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研究

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研究

《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研究》是2017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研究
  • 作者:朱運海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軟精裝
  • ISBN:978756801829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以漢江流生態經濟帶建設襄陽創建漢江流域中心城市為研究背景,對漢江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遺保護性旅遊開發問題進行研究。在理論上主要以文化生態學相關理論和功能主義文化人類學思想為指導,以漢江流域非物質遺產為研究對象,系統而全面的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全書共十章,第1——3章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的理論問題,主要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由來、旅遊開發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以及非遺保護觀的六大轉變等理論問題。第4——7章是對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賦存狀況、組成結構、地域分布和資源分類等問題進行分析。第8章從漢水文化的角度重點論述了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色,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民族史詩文化、農耕文化遺留、漢水宗教文化、漢水名人文化、漢水歌舞藝術和漢水先楚文化等地域特色鮮明、旅遊開發價值巨大的漢水文化類型。第9、10兩章從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和文化旅遊體驗的角度,分別論述的漢江流域非物質遺產的旅遊價值、開發條件和開發對策。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特徵 /1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由來 /2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與分類 /4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 /5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 /7
第二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0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理依據與實踐 /11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的必要性 /12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的可行性 /13
四、旅遊業界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和保護的自覺性 /14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的途徑 /15
第三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的六大觀念轉變 /17
一、木乃伊式保護觀向活態保護觀的轉變:堅持活態傳承的保護觀 /17
二、本體資源觀向功能資源觀的轉變:樹立功能主義的資源觀 /18
三、單一功能觀向多功能觀轉變: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功能 /20
四、獨樂樂式的自賞觀向眾樂樂式的共享觀轉變:創新非遺的傳播途徑 /22
五、客觀真實性向舞台真實性轉變:辯證地看待商品化問題 /23
六、無形性存在向有形化展示的轉變:通過旅遊體驗讓文化活在當下 /25
第四章 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賦存狀況 /28
一、漢江流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賦存狀況 /28
二、湖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賦存狀況 /33
三、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賦存狀況 /39
四、襄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賦存狀況 /55
第五章 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結構 /62
一、中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結構 /62
二、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結構 /64
三、漢江流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結構 /66
四、湖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結構 /68
五、襄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結構 /69
第六章 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分布狀況 /71
一、漢江流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分布及構成 /71
二、湖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分布及構成 /73
三、襄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分布及構成 /75
第七章 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分類 /77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資源的對應關係 /77
二、漢江流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分類統計 /79
三、湖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分類統計 /81
四、襄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遊資源分類統計 /85
第八章 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特色 /87
一、漢水文化概說 /87
二、《黑暗傳》與漢民族史詩 /91
三、神農文化與農耕文明 96
四、武當文化與漢水宗教 /106
五、神話傳說與漢水名人 /130
六、歌舞藝術與先楚文化 /171
第九章 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價值及開發條件 /188
一、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的旅遊價值 /188
二、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192
三、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體驗功能 /194
四、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遊開發條件 /196
第十章 漢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遊開發策略 /204
一、重視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推動非遺旅遊“四化”發展 /204
二、推進“三進”、“三結合”活動,增強社會認知度和參與度 /208
三、貫徹“前台-後台”模式,保持二元結構的動態平衡 /211
四、堅持有限度的市場導向原則,推動非遺旅遊產品化 /214
五、依託非遺的文化生態環境,開發基礎型和提高型產品 /216
六、拓展非遺的社會功能,異地化開發發展型旅遊產品 /222
七、努力構建非遺“大數據”,開展線上非遺虛擬游 /225
八、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協同發展,完善非遺旅遊的保障體系 /227
附錄 /230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30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244
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 /252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258
文化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建設的通知 /267
參考文獻 /278
後記 /283

作者簡介

朱運海 男,湖北襄陽人。管理學碩士,哲學博士,湖北文理學院旅遊管理系教師。主要從事旅遊開發與社會發展、休閒哲學與旅遊文化倫理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長期關注漢江流域生態文化旅遊發展問題。目前,已主持完成湖北省軟科學項目1項,市廳級項目6項,在研國家旅遊局重點項目1項。在《旅遊學刊》、《倫理學研究》等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襄陽文化旅遊發展研究》(專著)、《會展旅遊》(教材)各一部。先後獲襄陽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兩次、二等獎兩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