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州肘閣

潁州肘閣

潁州肘閣是安徽省阜陽市穎州區獨具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民俗舞種之一。據老藝人口傳,其形成年代在清代中期,系祖籍潁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師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馱歌”基礎上改革創新而成。“肘閣”發源地在潁州袁集、阜南朱寨一帶,流傳中心區在今阜陽市南部幾縣、區並沿淮水流傳至鳳台、壽縣、蚌埠及河南等地區,是流播區域橫跨兩省沿淮一帶深受民眾喜愛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民舞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潁州肘閣
  • 別名:馱歌
  • 地址:安徽省阜陽市穎州區
  • 取材:《西遊記》、《水滸傳》
表演,特色,

表演

潁州肘閣潁州肘閣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肘閣表演隊伍構成的基本單元,系由位於下位成人演員和位於上位的兒童演員構成,兩者以鐵支架捆固連結,造型高大奇巧。表演一般要經過化妝、扎彩架、著裝、上架、表演、下架與卸妝幾個程式。“肘閣”表演對演員體能、身體協調性、心理素質要求較高,兩位配組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場”、“前後翻”、“後空翻”、“自由擺”等技巧與難度並重的動作,這種傳統民俗舞蹈適宜於在空間較大的大型民眾集會上表演,具有艷麗惹眼、造型獨特、驚險刺激的轟動效應。

特色

“肘閣”舞表演塑造的藝術形象多取材於《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歷史名著和傳統戲劇節目。近幾十年來也補充了一批充滿現代生活氣息、貼進人民民眾生活的節目,很受民眾歡迎。“肘閣”演出器具簡單,主要有用於固定支撐上位演員的鐵架,讓高空演員上下用的鐵釵及相關戲劇人物服裝等。“肘閣”演出的伴奏樂隊一般由5—6人組成,使用樂器有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釵等。
“肘閣”舞作為潁州區幾百年來保存至今的一個獨具魅力的地方劇種,保留了已幾乎失傳的“馱歌”舞的諸多表演技巧較原始的風貌,又開創了後世“抬閣”高空表演技巧的先河,在三個傳統民俗舞蹈前承後續演變過程中,“肘閣”起著極為特殊的“過渡”作用,因而也較為形象、完整、生動地體現了潁州民舞傳統文化的原始風貌與固有特色,是今天研究潁州文化遺產不可多得的“活標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