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于爾根·馮·阿尼姆

漢斯-于爾根·馮·阿尼姆

德國陸軍一級上將,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供職,1939年晉升少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出任第17坦克師師長。1941年率第39坦克軍入侵蘇聯。1942年12月3日晉升為大將。同年底調往北非指揮第4坦克集團軍,奉命固守突尼西亞。1943年3月隆美爾因傷病回國後,出任北非軸心國軍司令,5月被盟軍俘獲。曾獲騎士鐵十字勳章(1941.9.4)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斯-于爾根·馮·阿尼姆
  • 外文名:HANS-JüRGEN VON ARNIM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西里西亞的艾恩斯多夫
  • 出生日期:1889年4月4日
  • 逝世日期:1962年9月1日
  • 死亡地:巴特維爾東根
  • 最高軍銜:陸軍大將
  • 最高軍職:非洲集團軍群總司令
生平,一戰勇士,擴軍風波,東進俄國,兵敗北非,最終評價,職務,軍銜,榮譽,

生平

一戰勇士

漢斯-于爾根·馮·阿尼姆HANS-JüRGEN VON ARNIM(1889-1962),1889年4月4日出生在西里西亞的一個歷史悠久的軍人世家,阿尼姆家族的從軍史最早可以追述到1388年。他的祖父曾經官拜少將,參加過著名的薩多瓦戰役。他的父親西克斯特·馮·阿尼姆也是一位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阿尼姆家族中至少有超過12個人在德軍中服役,這其中甚至還包括四名將軍。顯赫的家庭背景注定了阿尼姆必將走上一條從軍之路——1908年4月1日,阿尼姆加入了德國陸軍,第2年在完成了軍官課程後他被授予少尉軍銜並被分配到普魯士第4近衛步兵團服役,在此期間,他還受到推薦前往但澤的陸軍學院進行了10個月的軍事培訓。1913年,他被任命為第4近衛步兵團第1營副官。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阿尼姆被轉調到第93後備步兵團1營任營副官,並隨部開赴西線轉戰比利時和法國,在前線戰鬥中他表現得非常英勇,8月還曾因傷入院。為此,1914年9月和11月,他還相繼榮獲了二級和一級鐵十字勳章。阿尼姆在戰鬥中的出色的表現顯然贏得了上級的肯定,不久他被提升為第93後備步兵團代理團副官,並在1915年晉升為中尉。1915年底,他被任命為第93後備步兵團的一名連長。1916年,阿尼姆被調往駐東線的第4近衛步兵師任參謀。1917年初,他被獲準回德國與未婚妻安妮瑪麗.馮.得興德完婚。3月26日,他們在柏林舉行了婚禮,但前線戰事的緊張讓阿尼姆還沒度完蜜月就只得重返東線。在戰爭的最後2年中,他先後擔任過後備近衛軍軍部參謀,第4近衛步兵師師副官和第93後備步兵團營長等職。應該說阿尼姆在一戰中的服役記錄十分輝煌,他參加過東西兩線的作戰,並有著前線指揮和參謀作業的經驗。在戰鬥中阿尼姆也常常身先士卒,至少有2次因傷入院的經歷。他的勇敢無畏和指揮才能還為他帶來了一級和二級鐵十字勳章的榮譽。一戰結束後,正是這些輝煌記錄為他贏得了在魏瑪十萬陸軍中的一席之地。

擴軍風波

