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上游與蜀道歷史地理研究》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強。
基本介紹
- 書名:漢水上游與蜀道歷史地理研究
- 作者:馬強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12月
- 頁數:323 頁
- 定價:25.00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20068454
《漢水上游與蜀道歷史地理研究》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強。
《漢水上游與蜀道歷史地理研究》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強。...
蜀道文化主要是作者近二十幾年對秦蜀古道、漢中盆地及秦巴山地歷史文化遺產和地方歷史文獻研究的多篇論文。是繼作者2004年出版《漢水上游與蜀道歷史地理研究》之後又一部區域歷史文化、歷史地理的論文集。此書對於深刻認知蜀道文化遺產及從多學科角度研究歷史人物有重要意義,對於當前川、陝、甘等省正在推進的蜀道“申遺...
一、 研究所的研究特色 陝西理工大學漢水流域歷史文化研究所,主要依託中國歷史一級學科,以漢水流域為軸心、以西隴海經濟帶和長江中上游經濟帶之間的廣大地域為研究範圍,以歷史、地理、文化、經濟的區域綜合研究為特色,探索具有自身特點的區域研究道路。1.研究對象:一山﹙秦巴山地﹚、一道﹙古今蜀道﹚、三水﹙漢水、...
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區域歷史地理學、中古出土石刻文獻、三國唐宋史、史學史及其史學理論(歷史美學)研究。著有《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研究》、《漢水上游與蜀道歷史地理研究》、《中國歷史地理文獻導讀》、《出土唐宋石刻文獻與中古社會》、《歷史審美與歷史地理論集》、《蜀道文化與歷史人物研究》等。
《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是2000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西奇。書名 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 作者 魯西奇 出版社 廣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0年04月01日 定價 40 元 ISBN 9787219040652 目錄 1 內容介紹 2 作者介紹 3 作品目錄 ...
藍勇,男,漢族,1962年1月,四川瀘州人,西南大學教授,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西南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地理學博士點學術帶頭人。人物經歷 1983年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本科畢業,1983~1986年於解放軍56005部隊工作,1989年西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研究生畢業,獲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留校工作。1990年由助教...
主要本科課程:城市發展與規劃史,旅遊規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主要研究生課程: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旅遊規劃與旅遊地理研究進展;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專題,中國傳統民居地理。主要論文 1、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的水系變遷,《歷史研究》,2010(04):48-69;2、雲夢問題的新認識,《歷史研究》,2012(02):4-...
第三節 唐代漢水上游詩歌基本主題類型 一 山水田園主題 二 歷史文化主題 三 政治軍事主題 四 物產民俗主題 五 個體遭際主題 第三章 漢水上游初盛唐詩歌 第一節 初盛唐漢水上游詩歌特色 第二節 盧照鄰、沈儉期的漢水上游蜀道詩 第三節 “詩仙”李白的商州之旅 一 尋幽石娥溪——“此歡焉可忘”二 理想政治人生...
本書是作者近年關於古代西南地區重要地理問題的研究成果結集。作者以深入分析歷史文獻為基礎,藉助地理學、地質學、水文學、考古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知識與方法,提出了“滇池”本在成都平原,“成都”即得名於滇池;漢初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諸水本是古漢水的上游:古洱海水面升降主要與洱海出水口的通堵有關;夜郎部族原...
二 葛結在漢水流域中上游的蜀道 三 蜀道上的棧道、閣道和碥路 四 橫亘東西、勾連南北的漢水流域古代鹽道 第十章 科技文化 一 天文與地震遙測科學 二 醫藥科學 三 鑄造技術 四 紡織技術 五 漆器技術 第三編 漢水流域的文化結叢 第十一章 漢中文化 一 漢中的獨特歷史人文地理地位 二 漢中的風土人情 三 漢中...
王德基、陳恩鳳、薛貽源、劉培桐之《漢中盆地地理考察報告》(119)李承三、林超等之《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報告》(123)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長江委員會漢江工作隊之《漢江流域地理調查報告》(128)史念海之《漢中歷史地理》(130)李星之《詩蹤別證》(131)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省安康水電站庫考古隊之...
2007年曾在中央電視台十頻道擔任三國文化節目主講嘉賓. 先後在《中國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光明 日報》《地理研究》《學術月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社會科學戰線》《歷史地理》《史學史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唐宋時期中國西部地理認識研究》(人民出版社)、《漢水上游與蜀道歷史地理研究》...
2、《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3、《漢水中下遊河道變遷與堤防》(魯西奇、潘晟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4、《城牆內外:古代漢水流域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中華書局,2011年1月。5、《漢中三堰:明清時期漢中地區的堰渠水利與社會變遷》(...
