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厝村(廣東潮安縣金石鎮下轄村)

潘厝村(廣東潮安縣金石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潘厝村在金石鎮西北側0.5公里處,東北與遠光村、古樓村、湖美村接壤,西與沙溪鎮西林村交界,南隔一小溪與仙都村相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潘厝村
  • 外文名稱:Pancuo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
  • 電話區號:0768
  • 郵政區碼:515642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部,潮州市西南部
  • 面積:1.04平方公里
  • 人口:3171人
  • 方言:潮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火車站:潮州站、潮安站
  • 車牌代碼:粵U
潘厝歷史,潘厝簡介,特色經濟,

潘厝歷史

潘厝村由潘厝(昔稱西林潘)、前山、石門(昔稱蔡厝)、黃斗隴四個自然村組成。各村均創建於宋朝末期,從福建省莆田縣遷移至此定居。本村先賢有明嘉靖十四年石門村人蔡大用(進士)官授御史,明嘉靖二十八年潘厝村人潘璘,歷官泉州府通判、霑益州知州。

潘厝簡介

全村聚落呈點狀分布,面積1.04平方公里,以農業為主。土壤大部分屬潮泥田,可水旱輪作。宜種植水稻、甘茨、甘蔗、花生、生柑等農作物。
潘厝村,包括潘厝、前山、石門蔡、黃斗隴四個自然村,在潮安縣城庵埠西北10.4公里,金石鎮人民政府駐地東0.7公里。各村創建年代都在宋朝末期。潘厝村始祖潘氏宋末從福建省莆田縣梧桐鄉遷此定居,以潘姓取名,故稱潘厝。前山村始祖林氏自宋末從福建省的莆田縣遷此定居(其時已有謝姓在此定居,後散居他鄉)。因村前朝桑埔山,故取名前山。石門村始祖蔡氏自宋末從福建省莆田縣遷此定居,以姓取名,故稱蔡厝。明嘉靖年間,鄉人蔡大用(進士)官授雲南道巡按監察御史,在家鄉建公廳“侍御之第”,該建築的門由5片大石砌成,因此得名“石門蔡”。石門村還有2戶姓程,故又有石門程之稱。黃斗隴始祖劉氏自宋末從福建省莆田縣遷此定居,因地處高地,形似斗狀,稱園斗隴,又因“園”與“黃”諧音,故以黃斗隴定村名。潘厝村現有村民3171人,耕地719畝,其中水田587畝,旱園132畝。潘厝村歷來以農為主,建國以來各項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1978年以來,各項農作物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村原有曬龍眼乾的傳統副業,是潮州市龍眼肉生產基地,自改革開放以來,村辦企業有了很大發展,有錫箔加工、服裝加工、建築、制塑、制青黛、醃製芥菜等。86年後,本村湧現了不少成功人才:潘文生、潘文溪兩兄弟開設鐘錶廠,質量一流,產品出口東南亞各國,潮州、汕頭設廠生產。服裝製衣業也大發展,從十幾人到二百多個職工,產值不斷上升,為村民解決勞力出路,也為村做了一定貢獻。電木廠發展趨勢也非常好,規模可觀,產品質量也值得信賴,主要銷彩塘鎮各個廠家。錫箔加工業大發展,這個行業也解決了村民的勞力出路。經濟發展了,加上華僑的熱心捐資,潘厝村新建了國小,建設了飲水工程,金廈路鋪設了水泥路,村容村貌大改觀。本村先賢有明嘉靖十四年石門村人蔡大用(進士)官授御史。明嘉靖二十八年潘厝村人潘磷,歷官泉州府道判益州知州。

特色經濟

潘厝村有種植龍眼和加工龍眼肉干的傳統,是潮州市的龍眼肉生產基地,產品內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外銷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村辦企業有了很大發展,錫箔加工、服裝加工、建築、塑膠製品、副食品加工等企業如雨後春筍,遍及全村,村民純收入大幅度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