1920年秋,阿尼姆被任命為第5步兵團的連長,因為該團隸屬於斯德丁第二軍區的第2步兵師,阿尼姆也舉家遷往斯德丁。在擔任了一年的連長後,阿尼姆被上司看中上調到了第2師任參謀。從此,他開始在魏瑪國防軍中展露頭腳,20年代早期,他先後在第2集團軍司令部和國防部中任職,雖然這當中有些是由他的岳父所促成,不過,他在國防部任職期間獲得了上司和同僚的普遍好評,他的決斷力,辛勤的工作及天生的將軍氣質讓他在魏瑪國防軍中名聲鵲起。1925年他被任命為第1集團軍司令貝倫特(Behrendt)將軍的資深副官,1929年9月,他被調到第七軍區(司令里布將軍)擔任炮兵指揮官海因里希·庫特澤少將(Heinrich Curtse)的參謀長。進入30年代,阿尼姆做過2年的營長。1934年3月他調任第6炮兵指揮部(隸屬於第六軍區)作戰處長。1935年納粹德國開始重整軍備,很多年輕有為的軍官都在這一輪擴軍浪潮中得到了機會,阿尼姆也不例外。1935年10月15日,他被提升為第68步兵團(隸屬於第23步兵師)團長,這支部隊是根據希特勒第一階段擴軍計畫新成立的。阿尼姆對於能掌管一個團感到很滿意,直到1938年他晉升為少將時他仍然是第68步兵團的團長。
正當阿尼姆的軍旅生涯駛上快車道時,他的前途卻突然暗淡了下來,這要從他的上司——時任第三軍區司令的維茨萊本將軍說起。30年代後期,維茨萊本將軍就已經是密謀推翻希特勒秘密軍官團的主要成員,他自然希望將自己手下部隊的指揮崗位都安置上自己的人。可此時任第23師師長的卻是同情納粹並素以堅決服從為信條的恩斯特·布施,而當時在布施手下任團長的阿尼姆雖然對納粹並不認同,但也同樣不贊同密謀推翻希特勒的做法。1938年初,布倫堡-弗里契事件後,希特勒對陸軍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整肅”,包括里布,克萊斯特在內的多名“貴族氣較重,信仰宗教,擁護君主政體或者直言不諱的反對納粹”的高級將領被解職,第23師師長布施奉命接替了克萊斯特的職務。作為當時第23師中資歷最深的團長(此時阿尼姆已經是少將軍銜),阿尼姆是繼任師長的最佳人選。可是,這時維茨萊本卻並沒有推薦阿尼姆升任師長,而是將他打發回老家西里西亞任一個兵員整編中心的負責人。當時由炮兵總監庫爾特·哈塞(Curt Haase)將軍提出的一份報告中也稱阿尼姆是一個“充滿野心的人,建議不要晉升他為師級指揮官。”哈塞當時為什麼會提出這樣“惡毒”的指控雖然暫時還不清楚,可阿尼姆卻是直到二戰爆發後才被提升為師級指揮官。不過,哈塞的評價可能的確有失偏頗——曾任杜布尼茨步兵學校校長的瓦爾特·施羅特(Walter SCHROTH) 將軍曾給予阿尼姆以“勇敢”的評價,並推薦他出任師長。雖然阿尼姆對這樣明顯的貶斥並沒有過多的抱怨,可他在陸軍總部的朋友可坐不住了,在他們的“打抱不平”下,1939年5月,阿尼姆被再次調回柏林陸軍總部任職。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直到這時,他才獲得了師長的任命——接替卡爾.霍利德將軍出任第52步兵師師長。可是從開戰之日起,這個師一直部署在西線,因此阿尼姆並未參加波蘭戰役。在1940年5月的法國戰役中,阿尼姆的這個師仍然沒有獲得多少表現的機會,直到戰役中後期該師的一部分才加入了戰鬥,可是短暫的參戰依然博得了讚譽,時任第9軍軍長的赫爾曼·蓋爾(Hermann Geyer)步兵上將就對阿尼姆和他的第52師有著不錯的評價。法國戰役結束後,阿尼姆意外的接到了前往慕尼黑接手新組建的第17裝甲師的命令,這個師在1940年秋才由第27步兵師改編而成。這個新職務對阿尼姆來說確實是個棘手的任務,事實上,他從來沒有接受過有關裝甲部隊的訓練或從事相關的工作,在他的履歷表中,唯一能和裝甲部隊沾上邊的,或許只有在1927年曾在第7摩托化運輸營工作過半個月,儘管如此,阿尼姆對於他的新職務依舊盡心盡責,當時任第2集團軍司令的馬克思林·魏克斯大將在1941年2月15日的一份報告裡就指出第17裝甲師雖然尚未整備完成,但是基本上仍然表現良好,這是因為第17裝甲師有一位“明快並有自信”的阿尼姆將軍。1941年春,第17裝甲師在完成整備訓練後開始逐步調往波蘭,為即將展開的入侵蘇聯作準備。

