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灰陶獸面俑頭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雕塑、造像類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灰陶獸面俑頭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漢
- 類別:雕塑、造像
- 質地:陶
- 藏品編號:2959
- 文物級別:一般
- 文物來源:接受捐贈
- 質量範圍:1-50 kg
- 完殘程度:殘缺
- 入藏時間:1949.10.1-1965
- 規格:高21cm
漢灰陶獸面俑頭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雕塑、造像類作品。
漢灰陶獸面俑頭 漢灰陶獸面俑頭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雕塑、造像類作品。
晉灰陶獸面俑頭 晉灰陶獸面俑頭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雕塑、造像類作品。
元“王”字獸面紋瓦當,出自中國元朝時期,其形制圓大,質地為灰陶製作,正面土蝕包漿自然,邊廓寬窄不一,半圓筒身殘缺不全。整個瓦當紋飾內容奇特,其線條較粗獷流暢。該件瓦當採用了浮雕印模及抽象藝術手法。文物鑑賞 漢“王”字獸面紋瓦當,形制圓大,質地為灰陶製作,正面土蝕包漿自然,邊廓寬窄不一,半圓筒身...
灰陶狗 灰陶狗是東漢時期的一件陶器。狗灰陶製成,呈快走狀。可以看出,此時工匠對動物形體的把握已經相當成熟。狗的身體結構塑造準確,肌肉有力,是一隻成年犬。
此展品為東漢時期的陶瓷器,部曲,源於漢代至三國時期的一種軍隊編制,後也常指豪強地主的私人家兵。這種特殊的武裝是東漢地主莊園經濟的產物。部曲平時耕作,戰時攻戰,發揮著兵農合一的雙重作用。俑頭戴圓頂冠,身著曲裾深衣,右衽窄袖,腰間束帶。下著褲,打綁腿,足穿草鞋。左手持盾護於體側,手中持有劍戟之類...
泥質灰陶。塑21人,固定在長方形底座之上,座中央表演者七人,二女子身著紅、白花長衫,翩翩起舞;身著紅袍者,昂面放聲歌唱;二人作拿大頂,一人翻筋斗,一人作“倒挈面戲”。座後側一列七人為伴奏樂隊,吹笙、撫琴、擊鼓、敲鐘、拍長鼓和擊建鼓。雜技、樂舞同台演出。左側四人頭戴環形冠,身著紅袍,拱手而立;右側三人...
彩繪陶俑是用捏塑和模製(合模或分體模塑)的方式修飾,等胎體入窯焙燒後,在表面施白色泥料(化妝土),然後在其上用各色礦物質加以繪彩,胎質有灰陶、紅陶、高嶺土陶。釉陶俑也叫三彩俑,是借用三彩的施釉方法,在同一塑品上將黃、綠、藍、白、褐、醬、赭等多種釉色交錯使用,使三彩俑達到色彩明快鮮艷、斑...
此陶鼎通高24厘米,口徑22厘米。由河南省濟源市軹國故城桐花溝墓地出土,質料為深色細膩的泥質灰陶,尖唇內斂的子口上扣合有覆缽式鼎蓋,蓋頂面均勻配置三個稍微突起的把手。鼎腹深而下垂,鼎耳側裝外撇,三足矮而內收。整體造型矮胖渾圓。資料 【名稱】:彩繪陶鼎(英文名稱 Painted pottery ding)【類別】...
灰陶彩繪豆呈泥質灰陶。 豆盤外壁彩繪紅褐和淡黃兩色組成的寬頻紋和弧帶紋,圈足部位彩繪一周紅褐 色寬頻紋。 新石器時代南方部分地區流行的彩繪陶是在器物燒成後進行彩繪,故圖案易於 脫落。此件能完整保留下來,實屬不易。器物介紹 該器物泥質灰陶,斂口卷唇,弧腹,多節形圈足。器腹下部有一周垂稜,圈足...
灰陶盉為商代遺的一件陶器,其造型規整,胎質較細膩,肩、腹部裝飾簡單的弦紋。盉(hé音禾)直口微外撇,肩部一側置管狀流,對應一側為犧首形柄。圜底,下承以三足。肩、腹部分別飾二、四道弦紋。此件灰陶盉為商代遺物,其造型規整,胎質較細膩,肩、腹部裝飾簡單的弦紋。整個器物顯得造型古樸,裝飾簡練。...
唐陶戲弄俑是唐代的一件陶器作品。俑頭戴幞頭,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腰系帶,足穿靴。雙手相交於胸前,作表演狀。從形象上分析,應是參軍戲俑。“戲弄”是唐代對戲劇的一種稱呼。它是通過音樂、舞蹈、演唱、對白等手段表達人物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唐戲弄源自漢、魏以降的歌舞百戲與說唱,主要包括參軍戲、踏搖娘、...
灰陶囷 灰陶囷是晉(265-420)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首都博物館。文物特徵 通高25.7厘米,上徑22厘米,底徑16.7厘米 泥質灰陶。明器。攢尖頂,頂上開三角形窗,下部有透氣孔。囷即圓形倉,古代用以儲存糧食。
彩陶獸面紋細頸壺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陶器,1972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姜寨遺址,高28厘米,口徑7.2厘米,底徑8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細頸壺是姜寨遺址出土較多的一類器物。壺身圖案形似上下兩個豬面,故又稱“豬面紋”。根據考古發現得知,姜寨先民可能已將野豬馴化成為家畜,因此在陶器上繪有豬面正...
陶器是隨著史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而出現的,泥土或粘土經火焙燒後而變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識地用泥土製作並焙燒成他們所需的器物。灰陶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陶器種類,因表面呈灰色或灰黑色而得名,以新石器時代至漢代最為流行。這裡首先介紹的就是出土於的太倉維新遺址的幾何印紋灰陶罐。2003年夏發現的太倉雙鳳維新遺址...
