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約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行村,位於龍崗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3千米。與漢田村、馬橋村、積穀田村相鄰。據《孫氏族譜》記載,該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孫姓先祖孫勝從龍崗坪地馬堂村遷此建村。孫姓先祖遷徙到此地後,開闢了一條大路,村民感念其造福鄉里之德,取名孫屋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名為大行村。該村地處丘陵谷地,附近原有松崗排、低山坳、塘尾山等山丘,現已被推平;村旁望天思山,海拔100米;村南有南約河流過;附近有炳坑水庫。現村於1982年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行村
  • 地理位置:大行村
建制沿革,民系方言,人口,經濟,傳統民居,傳統習俗,

建制沿革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南約社區。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有孫姓、李姓、郭姓,依次為第一、第二、第三大姓,均於明初從福建寧化遷人廣東梅州;清康熙年間先後從梅州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00人,其中男性60人,女性40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2歲(女);實際在村人口8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7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0人。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龍眼、荔枝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集體經濟開始向工商業、物業出租轉型,村內入駐的工廠主要生產手套、玩具、口罩等。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村中有樹齡約300年的古樟樹1棵。傳統節慶食品有端午節的糯米粽,清明節的艾糍、雞尿藤結等。龍南路、植物園路從村旁經過。1974年通申,1990年通電話,1996年通石聯網,1997年通目來水,2007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社區公園、村民活動中心、圖書室(藏書約5000冊)。

傳統民居

傳統民居為客家圍屋,現存45間。代表性民居大行世居,建於清道光初年,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前後二堂,中間一大巷,二橫門,後堂有祖先牌位,門前有禾坪、半月形池塘。20世紀80年代中期,村民陸續從圍屋中搬出。現大部分房屋已破敗,保存較好的主要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
孫氏宗祠,建於清康熙末年,重修於2014年,占地面積200平方米。祠內供奉有觀音菩薩,村民逢春節、清明節祭拜。每年除夕,村里祭祖並聚餐,吃大盆菜。

傳統習俗

舞麒麟形成於清康熙末年,每年正月初一和初二舉行麒麟賀新春活動。另外一般在重修祠堂、除夕聚餐吃年飯時邀請麒麟隊舞麒麟送祝福。該村保留“做冬”的習俗。客家人稱冬至為“做冬”,做一些應時食品如糯米樓粑等慶賀節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