一師退守廈門同安一帶。陳炯明的野心在於坐大自己的隊伍,並不積極進攻閩軍。
1919年,楊善德病故。馮段相爭,馮國璋下台,病死。此時徐世昌任總統,段派淞滬護軍使、北洋第十師師長盧永祥繼任浙督。其年閩粵停戰,浙一師駐防福建,一師師長童保暄在廈門病故,遂由潘鑒宗繼任第一師師長,晉升中將。下屬有:姚琮(瑞安人)駐寧波海門要塞司令,後為國民黨南京警衛師中將師長兼警察廳廳長,林蔚(黃岩人),後為蔣介石侍從室上將主任,余憲文(樂清人),季遇春(甌海北林洋鄉人)。當時福建種植煙土風氣很盛,鴉片捐款項巨大,浙一師大獲其財,銀元成船運回巨溪河渠尾。初春由吳璧華、楊玉生、潘鑒宗、黃溯初等與甌海道尹商議發起籌辦西醫院,設董事會,定名“甌海醫院”。吳璧華為董事長,楊玉生為院長。
1920年7月發生直皖戰爭,皖系失敗下台,直繫上台。浙一師海道經滬返浙,潘鑒宗創辦“鑒宗國小”(廟後國小前身)。
1921年,潘鑒宗在甌海區瞿溪鎮興建大型宅園--潘宅(即今天三溪中學所在地,琦君文學館所在地),購良田八百餘畝,從此落戶瞿溪。時年四十。
1922年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福建局勢因為徐樹錚曾聯合許崇智和王永泉逐走了李厚基,吳佩孚派孫傳芳率軍援閩,孫傳芳是王占元的舊部,有兵數萬,都精悍善戰,軍紀也極整飭,為吳佩孚所賞識。援閩之役頗見功勳,所以控制了福建,吳佩孚派直系的孫傳芳入閩為督。原來福建方面臧致平和楊化昭在閩南為周蔭人所驅逐,臧、楊兩軍遂假道江西入浙江,接受盧永祥的收容。盧把這批部隊改組為浙江邊防軍,納入自己系統。
1923年(民國12年)曹錕賄選。皖系唯一的實力派盧永祥仍然控制著浙江與上海。直系曹、吳、孫為爭奪上海的地盤,9月3日江蘇齊燮元與福建的孫傳芳聯合進攻浙督盧永祥。10月10日曹錕就任總統後,浙江立即宣布與中央停止公文往還,此時直系獨霸天下,而馮玉祥的部隊漸在京壯大。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反直三角聯盟形成。孫傳芳向浙江進軍時,盧部重兵在上海,閩浙邊防力量本已單薄,浙軍第一師師長潘國綱奉浙滬聯軍總司令盧永祥命令駐衢州防守。不料仙霞嶺上浙二師炮兵團長張國威(系孫傳芳同學,獻仙霞嶺防務圖給孫)叛變以炮轟已方陣地。致浙一師全軍潰退,加上潘部第四旅旅長汪鎬基背叛盧永祥投靠孫傳芳。汪叛後,潘國綱實力削弱。於是孫傳芳的軍隊就由福建經衢州挺進,浙江又落入北洋直系軍閥孫傳芳統治之下。盧永樣看到大勢不妙,無法守住浙江,就把浙滬聯軍總司令部移到上海龍華,宣布把浙江還給浙人,將浙江督辦關防交給就地士紳王錫榮等接收。省長張載陽辭職。省內軍政大事由夏超處理。盧永祥去上海後,潘國綱聽到訊息,知道大局難以挽回,就收兵退到寧波,企圖暫守。於是孫傳芳的軍隊就由福建經衢州挺進,過仙霞嶺到達杭州。浙江又落入北洋直系軍閥孫傳芳統治之下。
潘國綱(即潘鑒宗)率第一師敗兵退到寧波,時在七月下旬。一到寧波後,即向就地索軍餉銀洋十四萬元。潘鑒宗在寧波通電下野辭去師長之職後,經上海返杭州,住在杭州。
保舉部下旅長伍文淵來代理自己統率所部,部下相互糾葛內斗,其實這時伍文淵已與寧台鎮守使王桂林有約,暗地與孫傳芳聯繫,預備投降。但王桂林的態度,則是看風駛舵,腳踏兩頭船。王文慶等了解到這種情況,向王桂林探詢意見。王桂林見就地有實力人士堅主自治,表示同意。於是,就在寧台鎮守使署設立浙江自治委員會,宣布浙人治浙,分電十一府各推委員一人到寧波來開會。這些委員是:杭州顧乃斌、嘉興褚輔成、湖州周佩箴、寧波李征五、紹興蔣尊簋、台州屈映光、衡州毛雲鵬、嚴州邵瑞彭、溫州殷汝驪、處州杜持。這些人先後到寧波集合商議。伍文淵不贊成,王文慶想以武力來解決。