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是2002年2月1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史存直。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用《詩經》的押韻情況來證明上古的調類和中古的調類在系統上並無差異。

基本介紹

  • 書名:漢語音韻學論文集
  • 作者:史存直 
  • ISBN:9787561716502
  • 頁數:359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2-1
  • 裝幀:精裝
作者簡介,內容推薦,目錄,

作者簡介

史存直(1904-1994)安徽合肥人。當代著名語言學家,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早年留學日本10年,曾就讀於京都帝國大學土木工程系,28歲回國。此後長期致力於語言文字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曾先後擔任過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上海市語言文字學副會長、全國高校文字改革學會顧問,中國音韻

內容推薦

大體說來,在古音學的初期,人們的意見多半比較含混, 既未明白表示古無四聲,也未明白表示古有四聲,只籠統的說古人 用韻在四聲上不甚嚴格。因而提出了“四聲互用”說(吳棫),或“三 聲通用”說(程迥),或“四聲一貫”說(顧炎武)。後來的古音學家愈 研究愈求精密,才有人疑惑古音的聲調不是四類,或以為只有“平、 上、入”三聲(段玉裁),或以為只有“平、上、去”三聲(孔廣森),或以 為只有“平、入”二聲(黃侃),或以為上古有五種聲調,即“陽平聲” 和“陰聲的平、上、去、入”(王國維)。近年來,關於這個問題的意見 就愈來愈多,有的主張上古只有“陰、陽、入”三聲,至於是否有“平、 上、去、入”四聲則不可知(魏建功);有的主張上古有“平、上、長去、 短去、入”五種聲調(陸志韋);有的主張“二聲三調”,說“去、入”的 區別不在調,在“有尾、無尾”(李榮);有的難承認上古有“平、上、 去、入”四聲,但不承認入聲有三種不同的收尾(朱星);此外還有外 國人如高本漢甚至提出了更為新奇的看法,竟以為漢語在上古不 僅入聲有三種唯閉音做收尾,舒聲也有幾種輔音做收尾。 這些意見到底哪一個對些呢?根據我的研究,我認為上古的 調類在系統上和中古的調類並無不同,就是說上古的調類也分為 “平、上、去、入”四類,不多也不少。如果要說上古的字調和中古的 字調有甚么不同的話,那也只是一小部分字在歸類上不同,例如 “顧”字中古讀去聲而上古則讀上聲,“信”字中古讀去聲而上古則 讀平聲,“慶”字中古讀去聲而上古則讀平聲,我們不應該因為一小 部分字在歸類上上古不同於中古,就把頭腦弄糊塗了,以為漢語的 調類在整個系統上上古不同於中古。所以總的說來,初期的古音 學家對於上古聲調的看法儘管籠統,可並不一定錯誤,倒是後來的 古音學家被古韻文中一部分四聲通押的例子所迷惑,提出了各種 不同的說法,是錯誤的。同時, 因為我看到有些人或者讀書不細心,誤解前人的主張,認為“四聲 互用”說或“四聲一貫”說就是主張上古無四聲,或者好憑空臆測, 以為上古雖有四聲,但入聲並無三種不同收尾,以為《廣韻》的入聲 之所以有三種不同收尾,乃是由於唐李舟的《切韻》採取了廣州方 音所致,使我感到對於這些意見必須加以糾正。因此,下面的內容 安排將是: (1)首先檢查初期的古音學家究竟是不是主張了上古無四聲; (2)然後根據《詩經》的押韻情況證明上古實有四聲,而且在系 統上和中古基本相同; (3)接著再進一步說明各種新聲調說的所以錯誤; (4)最後略談一談劃分調類和劃分韻部的關係,指出看清聲調 的重要意義以作結束。

目錄


關於周秦古音的聲調問題
古音“祭”部是獨立的韻部嗎?
古音“東、冬”兩部的分合問題
古音“真、文”兩部的分合問題
古音“侯”部是獨立韻部嗎?
關於古韻“脂、支、歌”三部之問的關係
古音“之、幽”兩部之問的交涉
古音中的陰陽入互轉問題
從唐七家詩的用韻情況看《切韻》的性質
唐七家詩中的“陽上作去”現象
關於“該死十三元”
日譯漢音、吳音的還原問題
說反切 關於“等”和“門法”
韻等新探
談音韻學中的“等”
論北京音系的歷史繼承性和代表性
朱駿聲古韻十八部韻字表
附錄:史存直論著目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