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志第四冊》是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漳州市志第四冊
- 作者: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張啟琛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張啟琛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漳州地處閩南富庶地帶,經濟開發、文化與科技發展歷史悠久。早在西周時期,漳州的先民已經掌握青銅的鑄造技術。唐初,漳州的水稻種植已實現一年兩熟。建於宋嘉定六年(1213年)的梁板式石拱橋—江東橋是我國四大古代名橋之一,充分體現了宋代漳州橋樑建築技術的高水平。明代,漳州是最早從海外引進並種植甘薯、菸草、花生、玉米、芒果、鳳梨、苦瓜、菠菜的地區之一。明清時期,漳州的學者對海洋學、水利工程學、地理學、海外經濟貿易的研究都有傑出的成就。
作品目錄
封面
漳州市志
《漳州市志》編纂審定人員名單
圖片
199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羅乾視察“漳州110”
1991年1月l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會見參加“漳州·中國水仙花節 ”的旅外鄉親
1993年4月6日,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方毅為《閩南紅三團》—書出版題寫書名
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左二)視察章 州科龍計算機公司
1998年,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前右二)到漳州調研
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梁衡在閩南日報社調研
1982年11月,北京歷史博物館董館長(中)在毛澤東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考察時,與市有關部門領導等合影
1996年1月,省委書記賈厭林(左二)、省長陳明義(右三)由市長李天森(右二)陪同,參觀漳台淵源族譜展
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袁啟彤率閩籍全國人大代表視察市中醫院120急救中心
1999年11月,省委副書記何少川(右二)由市領導李天森、鄭道溪,黃和東等陪同到醫院指導工作
原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王德到龍海白礁慈濟宮考察時合影
省委常委、紀委書記梁綺萍看望在漳州集訓的中國女排隊員
市委書記李敏忠(左三),市委常委、秘書長楊建平(左四),副市長張啟琛(左二)和小朋友在一起
市委、市政府等主要領導和部分離休老同志參加林樞捐建的漳州市圖書館大樓落成典禮時與林樞之女林慧等人合影
1998年,市委書記李敏忠,政協主席林碧華等市領導,專門召開港渡政協委員座談會,聽取委員們的意見、建議和要求
1999年9月,市委副書記王良才(中),副市長林瑞華(右)在'99 第三屆世界福建同鄉懇親大會上會見漳籍旅美華僑、全美華裔婦女聯合會會長黃惠珍時合影
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繩華(右二),副市長張啟琛(右三)深入東山實驗國小調研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瓊霞陪同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強(左二)到市新華書店調研
副市長黃和東陪同副省長潘心城在漳州中華燈謎藝術館調研
享受圍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讀書坍亨員留影
1979年10月26日,龍溪地區科協召開第二次全委擴大會
1999年1月,省地(市)科委主任暨表彰先進會議在漳州舉行
漳州市科技大樓
全國第二屆專利新技術新產品覽會在漳州舉行
1994年3月,市社科聯主席楊錦和(左一)向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鳳章 (左二)匯報漳州社科研究工作計畫
《漳州社科論壇》及部分社科學會創辦的刊物
福建省各地、市社科界代表在漳浦縣參觀黃道周為研究易經特製的“天地盤”
