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者的夜歌(歌德的詩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漫遊者的夜歌》是1780年歌德在圖林根林區基克爾漢山頂上狩獵小木樓里過夜詩時所作的詩歌。據說當時歌德把這首詩寫在木樓的板壁上。50多年後,即將告別人世的歌德,故地重遊,重又讀到了壁板上的這首短詩,念起“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感慨無限,潸然淚下,不久永別人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漫遊者的夜歌》
  • 作者:歌德
  • 作品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漫遊者的夜歌,有喻,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Ein Gleiches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Ü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
In allen Wipfeln
Spürest du
Kaum einen Hauch;
Die Vö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Warte nur, balde
Ruhest du auch.

作品譯文

漫遊者的夜歌

               (馮至 鞏己格芝 譯)
一切峰頂的上空
靜寂
一切的樹梢中
你幾乎覺察捉朽設捆不到
一些生氣;
鳥兒們靜默在林里
且放兆戀等候,你也快要
去休息

有喻

      (錢鐘書  譯)
微風收木末
群動息山頭
鳥眠靜不噪
我亦欲歸休

作品鑑賞

《一首樸素的詩》馮至
在詩歌廣泛的領域裡,有一種詩寫得很樸素。這種詩一般都是短詩。它們語言簡單,卻非常精練;沒有任何詞藻,卻能發揮詩的最大的功能;看不出作者有什麼藝術上的技巧,但多半是最傑出的詩人才能寫得出來。這種詩渾然天成,好像自然本身,它們洗滌人的精神,陶冶性情,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柳宗元的《江雪》等簡短的絕句都是這樣。外國的大詩人,在他們的長篇巨著之外也常常留下幾首樸素而短小的絕唱。《漫遊者的夜歌》在這種詩里也是最有代表察去舟性的一首。
 ......
歌德於1780年9月6日在圖林根林區基克爾漢山頂上狩獵小木樓里過夜,他吟成這首《夜歌》,用鉛筆寫在小樓的板壁上。同時他寫信給他的女友石泰因夫人,信里有這樣的話:
 我在這地區最高的山基克爾漢住宿……為的是躲避這個小城市的囂雜、人們的怨訴、要求、無法改善的混亂。
 我最初讀《漫遊者的夜歌》,總以為“漫遊者”是從平地走入山區,仰望山頂和林中的樹梢,一片寂靜。讀了這信後才知道,“漫遊者”的所在地是在這地區最高的一座山上,那么,他就不是仰望而是俯視了。從高處舉目四望,才很自然地看到一切的峰頂和一切的樹梢,蜜擊循而寂靜的並不只是峰頂,更廣闊地是峰頂的上空(因為德語中標明在某某事物之上的介詞有兩個,一個表示上下兩物緊密相接,另一個表示中間有一定的距離,原詩中所用的介詞則是後者),至於樹梢,不能說完全沒有聲氣,只是作者在高處幾乎覺察不到罷了。
 歌德寫《夜歌》時的心境,也不像是詩里寫的那樣平靜。歌德於1775年應魏瑪公爵卡爾·奧古斯特的邀請到了魏瑪(那時他26歲),不久就接受了許多繁重的任務,先是重新開發圖林根林區伊爾梅奧附近的銅礦和銀礦,後來又參與軍事、交通、水利等委員會的領導工作。一個狂飆突進時代的詩人處理這些非常實際的事務,需要不斷克制自己,以極大的耐力來應付。歌德為了使這貧窮狹隘的小公國能夠政治進步、財源富裕,付出了許多心血。但是宮廷里人事的傾軋和落後保守的勢力使歌德的工作遇到不少障礙,他初到魏瑪時的一片熱忱也漸漸減退。1779年他到瑞士旅行,曾寫信給石泰因夫人說,若能從各種政治勢力的鬥爭中擺脫出來,專心從事文藝工作,該有多么好啊。現在,從前邊引用的給石泰因夫人信里那句話的後半句可以知道,歌德是以紋多市怎樣的心情來到基克爾漢的,這也就是《夜歌》里最後兩行“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的背景。
        以上是根據歌德給石泰因夫人的信對《夜歌》作了些粗略的說明。下邊對這首詩再作一點分析。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八行,但也自成一體,有完整的結構。若用幾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從上而下,從遠而近,從外而內,在這樣的層次中,靜寂的程度逐漸減弱。一切的峰頂上空是既高且遠,樹梢就不像峰頂那樣高,也比較與人接近了,林中的小鳥比樹梢又低了謎宙一些。峰頂的上空是無邊無際的靜寂,樹梢和林里的小鳥總不免有些動靜和聲氣,不過在這靜寂的夜裡人們難以覺察得到。最後,詩人把自己安排在詩里,第七、八兩行與前六行相反,只說出自己的願望,去得到休息。歌德給石泰因夫人的信可以證明,他心裡一點兒也不平靜。
