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該片以人和漢水和諧共生為切入點,展現安康人的生存環境、對外交流及對水的敬畏、依賴與共存,客觀反映安康人回報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作出的努力,重點表現安康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如何承擔著“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光榮使命和政治責任。
分集劇情
第1集 秦巴水色
朱䴉曾經是東亞特有的物種,到了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朱䴉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食物來源匱乏,本已瀕危的朱䴉相繼在鄰國絕跡,現存唯一的種群就在漢江上游,李夏自幼受傳統思想影響,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在西安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寧陝開始了對朱䴉的保護工作。李夏給朱䴉戴識別環的過程非常順利,他希望有一天朱䴉不必接受野化訓練,它們就在自然界裡自給自足。高從波接到縣旅遊局通知讓他參加西安美食節大賽,他做的叫神仙豆腐,用神仙樹葉製作而成,為了製作上好的神仙豆腐,他還要去山林深處去打純淨的山泉水。美寶第一次和父親進山采岩耳,從懸崖峭壁靠一根繩子下去採摘,光滑的石頭、高聳的絕壁、變幻的天氣充滿了危險。水田裡的稻米已經成熟,古法收割雖然辛苦,但那種節奏和人們的快樂無疑是最完美的原生態樂章。
第2集 天生水運
歷史上,秦嶺巴山環繞的這片狹長地域交通不便,往來貨物大多依靠人背馬馱,只有到了漢江,才能順流而下,通江達海。二十多年前,隨著立體交通方式的形成,依靠人力拉縴運送貨船的情景在漢江流域就已經消失了。如今時代變了,船不再是交通和運輸的唯一工具。很多船已經消失了。但人們對船的感情並沒有變,船一直在水邊人的心裡。
第3集 依水之城
漢江,一直以來是縱貫東西、溝通南北的通航河流,是長江水運通達西北的重要支脈。在這條綿延三千里的黃金水道周圍,曾經散落著無數的碼頭、城鎮。依江而設的安康城穿越了兩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運與漢江聯繫在了一起。得益於便利的水路交通,漢江沿岸的大小碼頭成了各種風俗習慣的集散中心。南方的米、北方的面,以輕靈飄逸見長的劍術、沉穩雄厚的刀法,有尋常市井、也有詩書傳家。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2015年,在安康市委宣傳部、安康市文廣局精心策劃和具體指導下,安康電視台積極尋求與中央電視台合作,並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並獲得良好反響的《第三極》總導演曾海若領銜的團隊達成合作,共同拍攝紀錄片《漢水安康》。
拍攝過程
攝製團隊從2015年3月正式開拍,開機的第一個鏡頭拍攝的是鎮坪飛渡峽景區城牆岩採摘岩耳。攝製組採用航拍、攀岩拍攝等大量技術展現鎮坪的自然景觀:飛渡峽、黃安壩等鎮坪相關人文故事。攝製團隊共歷時18個月,行程六萬公里,先後採訪了近70位人物。攝製團隊穿越秦巴漢水,採用情景再現、航拍、水下拍攝、生格、延時等先進影視技術,圍繞安康的人文景觀、歷史信息等,在安康九縣一區進行全景式的拍攝。
主創團隊
監製 | |
---|
製片人 | |
---|
執行製片人 | |
---|
導演 | |
---|
分組導演 | |
---|
導演助理 | |
---|
場記 | |
---|
攝影 | 劉俊、張通、王昕、劉陽、董新彥、趙永輝、孟濤、王楊、任傑、薛海倫 |
---|
攝影助理 | 張小桶、邢士冰、趙金庫、孔源、羅鼎、黃儉萍、李大發、郭偉成、楊海林、王浩 |
---|
航拍攝影 | 高原、林俊雙、傅奕堅、蘆小剛、王永泰、馬文睿、王凱 |
---|
延時攝影 | |
---|
岩壁攝影 | |
---|
音樂監製 | |
---|
原創音樂 | |
---|
錄音師 | |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發行信息
前期宣傳
2016年9月,該片宣布殺青;10月9日,該片召開新聞發布會並宣布該片從10月12日起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播出。
播出信息
作品評價
《漢水安康》可以用五個字“精、平、真、情、好”來表達,該片展示了漢水文化、歷史、政治、經濟以及漢江兩岸安康人的生活,這是挺難的一件事,而該片的每一個鏡頭都是都做到了精益求精,不拖泥帶水。從而,展示給觀眾的是很精美、精細、精緻的東西。該片選取了民眾身邊最平常的事情來展示,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引發廣大市民的共鳴,片中許多鏡頭的對話都是看似平常,而不平常,它再體現了平常人生活。片中所有的素材,都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沒有迴避安康相對落後的一個經濟狀態。該片是安康宣傳史上的里程碑。該片的播出將促推安康加快“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的步伐、提升安康生態旅遊競爭力,助推漢水流域生態文化旅遊一體化融合發展。(安康市旅遊局局長曹輝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