東進俄國


1941年6月22日,德軍聲勢浩大的“巴巴羅薩”行動終於拉開了帷幕,蘇德戰爭爆發,阿尼姆終於有機會在戰場上一展才華。進攻初始,第17裝甲師作為第2裝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大將)的前鋒首先渡過了布格河,在戰役發起後第3天就攻克了距離國境線約200公里的斯洛尼姆(Slonim),從南面逼近了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在接下來的兩天裡,第17裝甲師在斯洛尼姆-施克洛夫(Schklov)地域與蘇軍坦克部隊進行了激烈的交戰。6月24日中午,蘇軍的兩輛坦克甚至衝進了第17裝甲師在斯洛尼姆鎮的指揮所,差點將第2裝甲集群的高級軍官來個一鍋端——當時在指揮所的有第2裝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大將,第47摩托化軍軍長約希姆.萊梅爾森(Joachim Lemelsen)裝甲兵上將和第17裝甲師師長阿尼姆中將——幸好這幾位都是久經殺場的一戰老兵,富於戰鬥經驗,在蘇軍坦克射擊的一瞬間能及時臥倒,揀回了一條命。但是,阿尼姆的好運並沒有持續多久,6月27日,在爭奪施克洛夫的戰鬥中阿尼姆身負重傷被後送至波蘭,第17裝甲師只得交由他手下的第17步兵旅旅長卡爾·馮·韋伯(Karl von Weber)少將暫時代理。阿尼姆因傷在醫院裡呆了一個多月,直到9月中旬,他才重新返回東線。在養傷期間,由於他在前線戰鬥中的英勇表現,還獲得了騎士鐵十字勳章。
重回戰場的阿尼姆趕上了基輔戰役的最後階段,在這場被希特勒稱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合圍戰”中德軍取得了自東線開戰以來最輝煌的勝利——蘇軍西南方面軍幾乎全軍覆沒,國防軍統帥部在9月27日發表的關於基輔戰役的總結報告中稱“(基輔戰役中)殲滅了蘇聯5個集團軍,甚至連小股部隊也未能逃出包圍圈。......共俘敵66萬5千人,繳獲和摧毀敵裝甲戰鬥車輛884輛,火炮3718門,以及無數其他作戰物資。”隨著基輔戰役的結束,德軍高層終於一致將目光投向了莫斯科,9月26日,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頒布了進攻莫斯科的代號為“颱風”的作戰命令,根據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將先以一個雙重包圍圈(維亞茲馬—布良斯克)殲滅部署在莫斯科以西的蘇軍集團,為奪取莫斯科創造先決條件。進攻的重點將放在3條通向莫斯科的主要交通幹道上,德軍將大致沿著經過重要交通中心——維亞茲馬,布良斯克和奧廖爾通向莫斯科的交通線進攻。(阿尼姆第17裝甲師所在的第2裝甲集群的進攻軸線就將通過奧廖爾)不過經過3個月的血戰,東線的各裝甲師的實力已經被大大削弱,第17裝甲師在9月中旬狀態良好的坦克僅剩下38輛(相當於編制的21%)整個第2裝甲集群的裝甲實力到9月底也僅恢復到滿編時的約7成,儘管第2裝甲集群不參加德軍北部和中部集團對莫斯科方向發起的第一次鉗行形攻勢,可在參加“颱風”行動的幾個集團軍中,第2裝甲集群從前進出發地域距離進攻目標——莫斯科的距離卻是最遠的。正因為如此,“颱風”作戰的第一槍將在這裡首先打響。