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者寄宿所

漫遊者寄宿所

《漫遊者寄宿所》是2013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赫爾曼·黑塞。該書收錄黑塞的詩約百首,收錄了《鄉村的傍晚》、《青年時代的逃亡》、《春天》等詩。

基本介紹

  • 書名:漫遊者寄宿所
  • 作者:[德]赫爾曼·黑塞
  • 譯者:歐凡
  • 出版時間:2013-1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序言,

基本信息

副標題: 黑塞詩選
出版年:
頁數: 222
定價: 39.80元
裝幀: 精裝
叢書: 赫爾曼·黑塞作品系列
ISBN: 9787208108370

內容簡介

詩歌對黑塞而言,“是靈魂對經歷的反應……詩最先只對詩人自己說話,是他的呼吸,他的吶喊,他的夢,他的微笑,他的掙扎”。他生命危機時期的苦難黑暗與混亂狀態,內心的衝突與溝通也全都自然入詩。他的詩與他的小說、散文內涵完全一致。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國作家、詩人、評論家,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爾·辛克萊的彷徨少年時》、《荒原狼》、《悉達多》、《玻璃球遊戲》等作品享譽世界文壇。1923年46歲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自上世紀60年代起,黑塞就成為美國大眾的最愛,他出現在《史努比》系列漫畫中,紐約的女大學生說“黑塞是今天美國需要的反物質主義的發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為美國整整幾代青年人的座右銘;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國作家;迄今為止,在日本和美國,黑塞是20世紀被閱讀最多的德語作家。黑塞崇拜還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總印數超過一億四千萬冊。

圖書目錄

譯者序
詩選
詩集贈友人
鄉村的傍晚
青年時代的逃亡
春天
暮藍
輕雲
原野上
樺樹
伊莉莎白
夜間
夜(1)
在北方
黑森林
漫遊者寄宿所
陌生的城
神廟
餘音
我的苦痛
孤寂的夜
手工學徒的小客棧
夜行
威尼斯小舟
夜吟
在霧中
有時候
早春
二月的黃昏
夜(2)
六月多風的日子
晚夏(1)
幸福
夜色中的山
獨個兒
給一位中國歌女
命運
綻開的花枝
荷爾德林頌
觀古埃及畫展(節譯)
給憂鬱
暮色中的白玫瑰
給弟弟
就眠
春日
旅途的歌
無休無止
和平
體驗新的生活
山中的日子
艱難時世寄友人
命運的關鍵時日
花、樹和鳥
心的震慄
孤寂的晚上
迷失
戰爭進入第四年
向內的路
雨季
自白
詠書
盛開的花
夏夜
死亡兄弟
被修剪的橡樹
晚秋漫步
三月
無常
樂園一夢
某處
朝聖者
亞伯死難之歌
九月
一隻藍蝴蝶
我知道有些人……
聞友人逝去
給少年時代的肖像
老去
日暮的屋群
夜雨
盛夏
回思
沉思
花的一生
一本詩集的題辭
然而我們暗中嚮往
聞笛
晚夏
讀《七月》和《美妙少年時代》
階段
珍重,世界夫人
在百仞元城堡
1944年月10月
傾聽
迎新和平
——為巴塞爾電台慶祝停戰而作
不眠之夜
即景
一個灰色的冬日
秋天的氣息
三月的太陽
老人和他的手
一個夢
日本一處山谷中被風雨剝蝕的古老佛像
小童之歌
疲倦的黃昏
禪院的小和尚
千年以前,曾有
寫在一個四月的夜晚
短歌行
裂枝的嘎鳴
黑塞生平及作者年表

名人推薦

對我來說,黑塞植根於鄉土、德國與浪漫的畢生巨著屬於我們時代最高、最純的精神上做的嘗試與努力,雖然作品有時表現出奇怪的孤僻,遠離世俗時時而幽默、惱怒,時而神秘、急切。在與我同屬一代的文人中,我很早就把已是高齡的他作為最親近最可愛的朋友,滿懷同情地陪伴他成長,這種同情既從相同也從相異中吸收養分。——托馬斯·曼
黑塞的散文清新,令人吃驚,表達出恰恰最無法表達的事情,無與倫比。——史蒂芬·茨威格
諷刺有更加辛辣的種類,如憤怒與怒火的宣洩,但另外一種更有魅力,這就是黑塞擁有的諷刺。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能力的見證,能拋開自己,能覺察其本質而不內視,能認識自我而不沾沾自喜。這種諷刺是一種謙和形式,謙和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賦與內涵伴隨,越是覺得可愛。——紀德