9.古蜀道及其對漢江上游地區文化的傳播滲透,《西北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10.漢水流域語言與文化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11.漢江上游地區方言的混合特徵及歷史成因,《中山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12.重視新視域下的陝西方言調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10月30日。出版圖書 主持項目 1...
郭先生原本學地理,在博物館任職期間,由於工作需要改學文博、考古和歷史,進而對蜀道研究發生濃厚興趣,遂潛心於考察蜀道,於諸多方面頗多建樹,在《考古與文物》、《文博》、《歷史知識》、《歷史地理》、《中國書法》、《書法報》和日本《中國書道全集》、《書道聯盟會報》等國內外研究期刊和國內知名大學學報上發表...
這種狀況也反映在歷代文人學士的文學著作中,唐李白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寫出了當時秦巴山區及其植被茂密給交通造成的困難和阻隔狀況。從公元960年到1368年的400年間,經歷北宋、遼、金、南宋及元朝,為我國歷史上的宋元時期。這一時期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漢族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宋室南遷,...
歷年來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歷史地理》、《中華文史論叢》、《光明日報》等各級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宋代地理學的觀念、體系與知識興趣》(商務印書館,2014)、《地圖的作者及其閱讀》(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漢水中下遊河道變遷與堤防》(魯西奇、潘晟,武漢...
褒斜道為蜀道的北段,漢中西南的金牛道為南段,漢中是連線兩段的重鎮,來往的軍旅、士民官商,無不在此駐歇,有的還在此定居,對漢中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漢中歷史悠久,從龍崗寺和李家村等13處新發現的石器文化、青銅器文化看,漢水流域也是中華民族祖先的發源地之一,漢族名稱的由來,與...
河流上游高山矗立,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河道千迴百折於深澗峽谷之中,進入北川後支流發育,谷間沖積小盆地較多。由於通口河流域中下游位於鹿頭山、龍門山暴雨區,水量豐沛,多年平均經流總量達33億立方米。因河道陡峻、集流歷時短,汛期洪水峰高量大,據歷史記載,1902年洪峰流量曾這8000立方米/秒。通口河水力資源...
擁有一個研究所﹙兩漢三國文化研究所﹚,三個研究中心﹙秦嶺與蜀道文化研究中心、秦巴文化與旅遊開發協同創新中心、漢家發祥地文化研究中心﹚等學科科研機構。已初步形成了以蜀道、漢水文化、秦巴區域旅遊開發和區域地理研究為核心的學科發展優勢。2014年獲批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學位點,2015年獲批學科教學(地理)專業...
石泉當年探索漢江改道的目的,本是論證有關先秦楚國都城郢與鄢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但他在探索過程中,注意到了漢江上游修築大壩對於漢江環境影響的問題(即自丹江口大壩建成以後,丹江口以下的漢江逐漸演變成不能長年通航的“沼澤河”,沿江自然生態環境受到極大破壞),這樣其歷史地理研究直接與當今人們特別關心的自然生態...
25、略論譙周的古史研究,《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1期 ,第一作者。26、川東北地區先秦時期考古發現與考古學文化,《四川文物》 2013年第2期,第三作者。27、《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游水系的形成》之質疑——與周宏偉先生商榷,《歷史地理》第28輯(2013),第一作者。28、“荊”、...
”楊守敬出生在三峽,對三峽地理、歷史頗有研究,其觀點極有見地。《華陽國志·巴志》載云:“其地東至魚腹”,即今重慶以東三峽一帶,正是巴人活動的地域。特別是在三峽懸棺葬中,有10餘處出土有柳葉形巴式劍,與巴人在三峽活動的地區、年代三者吻合,足可以證明三峽棺葬的主人是巴人無疑。但是,多年來獻身於...
[1]此文所寫“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明確指出了曹操水軍和步騎兵都是沿漢水而下的。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云:“今湖北宜城市的楚皇城遺址應即楚郢都及其後繼城市秦漢江陵城(南郡治所)故跡”[2]“公元555年肖察建立後梁小朝廷時,……另一個新‘江陵’城開始出現於長江北岸今...
地理典範 《禹貢》是在生產力水平不高、巫風盛行的歷史條件下撰寫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傳播的許多神秘觀念,比較樸實地記錄了全國範圍內各種地理現象,是中國早期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成為《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以及唐、宋以來許多地理著作引用的對象。也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歷代注釋、考證《禹貢...
相傳當年楊貴妃就是取道儻駱道,再沿漢江水路入長江到達揚州,最後飄洋過海去了東瀛。繁榮時期 儻駱道遠古以來由先民開闢,一直是溝通南北的捷徑,較多歷史記載見於《三國志》,與軍事行動密切相關。三國時期,劉備在漢中建立了對付曹魏的軍事基地,征戰進退,儻駱道是通北的重要道路。因這條道路山高谷深,人煙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