9月30日清晨,第2裝甲集群的15個師從邵斯特卡,格盧霍夫地域向布良斯克方向的蘇軍第13集團軍的陣地發起了兇猛的突擊。阿尼姆的第17裝甲師作為第2裝甲集群第47摩托化軍的前鋒從傑斯納河東岸的亞姆波爾(Yampol)出擊,直插謝夫斯克(Sevsk)。在德軍當面駐防的蘇第13集團軍此時只有5個師的兵力,面對古德里安15個師的進攻自然是有心無力,前沿防線迅速崩潰。因此德軍初期的進攻十分順利,到10月6日,第18裝甲師已攻占了布良斯克以東50公里的卡拉切夫(Karachev),切斷了布良斯克方面軍第3,第13集團軍向東的退路。與此同時,阿尼姆的更是導演了一次精彩的奇襲——他指揮第17裝甲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奪取了布良斯克和跨越傑斯納河上的大橋,並在當天日終成功的與從西面開過來的第2集團軍第53軍會師。阿尼姆的這次奇襲十分成功,甚至衝到了離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布良斯克方面軍總司令)的指揮所不到200米的地方。要不是葉廖緬科的參謀發現得及時,這位日後的蘇聯元帥早就成為了阿尼姆的階下之囚。儘管德軍順利攻克了布良斯克,但當天夜裡,在接連數天的大雨之後,天空中下起了小雪,這意味著俄羅斯漫長而嚴酷的寒冬就此降臨了。
在占領布良斯克以後,後續部隊遲遲未到,讓第17裝甲師只能在布良斯克建立起環型刺蝟防禦陣地暫取守勢。其後又參加了對特魯布切夫斯克包圍圈中的圍剿,但由於德軍的包圍圈並不嚴密,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努力想衝出包圍圈的蘇軍部隊與德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許多零散的蘇軍部隊還是成功的穿過德軍防線向東突圍。結果德軍在布良斯克戰役中僅抓獲了5萬多俘虜,這個戰果大大低於戰前的預料,這也證明了德軍在布良斯克戰役中的單翼合圍並不成功。而在此時,伴隨著德軍快速突進所帶來的後勤補給問題再次嚴峻了起來,惡劣的道路條件讓第2裝甲集團軍(註:1941年10月5日,第2裝甲集群升格為第2裝甲集團軍)的燃料供應開始出現短缺,到10月底,古德里安也不得已下令讓手下的部隊將現有的燃料全部上繳,集中供應給圖拉方向的第24摩托化軍。而阿尼姆的第17甲師只得原地停了下來。這一等就等到了11月上旬,第17裝甲師才被重新配屬給第24摩托化軍參與對圖拉的進攻。正當阿尼姆準備率軍上陣之時,11月11日,一紙調令將他調往了北方集團軍群,接替魯道夫.施密特裝甲兵上將的職務,出任第39摩托化軍軍長的職務。可當時第39軍所處的環境也同樣極其嚴峻——作為北方集團軍群唯一一個摩托化軍,第39軍此時正作為布施的第16集團軍的前鋒向季赫溫進軍,雖然此時第39摩托化軍順利攻下了戰役目標——季赫溫,可經過3周的艱苦進攻,德軍部隊已疲憊不堪,無力在此堅守,加上蘇軍發起了大舉反攻,阿尼姆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得放棄了季赫溫,率軍向沃爾霍夫河退去。在撤退中,當地氣溫下降到了零下52度,整個第39摩托化軍都遭到了嚴重打擊,當撤退在12月23日結束時,阿尼姆手下的第18摩托化步兵師甚至只剩下了741人。雖然如此,阿尼姆在戰鬥中依然保持著一貫的自信與冷靜,並不斷的鼓舞著同僚們的鬥志。他的上司——時任第16集團軍司令的布施也稱讚阿尼姆是一位“充滿精力且意志堅強的將軍。與軍中的軍官和士兵有著良好的關係.....在險惡的狀況下他依舊保持著冷靜的態度。”甚至連在德軍中以善打硬仗聞名的瓦爾特·莫德爾在1941年12月13日的一封信中也對阿尼姆讚賞有加,“充分的證明了他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官,以旺盛了精力和意志接受任務。”