1999年9月,市社科聯等市直有關部門聯合召開漳州市發展個私經濟理論研討會
市委書記李敏忠(左三),副書記鄭道溪(左五)等領導到學校現場辦公
副市長張啟琛在詔安縣實驗國小現場辦公
漳州電大、漳州業大黨委書記曾勝利(中)等陪同中央電大校長助理嚴冰(前右)在校調研
草州教育學院舉辦提高國中教學質量研討會
平和縣黨政領導深入基層檢查“兩基”工作
漳州大學校園一角
東山縣接受國家掃盲驗收反饋會
龍海市教育“兩基”核查評估驗收匯報會
漳浦縣領導在學校現場辦公
雲霄縣兌政土要領導現場解決買小擴建難題
雲霄師範學校
龍溪師範學校校園一角
龍海師範學校
漳州一中校長鄭逢年(薊左一)陪同市委書記李敏忠(前左二)等市領導在校調研
漳州一中新教學大樓
漳州三中開展教研活動
漳州一中新教工宿舍大樓
漳州八中
漳州二中
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校級領導成員
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舉辦田徑運動會
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
漳州第二職業中專學校學生在表演
漳州第二職業中專學校學生在苦練基本功
漳州農校校長何小青(左一)陪同副市長張啟琛(右)等在校調研
漳州農校通過國家級重點中專字校辦學水平評估
漳州農校多媒體教室
漳州農校放字綜台大樓
龍溪師範附屬國小
漳州實驗國小
1995年6月,市委書記曹德淦參加市台協義賣助殘活動
台胞參觀漳台淵源族譜展
1995年6月,漳州歌仔戲團赴台灣省高雄市公演
紀念連橫先生逝世50周年座談會
在華安定居的高山族同胞
閩台文化藝術交流座談會
市領導深入文化系統調研
文藝演出隊下工地
中國書畫藝術之鄉——詔安縣的藝人紜畫書法表演
中畫民間藝術之鄉——漳浦縣的剪紙老藝人黃素與參觀者親切交談
老紅軍和漳州的老同志合唱《紅軍勝利歌》
漳州高山族文化生活
90漳州水仙花杯全國國際標準舞邀請賽
漳州木偶精品藝木到軍營
東山縣舉辦民族民間音樂演奏演唱會
全國少兒歌手邀請賽在龍海市舉行。圖為少數民族小歌手在演唱
市協主席林碧華、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玉輝,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瓊霞參觀市美術、書法、攝影“全國會員精品展”
漳州市文藝界“德藝雙謦”座談會
漳州新貌”攝影展覽開幕式
“情系漳州”專題歌手賽
市委副書記鄭道溪,省新華書店總經理宋然等領導參加市新華書店成立50周年大慶
市新華書店系統向西藏林芝地區米林農場贈書儀式
市新華書店“三下鄉”服務隊深入鄉村為民服務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漳州畲村新一代
2200萬年前的龍海隆教古火山口
宋代的白礁慈濟宮
1990年,市旅遊局對全市名勝景點進行考查
華安二宜樓
毛澤爾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
漳浦趙家堡博物館
唐代開漳聖王陳光元墓
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漳州城北郊連花翹山發掘的利削器祀石核
漳州八卦樓
江東古橋
漳州“四仙女”雕像夜景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玉輝(右二)觀看閩南日報社電腦排版設備
閩南日報社編委與印刷全體職工合影
總編輯江福全在指導夜班編輯設計版面
要聞科是一支“110”式的記者隊伍
閩南日報社新聞大樓
是領導接見榮獲行海模型比賽冠軍漳籍的運動員余斌
首次由地市承辦的省運動會——福建省 第九屆運動會在漳舉行
1998年8月25日,漳州市廣播電視中心破土動工,市長李天森等參加奠基儀式
'95“金龍杯”世界青年男排錦標賽在漳州舉行
北方杯第一屆女子帆板世界冠軍賽在東山舉行
1993年12月,漳州有線廣播電視中心建成並試播,1996年7月,更名為漳州有線廣播電視台
漳州市體育中心奠基開工儀式
1997年1月,漳州人民廣播電台建成並開播
漳州市電視台發射塔
歡迎漳州市出國醫療隊凱旋歸來
副市長黃和樂等虱市醫院病房大樓現場辦公
美國專家到漳州市醫院參觀
海外華僑、國際友人到市中醫院進修、考察
章寶春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
漳州醫約站大樓
漳州市醫院門診大樓
漳州市衛生防疫站業務綜合大樓
漳州衛校綜合大樓
1996年,市殘疾人運動員吳燕聰參加第四屆全國殘運會榮獲三級跳遠金牌.成績平世界紀錄
漳州市民開展民眾性晨練
市區新翻建的延北體育館竣工使用
