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田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寶龍街道南約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田村,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寶龍街道西部,與大浪村、大行村相鄰。始建於清代,李姓先祖從梅州遷移至此建村。因村民認為“民以食為天,食以田為作,田歸漢人屬”,故取名漢田村。該村坐落於丘陵谷地中,村東有望天思山,海拔100米;村西有牛坳水庫;南約河從村中流過。現村於1958年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田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寶龍街道
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發展,歷史文化,主要人物,

歷史沿革

清朝,屬歸善縣
1912年,屬惠陽縣
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
1951年11月,屬第三區。
1957年12月,屬龍崗鄉。
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
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
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
1983年7月,屬龍崗區。
1986年10月,屬龍崗鎮
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
2004年,屬龍崗街道南約社區。
2016年12月,屬龍崗區寶龍街道南約社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為李姓,據李氏族譜記載,明初李姓先祖從福建寧化遷入廣東梅州;清鹹豐年間從梅州遷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13人,其中男性107人,女性106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8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53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563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6人,居住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經濟發展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龍眼、荔枝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集體經濟開始向工商業、物業出租轉型,村內入駐的工廠主要生產玩具、口罩等。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清明節的雞屎藤結。龍南路從村旁經過。1976年通電,1992年通自來水,1993年通電話,2002年通網際網路,2007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建有籃球場、健身廣場、村民活動中心。村內有1所學校、1所幼稚園。2015年,東華學校有6個年級、18個班,在校學生913人、教職工56人;鵬達幼稚園,在園幼兒649人、教職工76人。

歷史文化

傳統民居為客家圍屋,代表性民居漢田世居,建於清代,有前後二堂,中間一大巷,二橫門,後堂有祖先牌位,門前有禾坪、半月形池塘。20世紀80年代中期,村民陸續從圍屋中搬出,現大部分房屋已破敗,保存較好的主要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村中存有李氏宗祠,始建於清成豐年間,占地而積300平方米,目前保存完好。碉樓院,正門朝南偏西20度,占地面積4213平方米,始建於1923年,由一碉樓拖兩排屋組成:排屋為尖山狀,硬山頂,土木結構,條石們框;碉樓高3層,四面開窗,平頂;總體格局保存較完整,牆角大部分受損,壁畫脫落,部分房屋有倒塌現象,原居民把倒塌的房屋改建碉樓院巷道成鐵皮房。村內有觀音廟,逢春節、清明節,村民前往祭拜。

主要人物

村民保留有重大傳統節日祭祖的風俗代表性人物:李觀友(1947—),曾任龍崗鎮武裝部部長、龍崗街道辦事處調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