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漫翰調
- 名族:蒙古族、漢族
- 流行地:山西、陝西、內蒙古三地
- 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對唱,
曲調簡介,曲風形成,曲種作品,曲種形式,曲種特色,曲目,
曲調簡介
在浩如煙海的內蒙古民歌中,鄂爾多斯高原有一個風格殊異並極其珍貴的歌種,這就是漫翰調。漫翰調是兩個民族的人民長期相處,共同勞動、生活而創造出來的一個歌種,是蒙、漢兩個民族長期音樂文化交流的結晶。是民間山曲的結合。
曲風形成
?內蒙古自古以來地廣人稀,草原人多以遊牧為主。自秦、漢時起,漢族人民開始移居內蒙開墾謀生。至清代嘉慶、道光以後,由於一度實行“借地養民”政策以及內蒙古王公曆來貪圖地租而私自招民放地,使漢族人口在內蒙古地區大量增加起來,許多地方逐漸形成蒙漢雜居的局面,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民間音樂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久而久之,一部分動聽易唱、短小整齊的蒙古族民歌不僅被漢族民眾所接受,而且還按著漢族爬山調所特有的即興填詞辦法,隨意填詞演唱,這便是漫翰調的雛形。由於用蒙古族民歌曲調填漢族歌詞演唱別有風味且有新鮮感,所以很快就被蒙、漢兩族人民所接受。隨著不斷的演進和完善,逐漸形成了一個新歌種 —— 漫翰調。
曲種作品
曲種形式
漫漫翰調的,而主要表現形式是對歌,男女對歌時,男女同腔,男聲多用假聲唱法。
曲種特色
漫漫翰調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旋律跌宕起伏,瀟灑豪放。這不僅受蒙古族民歌很大影響,還吸收了漢族爬山調等民歌的旋法特點。額爾多斯高原地域遼闊,人民性格耿直爽朗、純樸熱情,這也蘊育了漫翰調的旋律特點。漫翰調旋律多大跳,七、八度大跳較多見,九度、十度甚至十一、二度的大跳也時有所見。
漫漫翰調的演唱地點以室內居多,伴奏樂器有笛子(當地稱“梅”)、四胡、揚琴等。並有較規範的前奏、間奏和尾奏。
曲目
曲目1:
西山活要命
翻了一道梁來跳了兩架溝,不為眊親親不走這些路。
走了一黑夜來耍了半黑夜水,不為眊親親不跪這些腿。
三十里水路二十里沙,因為眊親親(累)死一匹馬。
不走大路踩上荒,因為眊親親碰見一群狼。
西山上沒路踩荒來,因為眊親親扯爛一雙鞋。
怕人家踩蹤截溝溝飛,因為眊親親跌斷一條腿。
你還嫌哥哥來得少,半個月跪了十五遭。
你還說哥哥半肚肚鬼,世上這實心人再數誰。
括弧內為代用字
曲目2:
說不下個日期不讓你走
男:手扳住馬鞍上了個馬,扔不下妹妹又能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