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台大鼓涼傘舞

漳台大鼓涼傘舞

漳台大鼓涼傘舞,福建省漳州市傳統舞蹈,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漳台大鼓涼傘舞是漳台兩地獨特的民間歌舞,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軍隊歡慶勝利時跳的一種群舞,享有“傘圓地方,鼓舞盡神”之稱譽。舞蹈的主要形式為兩人對手,一人持涼傘,一人抱大鼓,傘繞鼓轉,另有手執銅鑼者,隨鼓點敲打銅鑼。

2009年5月31日,“漳台大鼓涼傘舞”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Ⅲ-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漳台大鼓涼傘舞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
  • 保護單位:漳州市薌城區文化館
  • 項目編號:Ⅲ-16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榮譽表彰,比賽活動,表演活動,

歷史淵源

漳台大鼓涼傘舞始創於閩南漳州,後傳至台灣,是一種不用器樂伴奏的民間舞蹈形式。在《台南縣誌》中就有弄鼓花的記載:“兩人一對手,一人持涼傘,一人抱大鼓,傘打迴旋,大鼓雙面打,邊打邊舞,另有打鑼手三、四人圍住大鼓,邊打邊舞。因其狀天真浪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而“弄鼓花”即福建漳州一帶的“大鼓涼傘”,在台灣稱為“跳鼓陣”。
漳台大鼓涼傘舞
漳台大鼓涼傘舞
相傳嘉靖四十三年(1564),數千名倭寇乘百姓過年之際,偷襲月港,沿著九龍江大肆搶劫。抗倭名將戚繼光聞訊後立即調遣戚家軍,封鎖九龍江口,並全殲倭寇。老百姓紛紛抬著豬羊去犒勞戚家軍。年輕人敲著大鼓,唱著錦歌,邊走邊跳,歡慶勝利,戚繼光令士兵撐起傘,為載歌載舞的小伙子遮陽,那些打傘的士兵也不知不覺地跟著鼓聲按節奏跳起來。這個歡樂的喜慶場面,使閩南藝人產生了創作靈感,把持傘小伙子改由少女扮演,少女的舞姿和造型不斷改進,日臻完善,並在表演中增加了一對逗人發笑的老夫妻。一種具有閩南漳州鄉土味的“大鼓涼傘舞”就這樣誕生了。

舞蹈特色

漳台大鼓涼傘舞表演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只鼓不帶傘,有四鼓四鑼,至十六鼓;另一種是鼓帶傘有一鼓一傘、二鼓一傘,人多氣魄就大。
漳台大鼓涼傘舞
漳台大鼓涼傘舞
漳台大鼓涼傘舞表演者有男有女,男青年裝扮成古代武士形象,胸前掛著長約兩尺、直徑一尺多的大鼓,雙手緊握鼓槌,在鼓的兩面敲打。表演時要求步伐矯健,動作有力,整齊劃一,鼓聲洪亮,動人心魄,充滿戰鬥氣氛和必勝信心。女舞者作小旦打扮,頭梳雙髻,雙手執傘(有傘罩)。舞時傘罩旋轉飄動,配合跳躍步伐。集體表演時有二鼓、四鼓、八鼓、十六鼓等,鼓越多越壯觀,但以四鼓較常見。
漳台大鼓涼傘舞動作有斗鼓、翻鼓、擂鼓、繞鼓、踏鼓等;隊形有觀山式、蓮花轉、龍吐須等。舞蹈節奏以鼓點節拍為主,舞蹈程式以雙人交錯對舞為主。高潮時鼓點加快並帶有較高的技巧性動作,舞傘者可跳到擊鼓人胸前的鼓上,舞動涼傘。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漳台大鼓涼傘舞歷經數百年,在傳承過程中,以自願為特徵,多為社會性鬆散型,是漳台民間喜慶、迎神賽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傳承狀況
漳台大鼓涼傘舞源自漳州,傳至台灣,歷經數百年,脈傳譜系複雜。大鼓涼傘舞是非家族性的集體項目,多為社會性團體所傳承。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8年12月,漳州民間藝術團天寶大鼓涼傘隊獲得海峽兩岸民間藝術邀請賽銀獎。
2009年11月8日,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 “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暨全國民間鼓舞鼓樂大賽在江西婺源正式揭曉。福建省唯一的參賽隊漳州市天寶村大鼓涼傘隊獲得 “山花獎”入圍獎。

比賽活動

2012年3月17日上午,薌城區天寶鎮以“鼓振文化,舞動生活”為主題,在張坑村舉辦首屆“蕉香杯”漳台大鼓涼傘比賽。來自路邊村、珠里村、張坑村等16個代表隊進行比賽。

表演活動

2004年,漳州民間藝術團天寶大鼓涼傘隊受邀參加福建省民間藝術鬧新春文藝匯演。
2006年,漳州民間藝術團天寶大鼓涼傘隊參加“八閩民間藝術大薈萃”民間文藝節表演。
2008年2月,漳州民間藝術團天寶大鼓涼傘隊受邀參演首屆海峽兩岸閩南話春節聯歡晚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