經過1個冬天的鏖戰,第39摩托化軍實力大損,它的一部還被蘇軍第3突擊集團軍團團圍困在霍爾姆。因此到1942年3月下旬,阿尼姆的第39摩托化軍被撤出前線並獲得了短暫的休整。在整補後,第39軍重新接收了第12裝甲師,第20摩托化步兵師,第122步兵師和一些小規模的步兵單位,準備再次上陣。這次交給阿尼姆的任務更為迫切——解救霍爾姆的手下!進入5月後,天氣好轉,阿尼姆終於發起了對霍爾姆的救援行動,除了重型支援尚未到達外,第39軍的前鋒已經逼近了霍爾姆,5月5日,第122步兵師的部隊終於突破了蘇軍的重重包圍,衝進了“舍雷爾”戰鬥群已經堅守了105天的霍爾姆。布施將軍在事後稱讚阿尼姆是一位“充滿精力及有堅強性格的人,這一點在霍爾姆的戰鬥中獲得了證明。”其後,第39裝甲軍(第39摩托化軍於1942年7月9日被升格為裝甲軍)被劃給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負責堅守爾熱夫突出部。

兵敗北非

可是,單純的防守任務對於阿尼姆來說也許真的不適合,他希望得到一項新的任命。機會很快就來了。1942年12月,他接到陸軍人事局長施蒙特少將的通知,讓他將部隊交給馬提尼克炮兵上將(General der Artillerie Robert Martinek)後,立即前往臘斯登堡的“狼穴”面見希特勒並接受新的任命。在來到臘斯登堡後,最高統帥部作戰指揮參謀部參謀長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首先向阿尼姆宣布了一項喜訊:他被提升為陸軍大將並將派往北非領導新成立的第5裝甲集團軍。隨後,希特勒和最高統帥部總參謀長威廉·凱特爾元帥接見了阿尼姆,並向他介紹了北非當前的戰局:10月底,隆美爾元帥的非洲裝甲集團軍在阿拉曼前線被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擊敗。11月初,由艾森豪率領的美英聯軍在法屬北非登入。德軍在非洲正面臨著被盟軍東西兩線包夾的態勢。為掩護隆美爾的後路,希特勒因此決定在突尼西亞新組建第5裝甲集團軍以增兵北非。這裡還有一個插曲,本來擔當這個新職務的最佳人選是時任第90軍軍長的內林裝甲兵上將(General der Panzertruppe Walther Nehring),此前內林還率軍在突尼西亞城外阻擊了孤軍深入的英第1集團軍的部隊。論資歷和作戰經驗內林都不遜於阿尼姆(說起來阿尼姆和內林還是老同事。在東線,作為第2裝甲集團軍的兩個主力裝甲師——第17和第18裝甲師的師長,兩人還曾合作過一段時間),而且內林已經在北非指揮作戰近一年,對於非洲的作戰環境比阿尼姆有更為豐富的經驗。可為什麼德軍高層要捨近求遠呢?原來這是內林對於北非戰局的“消極態度”造成的,宣傳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派駐非洲的人員就曾形容內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觀主義者”。標準樂天派的南線德軍總司令阿爾貝特·凱塞林空軍元帥也不喜歡他。因此,前線將領和希特勒難得達成了一致:將內林調回國內,並任命阿尼姆為新組建的裝甲集團軍的指揮官。如同往昔對隆美爾的許多承諾一樣,在阿尼姆起程前往北非之前,希特勒也給他開了不少“空頭支票”。阿尼姆問希特勒在他的集團軍中會有多少個師,希特勒向他保證至少會有3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其中還包括有著名的“赫爾曼.