        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的結構在這種樸素的短詩里相當普遍(當然,也不能說都是這樣)。以中國詩為例,如本文前邊提到的《獨坐敬亭山》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是高空中的遠景,後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則表達詩人是怎樣吟味他“獨坐”的寂寞之情。又如《江雪》一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一望無邊的雪中的景象,可是驟然一轉就轉到眼前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垂釣人雖不是詩人自己,但從他身上反映出長期貶謫的詩人孤冷的心境。在“由外而內”這一點上與《夜歌》更為相似的元人馬致遠那首著名的小令《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雖然顯得蕭索,究竟還是屬於客觀世界;“古道西風瘦馬”這三種景物與詩人便有了關係,而且是一種比一種更為接近;“夕陽西下”,日暮途遠,時間緊迫了,最後才好像喊叫似地說出“斷腸人在天涯”。這與《夜歌》里一層層由外而內最後的兩行“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同樣的結構。
 ......
寫到這裡,本來可以結束,可是有些關於《夜歌》的事跡需要附帶提一提。《夜歌》於1780年寫在狩獵小木樓的板壁上後,只在魏瑪少數友人中間流傳,直到1815年歌德才把它連同另一首《漫遊者的夜歌》編入他的詩集裡。直到1831年8月歌德為了躲避人們將要盛大慶祝他82歲的壽辰,離開魏瑪走到圖林根林區,又重訪一次那座小木樓,只有一個山區視察員陪伴著歌德。這位視察員後來這樣記下了當時的情景:“我們相當舒適地到了基克爾漢的最高處,先在圓形空場上欣賞遠方的美景,他望著茂盛的森林十分高興,……隨後他問:‘那座林中的小樓必定在這附近吧,我能步行到那裡去,叫馬車停在這裡,等著我們回來。’果真他就健步穿過山頂上長得相當高的覆盆子灌木叢,直到那熟悉的兩層的狩獵小木樓,……一道陡直的樓梯引向小樓的上層;我請求攙扶他,但他以年輕人的活潑神情謝絕了我,雖然他再過一天就要慶祝他82歲的誕辰了。他說,‘你不要以為我走不上這座樓梯,我還能走上去’。我們走進上層的室內,他說,‘從前我和我的僕人在這裡住過八天,那時我在壁上寫了一首小詩。我想再看看這首詩,如果詩下邊註明寫作的日期,就請你費神把日期給我記下來’。我立即引導他走到屋子的南窗旁,窗子左邊有用鉛筆寫的這首詩(原文抄引了《夜歌》全文,從略──作者)。歌德反覆誦夸,淚流雙頰,他緩慢地從他深褐色棉布上衣里掏出雪白的手帕,擦乾眼淚,以柔和傷感的口氣說,‘是呀,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他沉默半分鐘,又望了望窗外幽暗的松林,隨後轉身向我說了一句:‘我們現在又可以走了。’”
        六天以後,歌德在9月4日寫信給音樂家采爾特,提到這件事,信一開始就說:“這六天是整個夏天最晴朗的日子,我離開魏瑪到伊爾梅奧,我往年在那裡做過許多工作,可是長期沒有再去了。在周圍都是樅樹林最高山頂上一座孤單的小木板房壁上我找到那首1783年9月7日的題辭,你曾使這首歌駕著音樂的翅膀傳遍全世,那樣親切地撫慰著人們。……過了這么多年,真是閱盡滄桑:有持續著的,有消逝了的。成功的事物顯露出來使我們高興,失敗了的都忘記了,在痛苦中忍受過去了。”這段話反映出歌德又看到了他50年前在木板房壁上的《夜歌》後的一些心情。
        這些軼事,給《夜歌》增添了一些“佳話”。果然,歌德在這以後不到七個月,便應驗了他懷著另一種心情所吟味的那兩行詩“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不是休息,而是永遠安息了。
        1984年8月14日寫於青島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 -1832): 詩人、劇作家、思想家,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被恩格斯稱為“最偉大的德國人”。代表作有詩劇《浮士德》,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威廉·麥斯特》,自傳《詩與真》等。此外,他還寫下兩千五百餘首體裁多樣、形式完美的詩歌,其中一些名作先後經大音樂家譜曲,成為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歌。此詩就曾由舒伯特、李斯特等音樂家譜曲,廣為傳唱。
        以上是根據歌德給石泰因夫人的信對《夜歌》作了些粗略的說明。下邊對這首詩再作一點分析。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八行,但也自成一體,有完整的結構。若用幾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從上而下,從遠而近,從外而內,在這樣的層次中,靜寂的程度逐漸減弱。一切的峰頂上空是既高且遠,樹梢就不像峰頂那樣高,也比較與人接近了,林中的小鳥比樹梢又低了一些。峰頂的上空是無邊無際的靜寂,樹梢和林里的小鳥總不免有些動靜和聲氣,不過在這靜寂的夜裡人們難以覺察得到。最後,詩人把自己安排在詩里,第七、八兩行與前六行相反,只說出自己的願望,去得到休息。歌德給石泰因夫人的信可以證明,他心裡一點兒也不平靜。