他預備以自己所編浙江自治軍二百人去攻擊伍文淵;並約潘國綱部下另一個旅長郝國璽為內應。郝國璽是忠實於潘國綱的,當時他的旅部設在原寧波提督署,部隊駐在寧波;伍文淵的旅部設在原寧波道署,其部隊大多駐在五夫一帶。潘國綱薦伍文淵自代,郝國璽懷疑是出於伍文淵逼迫所致,想趁這個機會來為潘報仇,因此同意與王文慶合作。舉事這一夜,王文慶和郝國璽帶兵攻道署,伍文淵從睡夢中驚醒,跳土牆逃跑,跌傷了腳,不能行走,就被捉住。伍文淵部下的團長徐康聖、余憲文、石國柱也都被捕。這一夜槍聲四起,軍隊荷槍實彈,四處站崗,新江橋畔架起大炮,如臨大敵。寧波城裡居民,又一次扶老攜幼,紛紛逃難。伍文淵等既被捕,王文慶等就推舉郝國璽為師長,於第二天(10月17日)宣布寧波獨立,由呂公望任總司令、王桂林為正司令、郝國璽為副司令。為防孫傳芳省軍南下。劃防線三道:第一道在五夫,第二道在莊橋,第三道在寧波江北岸泗州塘。令部下軍官王萼、王文清帶領台兵四百駐紮五夫。過了一、二天,孫傳芳所派第三師師長周鳳岐也帶兵到了紹興。郝國璽知道寡不敵眾,親自到鎮海請求炮台司令張伯岐出兵幫助,張伯岐沒有答應。這時伍文淵部下軍官又與伍部遣散兵士聯合起來,與周鳳岐部隊聯繫,預備來對付郝國璽。在這種形勢下,在五夫的王萼等部隊都逃散。郝國璽聽到訊息,非常恐慌,又因他的目的本不在浙江自治,就急想脫身。他對王文慶等說:“我們起兵回響,目的在為師長潘國綱報仇。現在伍文淵被捕,仇已報了,我的願望達到了,至於自治不自治,不是我的事情。”就離開寧波到上海去了。伍文淵、徐康聖、余憲文、石國柱也乘此機會溜走。這時,司令部里只留下一個姓蔣的連長。王文慶派人請這個蔣連長出兵。蔣發怒了,大聲說:“我軍二個師長都是被你捉弄被你排擠,你是我的仇人,我要為他們報仇。今天夜裡我要殺了你!”王文慶聽到這話,非常恐懼,就帶著一些自治軍逃奔到江北岸天主堂內。這一夜,法國兵艦在甬江用探照燈四處探射,警備森嚴。王文慶的自治軍有的連夜逃走。蔣連長則陳兵通衢要道,派人到處高聲呼喊:“不要窩藏王文慶,不要放走王文慶,一定要殺了王文慶!”王文慶以處境危險,悄悄逃往上海。王文慶一走,浙江自治委員會人心渙散,委員先後離甬。寧波地方紳商們,恐城裡軍隊沒人領導,騷擾地方,就請住在寧波江北岸已經退職的團長姚琮出來暫時鎮撫,維持秩序。孫傳芳聽到訊息,命令周鳳岐於10月21日率兵到寧波。呂公望、王桂林等先後逃亡。至是所謂寧波第二次獨立也告失敗。
1924年(民國13年)馮玉祥部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陣前倒擊,致直系大敗,北平政權遂由馮的西北軍跟奉系的張作霖控制。直系大將吳佩孚大敗,總統直系曹錕被軟禁。馮並驅清遜帝出紫禁城。馮張兩人再次請出段祺瑞,主持內閣,這一年是段最後一次執政,他曾六次執政,手創了北洋三大軍事集團之一的皖系(他是安徽人,所以號合肥),勢力達安徽、山東、河南、陝西、福建、湖北、淞滬、浙江諸省。段六次主政:1913年5月1日至7月31日代理國務總理,1916年4月22日至6月28日任政事堂國務卿,1916年6月29日至1917年5月23日、1917年7月17日至12月22日、1918年3月23日至10月10日三次出任國務院總理,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4年11月段入京通電,要召開善後會議和國民代表會義。商討國內政局及南北統一。並電召在溫的潘鑒宗,“赴北京,加上將銜,列席善後會議,既為執政府參”。孫中山命令國民黨員,概不參加善後會議。