序言

譯者序歐凡
最初讀到黑塞的詩主要是他早年的作品。充盈在他詩句之中的青少年時代心靈的流浪、彷徨與渴求激起了我難抑的身世之感。追隨我一生的青澀的少年情懷似乎都在這些樸實的小詩中找到了知音。我懷著滿心的欣慰和喜愛,帶著幾分敬羨,也帶著幾分冒昧,開始譯起了黑塞的詩。
隨著讀到更多黑塞的作品,我對詩人也景慕日深。像黑塞這樣一位飽學、溫靜、淡泊、追求精神上的和諧與美的人,卻難逃兩次世界大戰前後來自政治和社會充滿暴力的折磨。它們帶給他的痛苦肯定更逾常人。但黑塞最令人欽佩的是他總能遵循理性的指引,從不失去耐心。因此他從未失去對生命的熱愛,從不忘在生活中發現“一切值得諦聽和凝視的”事物。他自述說:“有三種強大的因素終身影響著我,完成了我的教育。其一是家庭里的基督精神和完全非民族主義的氛圍,其二是偉大的中國哲人的書,其三是我惟一信任景仰感激的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布克哈特著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希臘文化史》等,黑塞曾為前者寫過評論,盛讚其學其人。布克哈特的另一位崇拜者是尼采。)。”(《戰爭與和平》新版前言)。黑塞詩中的堅韌、從容和心有所屬正是教育了他的這三大因素的生動展現。
黑塞的詩集其實是一部完整的,甚至無可替代的自傳。集中記錄了他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掙扎,融入了他本人和他的時代的思想感情。(“你將重見,在這些詩頁,/自我少年的崢嶸歲月以來/那些曾感動我愉悅我的一切,/那些逝去的一鱗半苔,/留自我的沉思和幻夢,/留自我的祈禱、追求和苦情多多。……宅於這數千詩行/有一朵盛開的生命,一度如許誘人。”——《詩集贈友人》)他強調個人靈魂的尊嚴和對一個精神家園的渴望。所以他寄情山水、流連藝術,對一草一木、一幅畫、一支曲子都“學會了深深的愛”。這絕不是標新立異或自命清高,而是他從身處的20世紀上半葉的精神危機中(“人們不再祈禱,不知有神,/冷漠地漫步在塵埃之中”——《荷爾德林頌》)砥礪而出的一個保持獨立與清醒、不讓自己“冷漠地漫步在塵埃之中”的抵抗綱領。抵抗這一危機,同時,更具獨特意義地,抵抗正在肆虐全世界思想界的兩大世界病——技術狂和民族主義狂——被黑塞視為畢生的任務。(《歌德獎答謝詞》)黑塞深知,他對時代潮流和世界病的抵抗是“以個體反抗全體、以質反抗量、以心靈反抗物質”(《1933年7月日記選》)。他在《歌德獎答謝詞》中說:“我的力量就像是江河裡的一小股波浪。”如今,戰爭的狂潮惡浪已逝,這一小股波浪所代表的意義卻連同他的詩句長留人間,成為人類一項值得珍視的精神遺產。
我們今天的時代,面臨的危機比黑塞的時代絲毫不見緩和。世界性的危機換了面目,改了角色,但卻本質依舊,甚至因為更隱蔽而更具威脅。作為整體的一部分,我們所處的社會自然不能倖免。可以說,我們在這整體的危機中,還得多加上一份從傳統到現代蛻變的煎熬。因此我們受自時代浪潮的衝擊可說因其異質性而倍加猛烈。我們的迷失、我們的彷徨可說更遠,更深。這一切都使我們對一個精神家園的渴求更為殷切。在這殷切之中黑塞的詩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的安慰與勇氣:一切心靈有所追求的人都不會寂寞。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像黑塞那樣永遠保持清醒和一顆熱愛的心,我們終有一天會站在親手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之前。
也許我們會比任何時代任何國度的人更加辛苦更加勞累,因為我們踏上的是一條更綿遠更艱辛的旅途。每當我讀到黑塞在《暮藍》中對暮天之藍所作的一段描寫時——你似藍色的海,/幸運之舟下錨於斯,/暫享極樂的棲憩。/漿葉上,淅瀝著塵愁的余滴。——我都會浮想聯翩。我多么希望,我的靈魂之舟能多幾次這樣的棲息來略舒身心的勞頓;我也多么希望,滴自我漿葉的塵愁餘瀝能多幾分明日的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