清雍正仿哥釉鐵鏽花獸面紋獅耳方尊其造型取法上古青銅器,整器線條由兩個折角和一段圓弧組合而成,看似簡約,實際成型難度極大 作品簡介 在嘉德四季第31期拍賣會上,清雍正仿哥釉鐵鏽花獸面紋獅耳方尊極其難得。在嘉德四季第31期拍賣會上,清雍正仿哥釉鐵鏽花獸面紋獅耳方尊極其難得。其。尊內外壁施仿哥...
東漢捧鏡俑 東漢捧鏡俑是成都華通博物館是館藏文物 此展品為東漢時期的陶瓷器,俑身著三重深衣,右衽束腰,寬袍大袖,袖口收緊,肘部裝飾荷葉邊。分腿跪坐,左手捧鏡於胸前,右手牽裙。嘴巴和眼睛呈月牙形,其歡喜之情寓於其中。此類陶俑屬於東漢晚期的大型俑,頭與身軀一般分別燒造。現收藏於成都華通博物館。
東漢綠釉陶六博俑是1972年河南省靈寶縣出土的東漢陶質文物,漯河市德澤陶瓷博物館館藏。【簡介】:【類別】:陶器 【年代】:東漢(公元25──220年)通高24厘米,長28厘米,寬19厘米。紅陶胎,底座與俑分模製作。座之兩側跽坐兩俑對博,中間置一長方形盤局,其一邊置六根長箸,另一邊置方形博局,博局兩邊各...
唐灰陶駱駝俑 此展品為唐代的陶瓷器,為實心體陶塑,形體碩大,生動寫實。現收藏於揚州博物館。文物介紹 俑為實心體陶塑。駱駝跪伏,雙耳豎立,大眼突出,鼻孔呈呼氣狀,張口露牙,鼓腮,頭頸上揚,上下頜交錯,似在咀嚼食物。駝峰高聳,背馱包袱,包袱上端飾獸面紋。此物形體碩大,生動寫實,是唐代陶塑精品。
清碧玉獸面紋方觚 清碧玉獸面紋方觚是清乾隆時期的一件瓷器作品。
泥質灰陶,以上甑下鼎組合而成,甑底布滿圓形箅孔。通體繪紅彩三角紋。其間以黃、白彩填飾珍珠紋。【相關資料】: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了長方形甗。春秋戰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
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風格粗獷、樸實的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瓷器創製於東漢時期,唐代在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上達到了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湧現。明清時代陶瓷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超過前代。中國陶瓷至今興盛不衰,宜興的紫砂壺、石灣...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籃紋泥質灰陶蛋形三足瓮 120 新石器時代 龍山文化繩紋磨光黑陶斝 122 商 陶爵 124 春秋 蟠螭紋泥質紅褐色陶范 127 春秋 鏃雙合陶范 128 春秋 戈陶范 129 春秋 葉形紋車軎雙合陶范 130 春秋 獸面紋鋪首陶模 132 春秋 蟠螭紋當盧陶模 133 春秋 獸面紋鼎足陶模 135 春秋 鳥紋戈鐏雙...
明拓《漢郎中鄭固碑》明拓《雁塔聖教序》明拓唐太宗書《晉祠銘》明拓《顏氏家廟碑》明拓宋僧夢瑛篆書《千字文》陶瓷器 渦旋紋彩陶瓮 漢代灰陶馬 綠釉樽式爐 青釉雞首壺 彩繪文吏俑 三彩駱駝和牽駝俑 魯山窯花斑釉雙系罐 越窯青釉嬰戲粉盒 磁州窯釉下劃花如意形枕 建窯兔毫盞 黃釉鳳首瓶 三彩窗欞幔簾...
通高41厘米,為泥質灰陶,經模製燒制而成,其燒制火候較高,質地堅硬,這件武士俑的造型為立姿,雙目深凹,高鼻樑,頭戴護耳烏首形盔,身穿褥褶服,外披魚鱗甲,前胸及後背各置有兩塊圓形鎧甲,脖領部圍有網紋護頸,腰間系寬頻,足登薄底靴,左手按住高於胸部的獸面紋盾牌,右手下垂作持物狀,手心中空,...
白土陶器燒制火候較高,質地比夾砂陶、灰陶等更堅硬,吸水性弱,更適宜使用。在4000年前的龍山時期,白陶比較罕見,也愈顯珍貴。王吉懷說,在器物坑中發現的多種陶器,造型各異,分別具備近千公里內的各地區龍山文化的典型特徵,北到河南、山東,南到上海,使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下游的龍山文化形成關聯...
朱繪獸耳陶壺,1957年出土於北京市昌平區松園村戰國墓葬,為戰國時期燕國的盛酒器。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詳細信息 此壺為泥質灰陶,陶胎呈深灰色,平蓋,頸部四周有對稱獸耳和獸面銜環鋪首各一對,從頸到腹為上方下圓形式,器身貼格狀寬頻成四開光,朱繪雲紋和變形蟠螭紋,造型優美,是戰國陶器的珍品。
彩繪男俳優俑(漢)彩繪女俳優俑(漢)武吏與駕車出行畫像磚(漢)彩繪灰陶武士俑(晉)彩繪灰陶馬(晉)彩繪灰陶鎮墓獸(晉)彩繪紅陶天王俑(唐)彩繪紅陶天王俑(唐)紅陶武士俑(唐)彩繪紅陶人面鎮墓獸(唐)彩繪紅陶鎮墓獸(唐)彩繪紅陶鎮墓獸(唐)彩繪貼花白陶馬(唐)陶騎駝俑(唐)白釉藍彩瓷碗(唐)獸面五足三彩盤(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