1925年初,潘鑒宗帶著二媽和養子長春去北平就職。其時段的實力已無,不過為馮張二人借他來調和。孫中山應馮玉祥之請,北上共商南北和談。其年三月份在北平病故。段祺瑞派潘鑒宗等往鐵獅子胡同陸軍部舊址向孫中山先生行轅弔唁,並下令各部擬議孫中山飾終典禮。潘鑒宗與二媽王雪因、長春在北平住在鐵獅子胡同(琦君小名叫小春,他哥叫長春)。當時溫州名士劉景晨任外交部立法政專門學校秘書,兩人交往頻繁。
1926年2月23日,長春因二媽照顧不周,患急性腎炎死於北平協和醫院。從北京返溫。3月18日,北京各界民眾在天安門舉行聲勢浩大的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會後遊行示威。當隊伍到鐵獅子胡同執政府和國務院門前請願時,執政府衛隊在不加任何警告的情況下,向請願隊伍實彈平射,頓時血肉橫飛,造成47人死亡,100餘人受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該慘案導致了段祺瑞執政府的垮台,皖系北洋軍閥集團也不復存在。4月被馮玉祥的國民軍驅逐下台,退居天津租界當寓公,自號正道居士,表示只談佛經不問政治。
是年六七月,廣州國民政府開始北伐。蔣介石任總司令,其第一軍主要由黃埔系的學生組建。是他的嫡系部隊。後來的國民黨的要員大多出於其中,如何應欽(是教官),陳誠,胡宗南,另外的幾路就是桂系的李宗仁,及雲南,湖南,廣東的一些部隊。而這時在北方,馮玉祥與奉系的張作霖又發生矛盾。張作霖聯合上次被打敗的吳佩孚,直奉兩軍東西兩面進攻馮的國民軍。馮宣布下野,支持廣州國民政府。他的西北軍退守西北,部分部隊被山西的閻錫山收編。奉系控制北平政府。蔣的軍隊進攻江西,採取先打倒孫傳芳部的策略,孫部在戰場上節節敗退。
十月孫傳芳任命浙一師師長陳儀為浙江省長。
10月15日,浙省士紳褚輔成等致電孫傳芳,請孫命令駐守江西的浙軍開回浙江。這時孫軍在江西和福建都正在和北伐軍苦戰,孫軍勢難兼顧後方,對浙江人來說是一個機會。浙省內部實力派人物之一夏超暗中通款革命軍,10月16日革命軍委派夏超為革命軍第十八軍軍長,令其所部保全團共八個營,集中嘉興,向松江進襲上海,以斷孫軍歸路。
夏超雖有實力,可是在浙江內部樹敵亦多,夏本人亦非真心誠意歸順革命。浙軍第三師長周鳳歧本與孫不協,向無戰意,褚輔成等因緣利用,命周部留南京軍隊於10月14日夜突然擅自開離南京,駐常州的周部也開拔回浙,孫傳芳在上海只有嫡系部隊三團,因此滬杭之間情勢突緊。不過夏超和周鳳歧並不答作,而孫部駐守徐州的浙軍陳儀亦不附合,陳儀公開宣稱所部駐徐,為江蘇保門戶,也就是為浙江保門戶,決不移動。
夏超雖然是孫傳芳委派的浙江省長,可是孫對夏素不放心,故曾下令浙省各徵收機關將款項全部解存上海銀行中聽候軍用,而所有浙省軍隊亦均調出以防為夏煽動,浙變之後,夏超首先下令徵收機關非有本人命令不準提款,同時以保全隊出防滬杭路,可是陳儀既不肯附合,周鳳歧也不與夏合作,孫軍又調動迅速,孫部宋梅村旅21日開到嘉興,節節前進,夏超一看大勢已去,遂於10月22日晨將省長印信交省議會保管,即日離開杭州。
孫傳芳恨夏極深,在夏未走前,孫曾表示縱使戰事失敗,他寧棄江蘇也不願放棄浙江。
夏超出走後,孫傳芳懸賞10萬元通緝夏超。宋梅村的十三團於23日開入杭州接收省署,後宋梅村部捕獲了夏超,秘密處死。並把浙江保全隊繳械。同時孫發布命令以陳儀為浙江省長,宋梅村為抗州警備司令,夏超及許寶駒等家產悉被查抄。
其史上,私心稍感安慰,就是中山先生曾囑蔣總統遣一位軍官和我商議,希望在革命軍北伐時,能協助革命軍順利通過駐守的防區,那時慨然答應,並深悟兄弟鬩牆對革命的阻力而毅然退休。陳儀參加孫傳芳的軍事會議時因直言不諱,此事走露,被孫傳芳扣押。後經孫的顧問蔣方震相救脫身。
12月下旬,孫軍孟昭月、王森、李俊義等部占領杭州後,浙江省長陳儀被扣,其在杭州城內之部隊悉被繳械。孫軍由孟昭月率領,繼續向富陽前進。