戈林”裝甲師。可是我們查查序列表就知道,除了後一個承諾兌現了以外,到1943年5月,第5裝甲集團軍覆滅之時,阿尼姆手下的部隊也從沒有達到這樣的規模。當阿尼姆問希特勒,軸心國能否對北非的德軍保證充足的補給時,希特勒向阿尼姆信心十足的保證他絕對有能力將盟軍趕出地中海和北非。在得到元首信誓旦旦的保證後,身為職業軍人的阿尼姆對此深信不疑。可他哪裡知道,這次遠征北非會讓他直到14年後才重新踏上祖國的土地。
可當阿尼姆信心滿滿的前往突尼西亞後卻發現,形勢比他想像的要糟糕得多,先說他統領的這支第5裝甲集團軍,並不象他的名字那樣的威風,實際上是一支雜牌部隊。以1943年1月1日的編制表為例,第5裝甲集團軍下轄有第10裝甲師,“赫爾曼.戈林”裝甲師,第334步兵師(這個步兵師42年10月才組建完成)和一些其他部隊(其中包括有傘兵部隊和剛組建不久的國防軍第501重裝甲營)。然而交給他們的任務可不輕:堅守並繼續擴大德軍在突尼西亞的橋頭堡;阻止在西非登入的盟軍以保護隆美爾非洲裝甲集團軍的退路。當時擺在阿尼姆面前的形勢很緊迫,由於北非法軍的不抵抗甚至是合作的態度,盟軍迅速通過海運和空運穿過阿爾及利亞,到11月中旬,重兵已經逼近突尼西亞。面對盟軍迅猛的攻勢,阿尼姆上任後首先重整了突尼西亞的德國守軍,重新建立了一條從比塞大以西延伸到突尼西亞東海岸恩菲達維爾(Enfidaville)的防線,將他手下的不到3萬人分散在以下三個防區:北區由臨時拼湊成的“布洛赫”戰鬥群防守。中區則由第10裝甲師和第334步兵師防守,而南區則交給了義大利的“蘇佩爾加”師(Div."Superga")。本來此時占有優勢兵力的盟軍可以趁德軍立足未穩之際一舉拿下突尼西亞,可是這時天氣又出來幫了德軍的大忙,在12月下旬爭奪通向突尼西亞城的要津——龍斯托普(longstop)山的戰鬥中,德軍第334步兵師第754步兵團在暴雨和泥濘中打退了美軍的數次進攻,讓盟軍只得打消了在聖誕節前迅速攻取突尼西亞的打算。在穩定了中北部的防線後,為了防止盟軍南下切斷隆美爾的退路,在1月份,阿尼姆命令主力部隊(包括第10裝甲師,第334步兵師和第501重裝甲營)南下支援義大利人,在這次代號為“快遞郵差”的行動中,德軍部隊雖然沒有徹底擊退盟軍,可是確保了向南通向隆美爾非洲裝甲集團軍的交通線的暢通。
應該說,從阿尼姆來到非洲一個多月的戰績來看,他不愧是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成功的建立起了德軍在突尼西亞的橋頭堡並保護了隆美爾的退路。可是這樣的戰績對於非洲軍的未來而言是喜還是憂呢?或許是最初的勝利沖昏了德軍將領們的頭腦,給他們打了一劑強心劑。此後,從凱塞林到希特勒對突尼西亞的戰局做出了錯誤的評估,變得盲目樂觀起來,從而將更多的軍力源源不斷的運往非洲。但是,在德軍並不占有地中海的制海制空權的情況下,這樣做的後果只能是將更多的部隊送入盟軍的口袋。
1943年2月,隆美爾的部隊退入突尼西亞境內的馬雷特防線,突尼西亞的德軍在戰略上陷入了被英軍第8集團軍和第1集團軍東西兩面夾攻的態勢。可是這在隆美爾眼裡,這卻是非洲軍團最後翻盤的唯一一次機會。一方面,在退入突尼西亞後,德軍處於內線優勢,隆美爾的補給線大為縮短,而從東面追擊而來的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的補給線卻被大大拉長,以蒙哥馬利一貫的謹慎打法來看,在他儲存起足夠的力量之前,絕對不會貿然對馬雷特防線發起大規模進攻。