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淨漿挺
“漿洗”就是洗淨並漿挺衣物。古代就有漿洗房也就是洗衣店,有錢的大戶人家人口眾多,衣服被褥洗滌人手不夠時,很喜歡把衣服送去漿洗房洗。漿洗房洗衣後要用漿粉(澱粉)漿過、熨斗(熨斗,在我國漢代時已是家庭的用具。)熨過,穿上身整潔莊重,顯得富貴體面。漿洗過的衣物,有許多好處,除布料結實耐用板挺外,最大的好處就是一冬一春過後再拆洗的時候,很輕鬆就可以把一塊被面上一些諸如油泥一類的很大的髒物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很快洗乾淨了。在奧運時,奧運場館中的各國國旗就是京工紅旗廠用人工漿洗的方法洗滌、熨燙、包裝再送往各會場的。
古代漿洗
先將髒衣服用皂角洗乾淨一旁待用。在大鍋中放入米湯水或淘米水小火煮開,(古代有錢人用澱粉稀釋)再把衣服放入溫漿水中,攪拌衣服讓衣服吃透漿水,浸泡三五分鐘,然後撈出用清水漂淨,晾乾。這樣洗出的衣服清潔、乾淨,尤其是白色的衣服會顯得更加潔白。衣服穿在身上服貼筆挺,看起來整潔更加有精神,而不是像皺巴巴的一團酸菜搭在身上。
漿的方法
使用米湯 1、將衣物洗淨、漂洗後擰乾。 2、將米湯加開水稀釋。 3、將需要漿洗的衣物放入米湯中浸泡約3-5分。 4、取出浸泡好的衣物,輕漂洗。 5、抻平涼乾。
使用澱粉 1、同上 2、將澱粉用常溫水攪拌開,再用滾開水稀釋,待稍涼後將需要漿洗的衣物放入其中浸泡約2-3分。 3、取出浸泡好的衣物,抻平涼乾。
古代洗滌用品
古代不像現代有肥皂、洗衣粉之類的洗滌用品,那么衣服髒了,用什麼來洗呢?主要有天然鹼、澱粉、胰子三大類。
天然鹼
天然鹼包括土鹼和植物鹼。天然鹼俗稱鹼土,鹼地經風化脫水,地表即有白粉狀天然鹼長出,掃去一層,隔幾日復出一層,春秋乾燥季節為掃土鹼的好季節。鹼土可食用,亦可做為洗滌劑去污。
沒有土鹼的地方就用植物鹼。植物鹼是含有碳酸鉀的草木灰和鹼性的皂角等。據《禮記·內則》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古人洗滌衣裳冠帶,所用的就是含有碳酸鉀的草木灰水。
皂角
皂角就是皂莢樹的果實,在古代被普遍用於洗滌衣物。宋莊綽《雞肋篇·皂莢》記載:“京師取皂莢子仁煮過,以糖水浸食,謂之‘水晶皂兒’。”皂莢樹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生長,為落葉喬木,滿身是刺,皂莢果實富含胰皂質,將其搗碎即可代替肥皂使用。但需要提醒的是,豆莢、種子、葉及莖皮有毒,人口服二百克皂角的水煎劑即可中毒死亡。
皂莢
還有一種叫無患子的一種落葉喬木,也叫肥珠子。據《雞肋篇·皂莢》記載:“浙中少皂莢,澡面、烷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葉如槐而細,生角長者不過三數寸,子圓黑肥大,肉亦厚,膏潤於皂莢,故一名肥皂,人皆蒸熟暴乾乃收。”這可能是肥皂之名的由來。
此外,明、清時期廣泛運用茶麩(俗稱茶籽餅)作為洗滌衣物。茶麩是油茶籽榨油後的副產品,將它搗爛用水浸出的液汁中含有皂素,也有良好的去垢效果。
澱粉是吃的,用來洗衣物,實在是迫不得已。清陸以湉《冷廬雜識·麥粉》就記載:“嘉慶己卯年,杭城大火,一王姓家四鄰俱毀而巋然獨存。人詢其家有何善行,則曰:“無他,惟五世不以麥粉洗衣服耳。’”
當然,無論是天然鹼還是澱粉什麼的,往往去污力有限,因此古人常常是採用洗滌物混合使用的方法,效果可能還不錯。據先秦時期的手工藝專著《考工記》記載:“練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淫之蜃。”所謂蜃,就是蛤蜊,其殼中含有氫氧化鈣,與“欄木灰”作用,可以生成氫氧化鉀,用它的水溶液洗滌絲織品時,會與絲表面附著的油脂作用,生成鉀肥皂,有清潔作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有載:“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冷廬雜識·油污衣方》記載:“油污衣,面塗法最佳。用生麥粉入冷水調勻,厚塗患處,越宿乾透,以百沸熱湯和皂角洗之,油化無跡。”
世說新語
