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新文學通史

漢語新文學通史

《漢語新文學通史》是2010年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壽桐。該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對漢語言文學通史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入分析。

基本介紹

  • 書名:漢語新文學通史
  • 作者朱壽桐
  • ISBN:9787218066783
  •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4月
  • 開本:16開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書 名: 漢語新文學通史
ISBN: 9787218066783
開本: 16開
定價: 98.00 元

內容簡介

《漢語新文學通史(套裝上下卷)》每一章的內容分為基本史料、簡單分析與深入探討三個部分,並且此三個部分都應依次排列。一般而言,基本史料是客觀敘述,簡單分析是採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大家都已能夠接受的結論,深入分析則是撰稿人自己的新見解和新觀察。

圖書目錄

緒論 漢語新文學概念建構的理論優勢與實踐價值
一、學術張力
二、理論優勢
三、實踐價值
四、學術“預後”
第一編 從文學改良到文學革命
一、近代以來文學改良思潮
(一)文學改良運動與近代政治思想運動
近代政治改良主義思潮發軔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最早覺醒的知識分子從擁護洋務派的“船堅炮利”到要求學習西方的經濟制度,進而學習政治制度——維新改良運動逐步深化,從政治、社會、文化的改良波及文學領域——粱啟超創辦報刊譯介日本近代書籍以闡發西學,倡導“文界革命”——國內興起變革四大文體的籲求與提倡白話文的熱潮。
(二)文學改良運動與新文學運動
近代白話文運動為後來“五四”文學革命運動奠定了基礎,成為“五四”文學革命的突破口——黃遵憲提出“我手寫吾口”及“言文合一”——語言形式變革的必然性及意義——裘廷梁正式提出“崇白話而廢文言”,把質樸天然的白話提高到語言美的高度來認識——白話報刊、書籍的大量出版推動了白話文運動的蓬勃發展——翻譯文學興起引起中國文學內部結構的變遷——文學社會功用觀的奠定及片面性——近代文學改良運動揭開了“五四”文學革命的序幕。
二、梁啓超文體革命之於新文學的意義
(一)詩界革命
戊戌變法失敗,改良派轉而投目於文學領域——晚清文學革新運動首先從“詩界革命”開始——夏曾佑、譚嗣同初期主倡“新學詩”——“新派詩”。
四、文明戲運動:新文化運動的預演與前奏
(一)從新劇到文明戲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文人陳去病、柳亞子等掀起“戲劇革命”——“新劇”從舶來品話劇與傳統戲曲中演化而來——半亥革命後具有西洋話劇性質的新劇成為“文明戲”——春柳杜堅持要有完整的劇本,以追求藝術為己任,嚴格採用國語,力求向西方話劇學習,但曲高和寡,後期轉向通俗路線卻成績不佳——任天知創立的進化團對早期話劇影響極大,尤其是他們的戲劇中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在演出中設有“言論派老生”的角色——南開新劇團以“練習演”說,改良社會”為宗旨,形成了以天津為中心的話劇運動圈——新劇注重宣傳革命道理,清朝政府對所有的新劇團體採取迫害政策。
(二)文明戲運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西洋話劇的演出體製取代了傳統戲曲的行當體制——“五四”批判文明戲運動的利弊——“文明戲”採取中西合璧的冷靜態度,“五四”採用拒絕傳統的革命姿態——“文明戲”推廣了大眾化的現代白話,“五四”新文學帶有“新文藝腔”——“五四”確立現代導演制,拋棄了“幕表戲”中演員自由表演形式——文明戲運動因缺乏新的政治理想走向終結及其意義。
五、“鴛鴦蝴蝶派”:中國傳統文學的延續與改良
(一)《禮拜六》與趣味文學現象
《禮拜六》藉助消閒、娛樂、趣味的文學手段,宣揚傳統人生觀和價值觀——藝術上追求人物、情節的離奇,存在辭藻華麗、冗繁堆砌的弊病——言情、社會、歷史、黑幕小說成為最繁盛的小說文類。
(二)“鴛鴦蝴蝶派”文學的現代性
“鴛鴦蝴蝶派”文學兼具傳統性與現代性,是中國文學現代化的先行者——“鴛鴦蝴蝶派”小說的現代性以打破傳統時空觀念、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視角與“未來完成式”等敘事結構為表征——民初流行小說存在“記賬式”敘述與主觀虛造的藝術缺陷——“鴛鴦蝴蝶派”作家具有報人與小說家雙重身份,報業操作方式改變了文學創作生產體系,市場化的職業作家出現。
六、革命派的文學:南社、蘇曼殊等人的新文學意義
(一)南社與柳亞子的文學影響
南社承繼古代文人聚會傳統,以社交、酬唱、自娛自樂為目的,同時肯定文學的政治功能——新文化運動倡導者批判南社抱殘守缺,內部藝術觀念的紛爭導致南社分裂——唐宋詩之爭成為南社成員的一大分歧點,給南社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柳亞子是南社的發起人、創始人,也是南社組織中的核心人物。
(二)南社及蘇曼殊的新文學意義
南社的文化建設與文學活動,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到來,實現了從古代文人雅集到新文學文人社團的過渡——蘇曼殊的複雜身世與短暫一生充滿了浪漫情調與唯美色彩,以此為藍本,他創作了對近代文學和新文學都很有影響的自傳體小說《斷鴻零雁記》——蘇曼殊的小說在糅合了西方小說現代敘述方式的基礎上,深得唐傳奇與《紅樓夢》等古典名著的神韻——蘇曼殊以兼具唐人韻味與近代色彩的詩作支持柳亞子反對宋詩,力倡唐詩。
第二編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七、文學革命運作