而另一方面,德軍在非洲兩個最強大的軍事集團——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團軍和阿尼姆的第5裝甲集團軍終於在突尼西亞合兵一處,如果兩個集團軍能夠有效配合的話,那他們就有可能在英第8集團軍到達之前合力先擊敗西面的英第1集團軍。這樣的狀況類似於一戰時坦能堡戰役前的形勢。可是德軍能在突尼西亞重演第二次“坦能堡”大捷嗎?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阿尼姆和隆美爾之間的配合,但就關於突尼西亞的最高指揮權的問題,德軍卻出現了問題。當時非洲裝甲集團軍和第5裝甲集團軍相互間沒有隸屬關係,在名義上都直接聽命於遠在羅馬的南線德軍總司令凱塞林和義大利統帥部,可是無論是凱塞林還是義大利人都無法及時掌控非洲的戰局。因此為了解決兩個集團軍間的協調和統一指揮問題,1943年2月9日,南線德軍總司令凱塞林空軍元帥召集阿尼姆和隆美爾參加了一次會議。此時阿尼姆雖然已經在非洲指揮作戰超過3個月,但他和隆美爾都沒有表現出積極的合作態度,他們的上一次會面還是在1925年,當時他們對彼此就沒有留有好印象。而且兩人的社會階層,出身背景懸殊。隆美爾在非洲的一夜成名,在阿尼姆看來更象是一個“爆發戶”,同時,可能出於某種職業上的“妒忌”,阿尼姆並是很買這位名帥的帳。在這次會議上,凱塞林提出了集中兩個集團軍的兵力先對西面的英第1集團軍發起反擊。隆美爾和阿尼姆都對這項計畫表示支持,可阿尼姆對於自己的部隊能否在油料有限的情況下達成目標並不具有信心。他的“保守”態度在凱塞林和隆美爾心裡投下了一絲隱憂。在這次代號為“春風”的反擊行動中,內定由隆美爾統一指揮。為了安撫阿尼姆,凱塞林還在私下特意找到阿尼姆,告訴他隆美爾在2月下旬就將返回歐洲,這次讓他全權負責是想“讓隆美爾有機會在離開非洲前再風光一次”。阿尼姆聽後只好微笑著回答:“是的,最後一次的光榮。”
德軍的反擊計畫是以阿尼姆和隆美爾的部隊分別從費德(Faid)和加夫薩(Gafsa)方向對美軍第2軍發起進攻,並突向盟軍縱深重要的後勤轉運中心特貝薩。阿尼姆將反擊行動交給了他的副手海因茨.齊格勒將軍。1943年2月14日,齊格勒戰鬥群(由第10裝甲師,第21裝甲師的部分和第501重裝甲營組成)發起了反擊,雖然開局不錯,重創了美軍第1裝甲師的A戰鬥群和第168步兵團。可在2天后,動作遲緩的齊格勒戰鬥群就被阻擋在了斯貝特拉。隆美爾對此惱火不已,因為阿尼姆在進攻之前保留了第10裝甲師和第501重裝甲營的一部分兵力。他認為是阿尼姆的過於謹慎導致了進攻被阻滯。儘管如此,隆美爾在南方的進攻卻異常順利,在3天之內就連克加夫薩和費里亞納(Friana)。鑒於北路的齊格勒戰鬥群在斯貝特拉方向被阻。19日,第10裝甲師和第21裝甲師被劃給隆美爾指揮。雖然隆美爾在第二天的凱賽林隘口取得了大勝,可是羅馬方面的誤判,補給不濟和阿尼姆的不合作態度讓短暫的勝勢很快就化為了烏有。原來在將自己的部隊劃給隆美爾之前,阿尼姆為了保存實力,私自留下了一些,包括隆美爾夢寐以求的裝備有最新虎式坦克的第501重裝甲營。這讓隆美爾大為震怒,20日中午他甚至親自跑到突尼西亞城申斥阿尼姆的行為,並要求得到第501重裝甲營的支援。可是,阿尼姆仍以坦克正在修理為由拒絕了隆美爾的要求。到2月22日,隆美爾的部隊只剩下了1天的彈藥儲備和6天的糧食,剩下的燃料也只夠所有車輛再前進120英里。面對這樣的情況,隆美爾在徵得凱塞林元帥的同意後只得選擇撤退。德軍在非洲的最後一次反擊戰就這樣落下了帷幕。雖然這次戰役在戰術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光是美軍第2軍就損失了6300人(還沒有算被德軍俘虜的4000人),而德軍僅付出了1千餘人的傷亡。