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分類
臨床上漿細胞
白血病分為原發性漿細胞
白血病(primary plasma cell leukemia, PPCL)和繼發性漿細胞
白血病(secondary plasma cell leukemia, SPCL),大約60%-70%為原發性漿細胞
白血病。原發性漿細胞
白血病(PPCL)屬白血病獨立類型,臨床表現與急性白血病相似。繼發性漿細胞白血病大多數繼發於
多發性骨髓瘤(MM),臨床病理與MM基本相似,為MM的一種終末期表現。發病占MM的1.6%~2%,國內報導占MM的8%,也有少數繼發於
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瘤、慢性白血病和澱粉樣變。
發病原因
病因不詳,繼發性PCL多是MM的終末期。
病理生理
與
多發性骨髓瘤相比,PCL漿細胞多表達CD20(50%vs17%),多不表達CD56,而MM細胞多表達C56,CD56是個預後較差的指標。繼發性PCL多表達CD28,CD28與高增殖率和疾病進展有關。套用Fish技術在80%以上的PCL患者中可檢測到13q缺失和13號染色體單體。大約80%的患者存在16號染色體缺失。另外,PCL患者也往往存在2q和6p缺失。PRAD1/CyclinD1在控制細胞周期中起重要作用,也存在於PCL漿細胞中。
臨床表現
繼發於MM的SPCL臨床病理與MM基本相似,為MM的一種終末期表現,表現為外周血漿細胞明顯增多,且有骨髓和髓外器官的廣泛浸潤。PPCL的臨床特徵如下:①發病年齡輕,最小為9個月,中數為45.2歲,<40歲占34.1%,而MM發病年齡較大,中數為53歲;②起病急,症狀明顯,大多數在2個月內確診,很少超過半年;③常有高熱、出血、肝、脾、淋巴結腫大及胸骨壓痛等症狀,與急性白血病相似;常有多臟器浸潤,肝脾腫大比MM多見;④
貧血及血小板減少,外周血白細胞明顯增高,PPCL的骨髓增生顯著活躍,漿細胞系統明顯增生,均較MM顯著,畸形漿細胞也明顯增多;而骨骼損害相對較輕。
診斷及鑑別診斷
診斷標準
是漿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國內診斷標準
(1)臨床上呈現白血病的臨床表現或MM的表現。
(2)外周血白細胞分類中漿細胞大於20%或絕對值≥2.0×109/L。
(3)骨髓象漿細胞明顯增生,原始與幼稚漿細胞明顯增多,伴形態異常。
鑑別診斷
鑑別疾病名 | 病史/體徵/症狀的鑑別 | 輔助檢查的鑑別 |
| 起病時往往以骨痛為主要症狀,且疼痛明顯。廣泛 骨質疏鬆或溶骨 性病變。 | 骨髓中出現惡變漿細胞,血清蛋白電泳可見單克隆重鏈及輕鏈顯著升高。 |
| 大多為輕壯年,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往往以淋巴結無痛性腫大為首發症狀,肝脾腫大常見。 | 診斷主要靠活檢組織的病理診斷。 |
反應性漿細胞增多症 | 疾病本身不引起臨床症狀,其臨床表現取決於原發病。 | 骨髓中漿細胞增多有限,一般≥3%但小於10%,且均為正常成熟漿細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屬正常多克隆性且水平升高有限。 |
其他急性白血病 | 臨床表現為感染,出血及全身浸潤的症狀。 | 骨髓中原始細胞≥20%。 |
疾病治療
PCL目前總體治療效果不滿意,治療困難,療效差,預後差,生存期短,中數生存期為2-7個月。PPCL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治療選擇,尚無標準治療方案或最佳化療方案。治療原則上以往多採用治療MM的方案,曾用COAP、CCOP、VCP、CP、CONP及MP方案,部分患者可緩解。Dimopoulos M.A等的臨床調查發現PCL總的治療反應率為37%。在最初治療的10天內如果不能使血中漿細胞下降50%則預示著最終對治療沒有反應。PPCL患者生存期短主要是由於部分患者在治療的頭2個月死於併發症(22%)。陳少華等使用改良的VCMP方案治療PCL9例,具體方案如下:長春新鹼2mg加生理鹽水40ml靜脈注射(第1天);馬法蘭6mg/d,分3次口服(第2-11天,共用10天,部分病人服用至第13天);環磷醯胺0.4g加生理鹽水40ml靜脈注射(第2、4、6、8天,共用4次。部分病人用至第10天,共用5次);強的松40-90mg/d,分3次口服(第2-11天,共用10天)。結果完全緩解6例,達完全緩解的療程數2-3療程;部分緩解1例;未緩解1例;死亡1例。平均生存時間2.2年。存活4年1例,存活11年1例。是目前國內報導的PCL療效較好的病例.
化療中漿細胞容易出現多藥耐藥及再生耐藥,是PCL復發、難治及預後差的主要原因。套用含蒽環類藥物的聯合化療方案,用去甲氧基柔紅黴素(IDA)替代柔紅黴素治療,可以克服耐藥現象,增加療效。
MM是惡性B淋巴細胞的增殖性疾病,考慮到MM和PCL在發病上有密切的聯繫,Gemmel C等嘗試對1例PCL患者在採用大劑量化療和自體幹細胞移植後聯合使用抗-CD20抗體(Rituximab)進行鞏固治療。Rituximab(375mg/m2)使用4周。結果顯示Rituximab完全清除了外周血和骨髓中的CD20+細胞。治療後40天的外周血和骨髓中的漿細胞與70天的外周血中的漿細胞相比沒有變化(外周血0.037%,骨髓0.026%)。治療後90天外周血漿細胞升高到0.066%。在120天患者復發,外周血中有0.65%的CD38++/CD138+/CD20-漿細胞,但沒有CD20+B細胞。結果提示患者的疾病進展並不是CD20+ 單克隆B細胞的增殖引起的。
近年來,有報導採用大劑量化療後行自體
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PPCL有效。Hovenga 等報導3例PPCL患者先接受各種聯合化療,包括VAD、大劑量環磷醯胺、EDAP(依託泊甙、順鉑、地塞米松、阿糖胞苷),然後在套用大劑量馬法蘭後行自體外周血幹細胞移植。所有患者在移植後均獲CR,1名患者在移植後3個月復發,其它患者分別持續緩解14-26個月。
總之,單用烷基化物加潑尼松的治療方案不適用於PPCL患者。聯合使用VAD、環磷醯胺、依託泊甙,或交替使用長春新鹼、環磷醯胺、馬法蘭、潑尼松/長春新鹼、亞硝(基)脲氮芥、阿黴素、潑尼松(VCMP/VBAP)的化療方案可能是最初較好的治療選擇。隨著硼替佐米和來那度胺等新藥的出現,為漿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和嘗試。
疾病預後
對於原發性漿細胞白血病患者預後因素的研究指出,影響預後的因素有二:一是對化療的反應,若化療有效,則生存期較長,若無反應,則存活期很短;二是染色體核型,原發性漿細胞白血病和
多發性骨髓瘤相似,均有多種染色體異常和癌基因突變,其中亞二倍體核型和13號染色體單體或13q-與預後不良有較為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