全國游泳的場地——漳州游泳池
巨龍騰飛
雄獅起舞
台胞到白礁慈濟宮進香
雲霄威惠廟
百姓喜慶鬧元宵
濃郁的鄉情——廟會
端陽競渡群龍爭流
大鼓涼傘
閩南民藝珍品——“棚仔藝”
人間勝景一詔安官陂彩樓
1988年10月,瑞今法帥晉謁漳州南山寺
佛事活動
朝聖寶剎三平寺
步文鄉間天主教堂
漳州基督教堂
副市長李瑞華(左一)出席全市各縣(市、區)僑辦主任會議
1999年,省僑辦副主任戶聖鑫在漳州調研
漳州僑界慶祝建國50周年座談會
99海外華文報訪閩考察團位漳訪問
每外華裔參觀漳州經濟開發區
漳州幣僑務為經濟建設服務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會
60年代華僑捐建的龍海華僑醫院
張慶重先生捐建的南靖縣圖書館
1940年秋,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平和縣旅泰華僑曾福順題贈的牌匾
沼安縣天然樓已歸還華僑業主
目錄
卷三十八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第一章 機構與隊伍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科研機構
第三節 科研隊伍
第二章 科技普及與交流
第一節 科普宣傳
第二節 農村科技普及
第三節 青少年科技活動
第四節 科技諮詢
第五節 科技情報
第六節 學術交流
第三章 科研項目與成果
第一節 科研項目
第二節 科研成果
第四章 技術引進與革新
第一節 技術引進
第二節 技術革新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成果評選
第二節 專利管理
第三節 經費管理
第四節 人才管理
卷三十九 教育
第一章 官學書院私塾
第一節 官學
第二節 書院
第三節 私塾
第二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幼稚園設定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保育
第三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學校設定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德育
第五節 體育衛生
第六節 初等特殊教育
第四章 中學教育
第一節 學校設定
第二節 學制與課程
第三節 教學
第四節 德育
第五節 體育衛生
第五章 師範教育
第一節 中等師範
第二節 高等師範
第六章 專業與職業教育
第一節 中等專業教育
第二節 中等職業教育
第三節 技工教育
第四節 高等專業與職業教育
第七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掃除文盲與初等教育
第二節 中等教育
第三節 高等教育
第四節 崗位培訓
第八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隊伍
第二節 工資
第三節 政治待遇
第四節 教師培訓
第九章 教育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事業機構
第三節 學術機構
第十章 管理
第一節 管理體制
第二節 學校管理
第三節 經費管理
第四節 設備管理
卷四十 文化
第一章 民間文藝
第一節 文學
第二節 工藝美術
第三節 曲藝
第四節 音樂
第五節 舞蹈
第二章 文藝創作
第一節 文學創作
第二節 影視創作
第三節 書畫創作
第四節 雕塑與攝影
第三章 戲劇
第一節 薌劇
第二節 木偶戲
第三節 潮劇
第四節 話劇
第五節 其他
第四章 影視與廣播
第一節 電影
第二節 電視
第三節 廣播
第五章 報刊
第一節 報紙
第二節 刊物
第六章 圖書 檔案
第一節 藏書
第二節 圖書發行
第三節 檔案
第七章 史志
第一節 黨史
第二節 文史
第三節 方誌
第八章 民眾文化
第一節 場所
第二節 活動
第三節 文藝之鄉
第四節 管理
第九章 文化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事業機構
卷四十一 文物
第一章 古遺址
第一節 古文化遺址
第二節 古窯址
第三節 城堡關寨遺址
第四節 古碼頭遺址
第五節 其他
第二章 古墓葬
第一節 青銅器時代
第二節 唐至宋代
第三節 元至清代
第三章 古建築
第一節 城堡寨
第二節 衙門官署
第三節 寺廟官觀
第四節 書院宗祠
第五節 土樓民居
第六節 橋樑
第七節 牌坊
第八節 亭台井塔
第九節 其他
第四章 石刻與造像
第一節 石刻
第二節 石碑
第三節 造像
第四節 岩刻
第五章 革命文物與近現代重要史跡