1927年1月上旬,白崇禧率領第一軍的第一、二、廿一、廿二各師及先遣隊李明揚部先後抵達龍游、衢州。浙軍周鳳歧向革命軍輸誠,在富陽接受改編,北伐軍任命周為國民革命軍第廿六軍軍長。潘鑒宗與陳儀聯絡,建議投向國民政府。陳儀亦投效,在紹興接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軍長。周鳳歧投效後因受杭州方面的壓迫,逐次向桐盧、嚴州、建德一帶後撤,與陳儀(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部在蕭山的西興鎮和聞家堰取得聯繫。何應欽指揮的革命軍東路軍自肅清福建周蔭人殘部後,十四師一部即向浙南方面前進,十四軍抵達建陽、建甌,十七軍則向溫州前進與陳儀所部夾擊周蔭人。
三月,國民革命軍入浙,接著攻克上海,南方各省統一。浙省防軍第一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由陳儀任軍長。
北伐的成功,消滅了直系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打擊了奉系勢力。四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大屠殺。
潘鑒宗從北京返回溫州,結束了他的軍事政治生涯。因養子長春新亡,無子嗣。娶三姨太雄溪江垟王增芝為妾,1910年生,時年46歲。
1928年國民黨各軍事實力派聯合再次北伐。奉系軍閥張作霖因戰敗退回東北,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見皇姑屯事件),張學良東北易幟而劃下句號。至此,北洋軍閥的統治結束。北洋軍的一些餘部被併入國民黨軍隊。
1929年潘鑒宗,攜全家,三個老婆,及琦君,移居杭州,在教仁街36號建西式樓房三間(即現今郵路省農業銀行)。這年琦君十二歲,在杭州入弘道女中。由於古典文學根基好,加之父親的書房裡有許多古今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她常偷讀。暑假中,飽看新文學作品,外國小說則偏愛《簡愛》、《約翰克利斯多夫》、《小婦人》,等等。她從古典文學、新文學及外國文學佳作中吸其精華,因此作文比賽,常得第一,被同學們封為“國文大將”。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雜誌上發表了處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黃狗》,自此,她立志當文學家。高中畢業時,她以優秀的成績直接升入之江大學,成為我國“一代詞宗”夏承燾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詩詞造詣極高,其中又以同更獲讚賞。大學畢業後曾在上海匯文女中及故鄉永嘉縣中教書。
1933年三老婆王增芝在杭州生女,潘樹珍。住上河頭(後來好象也去了台灣美國)。娶四姨太郭溪曹坪村賈月華為妾,時年52歲。賈月華生於1917年,寫“巨尊開正覺拈華,不涉言詮宣妙道。迦葉契禪幾微笑,已曾澈悟得真傳”句,派人送回巨溪,在浙南最大的密宗道場,巨溪後嶼山的普明寺石柱上鑿出。1948年離開杭州潘宅(教仁街36號),流寓杭州,幾十年後,大陸經過天翻地覆,有人在杭州街上又遇見了,她對過去一字不提,只淡淡的說了一句:“我的墳已經做好了。”
抗戰爆發後,回故里瞿溪莊園(潘宅)。閉門養肺病。“杜門養晦,常用鬱郁”,熱心於公益慈善事業,修建瞿溪至林洋、廟後、藤橋等地山路,,修築村前石橋.....
