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麥4號

漯麥4號系河南省漯河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從安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於1991年引進的穿梭組合選育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漯麥4號
  • 父本:矮早781
  • 母本:80(6)-3-3-10
  • 通過審定:2003年11月
  • 研究時間:1991年
概述,特徵特性,產量表現,栽培技術要點,抗病鑑定,品質分析,適宜區域,社會經濟效益,

概述

父本為矮早781,母本為80(6)-3-3-10。2003年11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徵特性

漯麥4號屬半冬性中熟小麥新品種。該品種適播期長(10月5-15日)。幼苗匍匐,葉色深綠,生長勢強,抗寒性好。分櫱期11月12日前後,平均每株分櫱7-8個,次生根45.5條。春季兩極分化稍慢。
成穗率41.3%,每畝成穗38-45萬,後期旗葉上沖,旗葉長19厘米,寬1.9厘米,株葉型緊湊,長相清秀,葉功能期限長。株高75-80厘米,莖桿堅韌,抗倒性好,較耐漬,成熟落黃好,生育期限231-235天。
該品種穗較大,紡錘形,小穗22-24個,護穎白色船形,白粒,穗粒數32-38粒,千粒重38-43克,一般每畝500-550公斤,穩產性突出。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度參加國家黃淮南片冬水組區試,15點匯總,15點全部增產,其中增產30%以上的2處,增產20%以上的3處,增產10%以上的5處。平均畝產476.6公斤,比對照豫麥21號增產15.62%。
1999-2000年度參加國家黃淮區試,20點匯總,18點增產,最高增產25.72%,最低增產1.5%,2處減產均不顯著、平均畝產554.1公斤,比對照豫麥21號增產6.08%,達極顯著水平,居第二位。
2000-2001年參加黃淮海南片生產試驗,8點匯總,7點增產,平均畝產485.6公斤,比對照豫麥49增產3.0%,居第二位。

栽培技術要點

1、精細整地,施足底肥。一般要求土地平整,精細整地,做畦。每畝施粗肥4000-500kg,磷酸二胺20kg,碳銨50kg,鉀肥15kg,鋅肥3-4kg。
2、漯麥4號最佳播期為10月5-15日(黃淮南片冬麥區),此時播種,可獲得較多的主莖葉齡、分櫱、次生根和較高的葉面積係數。向南或向北適當提前或推遲,播種時應適當減少或加大播種量。播量依基本苗而定,一般每畝6-7kg。
3、及時中耕,控制群體。冬前及時中耕鬆土,除草保墒,提高土壤養分利用率。早春及時中耕,深淺視苗性而定,促控結合,加快兩極分化進程,控制春季最高群體為90-100萬,確保畝為穗40-50萬。
4、前氮後移,穩定粒數,提高粒重。針對漯麥4號兩極分化稍慢的特性,冬前一般不追肥年後於拔節期視苗情追施尿素2.5-7.5kg,以增加穗粒數,提高粒重。
5、加強四間管理、增育多櫱壯苗。及時中耕除草,促進多櫱和較多的次生根,產生足夠的大分櫱,提高分櫱成穗率,保持抽穗後群體的旺盛生長。
6、及時防治病蟲害。年後於孕穗期(4月上中旬)或在發病麥田每畝用粉銹寧10-15克(有效成分),可有效控制紋枯、白粉病,抽穗期用40%氧化樂果每畝50ml,或50%抗蚜威每畝10-20g防治蚜蟲,延長葉片功能期,促進籽粒灌漿,穩定和提高粒重。

抗病鑑定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鑑定,漯麥4號中感條鏽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葉鏽病和紋枯病;2000-2001年經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鑑定,該品種慢條鏽病,中感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葉鏽病和紋枯病。

品質分析

1999-2000年經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哈爾濱)測定,漯麥4號籽粒蛋白蛋含量(%)14.04/14.09,濕麵筋(%)26.7/28.5,沉降值(ml)36.2/33.1,吸水率(%)51.02/55.0,穩定時間(min)6.0/5.9。2001年經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哈爾濱)測定,漯麥4號籽粒蛋白質含量(%)13.39/13.42,濕麵筋(%)26.5/24.2,沉降值(ml)32.8/33.2,吸水率(%)52.1/52.6,形成時間(min)1.5/1.0,穩定時間(min)6.5/5.0。

適宜區域

多年多點試驗結果表明,漯麥4號是一個豐產、穩產、半冬性優良小麥新品種,綜合性狀好、抗災能力強、產量三要素協調,適宜在河南中北部、蘇北、皖北和山西地區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社會經濟效益

1998-2002年,漯麥4號在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已大面積推廣套用。1999—2002累計示範推廣面積達1012khm,一般較豫麥21號平均增產10%左右,總增產小麥68310萬公斤,按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的折算係數0.8縮值後,總增小麥54648萬公斤,每公斤小麥以1.06元計,新增社會經濟效益57926.88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