(一)《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
陳獨秀主編《新青年》激烈批判“尊孔讀經”,標舉“打倒孔家店”旗幟,揭開新文化運動的帷幕——《新青年》力倡民主與科學,傳播西方思想,提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資源——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以“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標誌“五四”文學革命開始——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倡導以文學革命改造社會——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和“平民文學”觀奠定了新文學人性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思想基礎——錢玄同和劉半農上演“雙簧戲”為文學革命造勢——新文化家與林紓、國粹派、學衡派、甲寅派展開論爭,擴大了斯文化和新文學的影響——文學革命在白話文書寫、文學本體變革上取得了實績。
(二)胡適與白話文運動
胡適的“白話文學”論提升了白話的文學地位,白話文運動旨在打倒文言文以及文言話語所代表的一整套權力機制——胡適的“歷史的文學觀念”以進化論為核心——胡適對新文學各類文體進行開創性建設——胡適倡導現代中國的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思潮——胡適以“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原則構築“整理國故”的方法體系——胡適的歷史貢獻與局限。
(三)新文學運動在各地的回響
在《新青年》的示範作用下,全國文學社團和文藝刊物激增——文學研究會重視文學的社會功用,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創造社強調創作“本著內心的要求”,崇拜“天才”,追求文學的“全”與“美”——語絲社傾向任意而談,無所顧忌,催促新生,排擊有害舊物——新月社由歐關文化背景的紳士集結而成,提倡新格律詩——淺草一沉鐘社、莽原杜、湖畔詩社等社團的文學活動。
(四)新文學運動在台灣的呼應
台灣最初的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具有相當明顯的同構性一《台灣青年》的創辦掀起了台灣的新文化運動,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一張我軍正式拉開了台灣新文學的帷幕,引發新舊文學論戰——“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以“為人生而藝術”為宗旨,進行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抵制“堆積滿紙新名詞”的“新學詩”——梁啓超建構“詩界革命”的理論,《飲冰室詩話》是“詩界革命”的理論總結——黃遵究開展“新體詩”試驗,代表了“詩界革命”在創作上的實績——“詩界革命”要求以口語入詩,開啟了近代詩歌語言的通俗化走向,要求在詩歌申反映新思想,擴大了詩歌的審芙範圍——“詩界革命”最終並未能突破舊形式,沒有完全解決“舊風格”與“新意境”的矛盾。
(二)文界革命
粱啟超在《夏威夷遊記》中提出了“文界革命”的口號——晚清報刊業中“報章文體”盛行——梁啓超發表“新文體”以“播文明思想於國民”,梁啓超的“新文體”是“文界革命”的重要成果和顯著標誌——“新文體”是由古體散文向現代白話體散文演進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形式,具有論述詳盡、感情充沛的特點以及堆砌拖沓的弱點。
(三)小說界革命
梁啓超提出的“小說界革命”影響更為重大——小說文體的革新運動在晚清醞釀已久,戊戌變法前後,維新派迫切需要利用各種文藝形式來開啟民智,宣傳變法圖強的理念。政治維新的功用需求提升了小說文體的社會地位——梁啓超創作“新小說”《新中國未來記》,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本面向世界的政治預言小說——粱啟超創辦《新小說》雜誌推廣政治小說——《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提出“熏”、“浸”、“刺”、“提”的小說功用論——以小說為文學之首的現代文體格局開始形成——“小說界革命”試圖將小說與啟蒙主義思潮結合,但過分強調小說的社會政治功能。從長遠來看,讓其淪為政治附庸。
三、林紓與嚴復:文學與文化翻譯的歷史性影響
(一)嚴復和林紓的翻譯成就
鴉片戰爭後政治改良運動風起雲湧,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推動了翻譯文學的興起——嚴復譯介《天演論》開啟民智,救國圖存。他的翻譯理論及所譯的西方學術名著,在中國近代思想史、學術史和文學史上都產生過重大影響——林紓的翻譯小說大大開闊了國人的文學視野,真正帶動了翻譯文學的迅速發展——林紆的譯書方式和筆法獨特,但也存在局限。
(二)林紓和嚴復對新文學家的影響
嚴復將翻譯定位在能夠啟發中國民智民識的社會科學著作上,中國知識界形成的國民性批判思潮正是源於嚴復的積極倡導,他第一次提出了國民性批判的問題——嚴復在翻譯理論領域提出“信、達、雅”標準,成為我國最早的翻譯理論,對後世影響頗深——林紓作為近現代文學史上最知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文學翻譯家,對新文學的影響深刻而複雜——林譯小說對於西方小說的思想和譯書的真髓往往不得要領。導致中國一般的文學作者無法真正領會原作的精妙一林紓的誤譯、意譯還影響了當時的翻譯界,以致隨意翻譯、粗製濫造、純為牟利的譯作大量湧現。
……
第三編 從革命文學到左翼文學
……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