段祺瑞親日,但日本人把侵略戰火燒進國門後,為不使段這位前元首為日本所利用,南京政府方面不斷派遣民間人士北上做段祺瑞工作,勸其南下。1933年1月19日,國民政府專使錢永銘持蔣介石歡迎段氏南下的親筆信函到天津,請段“南下頤養”,“俾得隨時就商國事”。段祺瑞抵南京下關碼頭,軍政要員全體前往迎接,隨即到上海定居,初寓世界學社。
1935年段祺瑞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但沒有就職,不久即搬至霞飛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公館。專意念佛,堅持吃素。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病不治離世,終年71歲。
1938年7月3日潘國綱先生(六月初六)逝世,終年57歲。逝世時,蔣介石輓聯:我思故人。大將令終天所靳,急流勇退古稱難。他的老部下國民黨辦公廳主任姚琮挽:功在兩浙。
蔣介石題寫“我思故人”(琦君紀念館內)蔣介石題寫“我思故人”(琦君紀念館內)

養女琦君

1941年大媽葉夢蘭,生於光緒辛巳(1881)十二月十二日,卒於民國辛巳(1941)十一月二十七日。為鄰村社山葉公佐臣次女,年長潘鑒宗一歲。他們是遠房表親,青梅竹馬。葉氏出身名門望族,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影響。也去世了。以後的潘宅變得陰森森,大媽是潘宅繁華的實際上的主人,她打理著潘家的果園,農田,領導著長工,對山鄉親戚的迎來奉往。儘管二媽王雪因是主持家政大事的,這時的潘宅卻相當的蕭條下去了,她是不會農活的,做為農農宅園的潘宅自然風光不如從前了。
如今,為了紀念鄉賢,琦君紀念館已經建設完畢,館名由現任中國國民黨第一副主席、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董事長、國際民主聯盟副主席、國立台北大學校友總會總會長江丙坤先生題寫。該項目坐落在澤雅鎮廟後村,總占地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其中琦君紀念館占地1000餘平方米,由原廟後國小改建。琦君紀念館修繕工程總投資約200萬元,現工程已結束,計畫2013年正式開館。開館後,將集中展示琦君文化,使人們全面了解琦君生平、經歷、成就。
江丙坤先生題寫的“琦君紀念館”江丙坤先生題寫的“琦君紀念館”
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琦君隨國民政府來台,擔任高檢處書記官,之後轉任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同年,發表來台後的首篇散文“金盒子”於中央日報。
1951年,與李唐基結婚,兩人育有一子。
195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 除了從事司法工作,這幾十年間,琦君也在學校兼課教授國文,如淡江英專(今淡江大學)、世界新專(今世新大學)、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中興大學、中央大學等學校。
1969年,自法院退休。
1977年,隨夫留居美國
1980年,自美返國,任教於中央大學中文系。
1983年,再隨夫留居美國。
1999年,以《煙愁》入選“台灣文學經典三十”。
2001年10月18日至29日,她攜夫君和兒媳回到久別半世紀的故鄉溫州,親自為設在琦君故居、今三溪中學內“琦君文學館”揭幕。在回到澤雅鎮廟後村時,她感慨萬千,稱廟後村是“故鄉的故鄉”,並寫下了“崎雲山水秀、廟後鄉情親”字句。
琦君:崎雲山水秀廟後鄉情親琦君:崎雲山水秀廟後鄉情親
2004年,與夫婿返台定居於台北縣淡水鎮。
2006年6月7日凌晨4點45分病逝於台北市和信醫院,享壽90歲。 琦君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琦君的散文多次被選入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