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漫才源於古代日本人大年初一拜年表演的萬歲。即把拜年作為一種儀式,由藝人頭目和配角為一組,頭戴烏紗,身著大禮服,到各家以風趣吉祥的語言道賀,然後擊鼓表演歌舞。據說這種歌舞模仿的是唐朝的踏歌舞。這種表演在鎌倉、
室町時代稱作千秋萬歲,民間出現了許多藝人。發展至
江戶時代,甚至連
愛知縣的很多人都來江戶町表演萬歲賣藝。到了明治時代,萬歲的內容已不單純是拜年賀詞,而是把傳統的《三曲萬才》和《御殿萬歲》融為一體,改稱萬才,並由藝人園辰於1887年首次作為舞台藝術搬進了劇場。萬才後來又改作漫才,形式比以前更加豐富多彩。不僅融進了口技、舞蹈、歌唱等藝術,而且出現了戲劇漫才 (相聲劇) 、多口漫才 (多口相聲)以及女漫才師
表演的漫才。
早在13、14世紀,初春時期,藝人和捧哏結伴而行,共同表演有趣的滑稽節目,意在驅魔,慶賀一年的繁榮,稱為“萬歲”,後發展為“漫才”。漫才的現代化始於明治末期,在關西一帶開始發展起來,節目多半自編自演,近年來還出現了由幾個人一同上台表演的形式,甚至有時還加上樂隊伴奏。 此外,在日本還有落語(單口相場)、講談(說書)、民謠(民歌)、浪花節(說唱)等各種傳統的曲藝表演形式,時至今日,仍受到大眾的歡迎。
區別聯繫
在中國傳統的對口相聲中,表演的角色有兩個,一個是
逗哏,另一個
捧哏,相當於主角和配角的關係。傳統的相聲藝術中,就有“三分逗,七分捧;捧逗合縫活精彩。”的熟語。意思是說:在對口相聲中,逗哏雖然是主角;但是,它的藝術功能只占到百分之三十。捧哏是配角,其藝術功能可以達到百分之七十之多!相聲藝術在給人們創造幽默與歡笑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理想道德魅力的人格。
捧哏角色,藝術貢獻大;而報酬少,功名所得少。如果相聲表演是一盆耀眼奪目的盆景的話,逗哏是耀眼的紅花;而捧哏就是默默奉獻的綠葉。
在日本漫才藝術中,也有類似的藝術角色分類;不過他們不是叫做“逗哏”,“捧哏”,而是叫稱“上手”,“下手”。落語用語關於“上手”,“下手”的解釋:
上手——かみて。逆は下手(しもて) 客席からと舞台上からでは右左が逆になるので、上手、下手という。客席から見て、左が下手。右が上手。
意思說:“上手”;相對應的叫“下手”。從觀眾席角度上觀看與從舞台角度觀看,“上手”、“下手”的左右位置是相反的。以觀眾席角度為基準,居於左邊的演員叫下手;居於右邊的演員叫上手。
在中國的相聲藝術中,“逗哏”,“捧哏”,的位置與日本漫才藝術的“上手”,“下手”位置相反。
也就是說,以觀眾席角度為基準,中國的相聲表演以左邊為主角;而日本漫才則以右邊為主角。
無論是“逗哏”,“捧哏”;還是“上手”,“下手”,兩個角色通過對話,對語交流,將相聲情節中的故事講述給觀眾,並將非常理,非邏輯的結果展現出來,產生強烈的,矛盾的對比和結論;從而,結出幽默,喜劇的效果。
另外;日本漫才藝術中,對於類似中國的“逗哏”與“捧哏”的角色,還有另外一種描述。
其中,“捧哏”稱為ツッコミ,“逗哏”稱為ボケ。對於ツッコミ的描述是這樣的:ツッコミ和ボケ是漫才藝術的兩個角色。其中,ツッコミ的作用是從正面對事物和人物進行描述,體現出人類科學性的,邏輯性的,常識性的正常思維;從而,為ボケ角色的表演進行鋪墊,營造基本的氛圍與環境。
ボケ則是這樣描述:ボケ和ツッコミ是漫才藝術的兩個角色。其中,ボケ是所謂的“笑點”。它通常在ツッコミ正面對事物和人物進行描述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歪曲的,非邏輯性的,非常識的見解和論調。產生與普通人常識性的,邏輯性的,科學性的思維不一樣的謬論;從而,展現出荒誕的,扭曲的思維。由此,產生幽默和喜劇的效果。
筆者認為:無論從
中國相聲還是日本漫才,這樣對“逗哏”與“捧哏”兩個角色的描述是比較科學的。
它從幽默,喜劇藝術的規律著手,闡述了幽默,喜劇藝術產生的原理——對人類科學性的,邏輯性的,常識性的生活現象與正常思維,進行非邏輯性的,非常識性的歪曲和荒誕的誇張;從而,產生與現實生活強烈矛盾與衝突的鬥爭,由此而孕育出笑的果實。
同時,這樣的用語解釋,對“逗哏”與“捧哏”的舞台任務,角色功能進行了科學的分類。使得相聲和漫才演員在舞台上十分明確地了解和完成自己的舞台任務,從而達到理想的幽默,喜劇效果。
與此同時,我希望引用日本お笑い用語詞典(幽默用語詞典)中ボケ詞欄的註解說明東方幽默喜劇藝術的相似性和相通性。
ボケ笑いのエッセンス。物事を違う角度から見たり、一般人が考えつかないような意表をつく発想やありえない勘違いなど。
意思是說:ボケ是漫才幽默藝術的精髓點。它通常從錯誤的,非邏輯性的角度去觀看事物;從而,呈現出與一般人們思維不同的論點和結論。從中產生幽默和喜劇的效果。
在這裡,日本的漫才幽默藝術界對ボケ這個角色的高度重視,將它視為漫才藝術的核心點,精髓點。
而ツッコミ在中國相聲藝術中,就是我們常說的“捧哏”角色。在這裡,日本的漫才對其扮演的角色的評價,恐怕要遠遠高出“三分逗,七分捧;捧逗合縫活精彩。”的程度了。可以說ツッコミ的角色是無冕的主角,平民的王子。
因此,從中國和日本對“捧哏”,“ボケ”角色的藝術定位,可以充分地說明東方幽默喜劇藝術的相似性和相通性;研究和借鑑日本漫才,落語藝術對中國的相聲發展是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