第一節 革命舊址
第二節 紀念建築物
第三節 革命標語
第四節 近現代重要史跡
第五節 現代名人故居
第六章 文物藏品
第一節 石器
第二節 陶瓷
第三節 錢幣與金銀銅器
第四節 字畫與文具
第五節 玉器與其他
第七章 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文物普查
第三節 文物徵集
第四節 文物保護
卷四十二 藝文
第一章 詩文著作書目
第一節 古代書目
第二節 近現代書目
第二章 方誌與譜牒書目
第一節 方誌書目
第二節 譜牒書目
第三章 詩選與文選
第一節 詩選
第二節 文選
卷四十三 衛生醫藥
第一章 機構與隊伍
第一節 中醫醫療機構
第二節 西醫醫療機構
第三節 衛生防疫機構
第四節 婦幼保健機構
第二章 衛生防疫
第一節 愛國衛生運動
第二節 公共衛生
第三節 疾病防治
第四節 衛生宣傳
第三章 婦幼保健
第一節 接生技術
第二節 婦女保健
第三節 兒童保健
第四章 醫療技術
第一節 中醫
第二節 西醫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
第四節 護理
第五章 藥材與藥品
第一節 地產中藥材
第二節 中藥加工炮製
第三節 名優中成藥
第四節 西藥製作
第六章 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醫政管理
第三節 藥政管理
卷四十四 體育
第一章 民間體育
第一節 武術
第二節 氣功
第三節 棋類
第四節 龍舟
第五節 舞龍與舞獅
第六節 信鴿
第七節 其他
第二章 民眾體育
第一節 職工體育
第二節 農民體育
第三節 老年人體育
第四節 殘疾人體育
第五節 少數民族體育
第三章 學校體育
第一節 體育教學
第二節 課外活動
第三節 競賽
第四章 體育競賽
第一節 競賽項目
第二節 運動會
第五章 人才培養
第一節 專業培養
第二節 業餘培養
第六章 機構與設施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體育設施
卷四十五 民俗
第一章 生活習俗
第一節 飲食
第二節 服飾
第三節 居舍
第四節 行旅
第二章 歲時習俗
第一節 傳統節 俗
第二節 節氣時令習俗
第三節 民間祀神節日
第三章 行業習俗
第一節 農事習俗
第二節 工坊習俗
第三節 商家習俗
第四節 船家習俗
第五節 藝人習俗
第六節 服務業習俗
第四章 婚喪壽慶習俗
第一節 婚嫁
第二節 生育
第三節 壽慶
第四節 喪葬
第五章 禮儀習俗
第一節 稱謂
第二節 交際禮儀
卷四十六 宗教
第一章 道教
第一節 傳播
第二節 道觀
第三節 道教俗神廟
第四節 主要活動
第二章 佛教
第一節 傳播
第二節 佛寺
第三節 宗系與名僧
第四節 主要活動
第三章 天主教
第一節 傳播
第二節 教堂
第三節 興辦事業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一節 傳播
第二節 教堂
第三節 興辦事業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宗教事務
卷四十七 漳台關係
第一章 史前漳台關係
第一節 史前漳台通道——東山陸橋
第二節 史前漳州人與台灣人
第二章 漳州人移居台灣
第一節 移民路線
第二節 移民規模
第三節 移民聚居區
第四節 同鄉組織
第三章 漳州人開發台灣
第一節 拓墾土地
第二節 興修水利
第三節 創辦實業
第四節 經營商貿
第四章 漳台貿易往來
第一節 對台通商港口
第二節 輸往台灣商品
第三節 輸入漳州商品
第四節 漳台民間小額貿易
第五節 漳州台資企業
第五章 漳台同根文化
第一節 漳台方言
第二節 宗族文化
第三節 民間信仰
第四節 文化藝術
第五節 民間風俗
第六節 尋根謁祖
第七節 文化交流
第六章 對台事務
第一節 對台工作機構
第二節 為台胞辦實事
第三節 為台商辦實事
第四節 涉台團體
卷四十八 旅外鄉親
第一章 出國
第一節 唐至宋時期出國
第二節 明至民國時期出國
第三節 新中國成立後出國
第二章 僑居地
第一節 旅居印度尼西亞
第二節 旅居馬來西亞
第三節 旅居新加坡
第四節 旅居菲律賓
第五節 旅居泰國
第六節 旅居緬甸
第七節 旅居越南
第八節 旅居日本
第九節 旅居美國
第三章 主要活動
第一節 經濟活動
第二節 文教衛生活動
第三節 社團與宗教活動
第四節 對僑居國貢獻
第四章 愛國愛鄉
第一節 支持祖國民族民主革命鬥爭
第二節 投資祖國經濟建設
第三節 捐資興辦公益事業
第四節 捐資興辦華僑農場與企業
第五章 僑鄉
第一節 歸僑與僑眷
第二節 僑鄉分布
第三節 僑鄉建設
第六章 僑務工作
第一節 僑務機構
第二節 華僑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