魏晉時期,產生了一種具有洗滌和護膚功效的——澡豆。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紕漏》記載:“王敦初尚主,如廁……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澡豆本來是用來洗手,王敦不知道其用途,把它當“乾飯”吃了,鬧出個大笑話。直到唐代,澡豆也是稀罕之物,一般只有王公貴族家才用。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婦人面藥》記載:“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
後來澡豆的使用逐漸普遍,但由於製作比較講究且成本較高,因而一般都只用來淨身或者潔面,而不用來洗衣物。宋彭乘《墨客揮犀》卷十記載:“(王荊公)面黧黑,門人憂之,以問醫人,曰:‘此垢汗,非疾也。’進澡豆令公洗面。”元關漢卿雜劇《謝天香》第四折婦女有“送的那水護衣為頭,先使了熬麩漿細香澡豆,暖的那溫泔清手面輕揉”洗浴的場景。清閒齋氏《夜譚隨錄·陳寶祠》云:“先至一湢室(浴室),童子進澡豆。浴訖,更新衣,易冠履,始引之達廣廳。”
關於澡豆的做法,孫思邈《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皆有所記載,將豬的胰腺的污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後來,人們在製作“澡豆”的工藝基礎上,於豬胰研磨過程中加入吵糖,並以純鹼代替豆粉,再加入熔融後的豬油及香料等,均勻後,壓製成球或塊狀,即成“胰子”了,其化學組成與今天的香皂近似。
漿洗熨斗
熨斗漢時稱“威斗”、唐時稱“金斗”、宋時稱“火斗”、明時稱“焦斗”,古代銅熨斗,有的有“熨斗直衣”的銘文,說明它是熨燙衣服的用具。熨斗,在我國漢代時已是家庭的用具。漢魏時期的熨斗,用青銅鑄成,外型呈圜腹、寬口沿,有長柄。有的熨斗上,還鏤有“熨斗直衣”的銘文。熨斗這個名稱的來歷,一是取象徵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種烹調用具“熨斗”,熨斗像一隻沒有腳的平底鍋,熨衣前,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熱得燙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的。“金斗”則是採用鎏金工藝精製的熨斗,那不是一般的民間用品。 各時期叫法不同,各地叫法也不同。該式樣為民間常用器,富貴人家則用料華貴、製作精巧、雕龍刻鳳,柄也考究。據說熨斗最早歷史可追溯至商代,原作為刑具而發明,專門熨燙人的肌膚,到了漢代,其功能用於熨燙衣服並流行於明清。
古稱鈷鉧
古稱熨斗為鈷鉧。柳宗元的《永州八記》里有兩篇《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地名裡面還可以看到熨斗陂、熨斗鎮、熨斗台、西熨斗街,都是因為熨斗使用得早、用得廣泛所致。晉代的《杜預集》上寫道:“藥杵臼、澡盤、熨斗……皆民間之急用也。”晉人關於熨斗還有《晉書·韓康伯傳》載:“母方為大絝,令康伯捉熨斗,康伯曰:熨在斗中,兩柄尚熱。”
和徐錄事見內人作臥具
梁·簡文帝《和徐錄事見內人作臥具》中記錄的那隻“熨斗金塗色,簪管白牙纏”也不錯;或者《淮南王》里傳說 “炮烙始於斗” 的那一隻,該書又註:“斗,熨斗也。紂王見熨斗爛人手,遂作炮烙之刑。”宋高承《事物紀原·舟車帷幄部·熨斗》也引證皇甫謐(又是晉人,晉代大概是最注重穿衣的朝代了,從繁複到裸體兩個極端都有)的《帝王世紀》“紂欲作重刑,乃先作大熨斗,以火熨之,使之舉手輒爛,與妲己為戲笑。”看樣子真有這樣變態的東西存在,雖然不是用來熨燙衣服,但熨人皮的更少見,“今人以伸帛者”不過是紂王“其遺意也。”猶見珍貴。馬王堆的辛追夫人,她的苧麻織品則的的確確是用“漢熨斗……伸帛之器”燙熨過的,假不了。
隋書
《隋書》記有李穆讓自己的兒子李渾入京,拿了熨斗作為信物給隋文帝,說:“願執威柄以熨安天下也。”表示自己不會叛變,估計這隻熨斗也有刻度,那些不準確的刻度表示為尺,可以丈量天下的意思,算是一種權杖。拿著這么個玩意,高祖大悅。
時至今日,熨斗的發展日新月異。現代熨斗基本不採用原始炭火加熱的方法,代之以電加熱、蒸汽加熱。故又稱電熨斗和蒸汽熨斗等。款式也是五花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