        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的結構在這種樸素的短詩里相當普遍(當然,也不能說都是這樣)。以中國詩為例,如本文前邊提到的《獨坐敬亭山》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是高空中的遠景,後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則表達詩人是怎樣吟味他“獨坐”的寂寞之情。又如《江雪》一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一望無邊的雪中的景象,可是驟然一轉就轉到眼前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垂釣人雖不是詩人自己,但從他身上反映出長期貶謫的詩人孤冷的心境。在“由外而內”這一點上與《夜歌》更為相似的元人馬致遠那首著名的小令《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雖然顯得蕭索,究竟還是屬於客觀世界;“古道西風瘦馬”這三種景物與詩人便有了關係,而且是一種比一種更為接近;“夕陽西下”,日暮途遠,時間緊迫了,最後才好像喊叫似地說出“斷腸人在天涯”。這與《夜歌》里一層層由外而內最後的兩行“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同樣的結構。
 ......
寫到這裡,本來可以結束,可是有些關於《夜歌》的事跡需要附帶提一提。《夜歌》於1780年寫在狩獵小木樓的板壁上後,只在魏瑪少數友人中間流傳,直到1815年歌德才把它連同另一首《漫遊者的夜歌》編入他的詩集裡。直到1831年8月歌德為了躲避人們將要盛大慶祝他82歲的壽辰,離開魏瑪走到圖林根林區,又重訪一次那座小木樓,只有一個山區視察員陪伴著歌德。這位視察員後來這樣記下了當時的情景:“我們相當舒適地到了基克爾漢的最高處,先在圓形空場上欣賞遠方的美景,他望著茂盛的森林十分高興,……隨後他問:‘那座林中的小樓必定在這附近吧,我能步行到那裡去,叫馬車停在這裡,等著我們回來。’果真他就健步穿過山頂上長得相當高的覆盆子灌木叢,直到那熟悉的兩層的狩獵小木樓,……一道陡直的樓梯引向小樓的上層;我請求攙扶他,但他以年輕人的活潑神情謝絕了我,雖然他再過一天就要慶祝他82歲的誕辰了。他說,‘你不要以為我走不上這座樓梯,我還能走上去’。我們走進上層的室內,他說,‘從前我和我的僕人在這裡住過八天,那時我在壁上寫了一首小詩。我想再看看這首詩,如果詩下邊註明寫作的日期,就請你費神把日期給我記下來’。我立即引導他走到屋子的南窗旁,窗子左邊有用鉛筆寫的這首詩(原文抄引了《夜歌》全文,從略──作者)。歌德反覆誦夸,淚流雙頰,他緩慢地從他深褐色棉布上衣里掏出雪白的手帕,擦乾眼淚,以柔和傷感的口氣說,‘是呀,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他沉默半分鐘,又望了望窗外幽暗的松林,隨後轉身向我說了一句:‘我們現在又可以走了。’”
        六天以後,歌德在9月4日寫信給音樂家采爾特,提到這件事,信一開始就說:“這六天是整個夏天最晴朗的日子,我離開魏瑪到伊爾梅奧,我往年在那裡做過許多工作,可是長期沒有再去了。在周圍都是樅樹林最高山頂上一座孤單的小木板房壁上我找到那首1783年9月7日的題辭,你曾使這首歌駕著音樂的翅膀傳遍全世,那樣親切地撫慰著人們。……過了這么多年,真是閱盡滄桑:有持續著的,有消逝了的。成功的事物顯露出來使我們高興,失敗了的都忘記了,在痛苦中忍受過去了。”這段話反映出歌德又看到了他50年前在木板房壁上的《夜歌》後的一些心情。
        這些軼事,給《夜歌》增添了一些“佳話”。果然,歌德在這以後不到七個月,便應驗了他懷著另一種心情所吟味的那兩行詩“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不是休息,而是永遠安息了。
        1984年8月14日寫於青島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 -1832): 詩人、劇作家、思想家,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被恩格斯稱為“最偉大的德國人”。代表作有詩劇《浮士德》,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威廉·麥斯特》,自傳《詩與真》等。此外,他還寫下兩千五百餘首體裁多樣、形式完美的詩歌,其中一些名作先後經大音樂家譜曲,成為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歌。此詩就曾由舒伯特、李斯特等音樂家譜曲,廣為傳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