甚至有人估計,這次反擊給盟軍帶來了補給物資上的損失甚至超過了儲存在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總和——但是,德軍意圖在突尼西亞重演第二次“坦能堡”的努力最終變成了泡影。德軍在戰役中占有優勢,卻最終失利。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德軍在突尼西亞的統一指揮問題。在凱賽林隘口戰役中,德軍高層也看到了這點。因此,2月23日,終於在突尼西亞成立了非洲集團軍群,下轄第5裝甲集團軍和義大利第1集團軍(原非洲裝甲集團軍,在同日被改編為義大利第1集團軍,由義大利陸軍上將喬瓦尼·梅塞指揮),由隆美爾元帥擔任總司令。可是,這一任命來得太晚了。
阿尼姆在凱賽林隘口戰役的關鍵時刻保存實力的行為和不合作態度在戰後曾遭到了史學界的廣泛批評。可他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因為與此同時,他正在醞釀著一個在突尼西亞北部的反擊行動——代號為“牛頭”。2月24日,他在未通知隆美爾的情況下,飛往羅馬親自面見凱塞林元帥,要求在盟軍正被隆美爾牽制的形勢下,由他親自領導對北突尼西亞的英軍第5軍發起另一場反擊。他私自扣留下第501重裝甲營和第10裝甲師的一部分兵力就是為了準備這一次反擊。2天后,阿尼姆的攻勢在北方如期打響,阿尼姆的進攻目標是突尼西亞城以西60英里的公路樞紐貝賈(Beja)。儘管阿尼姆幾乎搜羅了所有可用的部隊(包括第334步兵師,“赫爾曼.戈林”裝甲師,第10裝甲師一部,第501重裝甲營和新組建的“曼陀菲爾”裝甲師)甚至還從半路攔截下了正開往南方的第21裝甲師的15輛坦克。可是這樣的實力想要擊垮英軍確實還是太困難了,除了最北方的“曼陀菲爾”裝甲師在進攻初期取得了一些進展之外,其他方向的進攻很快就被英軍所擊退。到3月初,“牛頭”行動結束時,阿尼姆已經損失了他幾乎所有的坦克,尤其是第501重裝甲營遭到了重創(至今在貝賈仍有一座名為“虎冢”的紀念碑)。因為後勤補給方面的困難,德軍的這些損失是難以彌補的。在1943年2月份,阿尼姆只得到了3萬2千噸補給,只占實際需求量的2成多。甚至在整個2月份,只有52輛裝甲車輛運抵突尼西亞。
德軍儘管在凱賽林隘口反擊戰和“牛頭”反擊戰中給北方的盟軍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南方的蒙哥馬利第8集團軍卻在此期間得以迅速重組,等到3月6日隆美爾回過頭來對蒙哥馬利發動進攻時,英軍早已儲備了足夠的力量。隆美爾的進攻從一開始就碰了釘子,在損失了40多輛坦克後,只得草草完成了他在北非的謝幕演出。3天后,他離開突尼西亞,此後再沒 有回來。作為德軍在非洲軍銜最高的將領,阿尼姆自然成了隆美爾的繼任人選。當時“非洲”集團軍群的情況已經是日薄西山,這從軸心國和盟軍的實力對比就可見一斑:人員35萬比50萬,坦克200輛比1800輛。而後勤補給嚴重不足的情況還在繼續惡化。針對這種情況,此前在他提交給隆美爾和梅賽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就算盟軍不發動大規模攻勢,“如果沒有援助到來,我軍也將會在7月1日停止活動”。阿尼姆這些對未來戰局的悲觀評估,自然不會贏得上司的好感。3月30日,凱塞林元帥的參謀長齊格菲.威斯特法爾將軍視察了阿尼姆設在突尼西亞的司令部,他一個勁的埋怨阿尼姆的“非洲”集團軍群不是集中精力想辦法戰勝盟軍,而是不斷的向後張望。面對這樣的指責,阿尼姆也不客氣的回擊道:“我們已經沒有了麵包和彈藥,正如同昔日的隆美爾大軍一樣。命運已經無法改變了。”儘管阿尼姆對非洲軍團的前途充滿了疑慮,但他畢竟還是一位視服從為最高職責的職業軍人。他私下裡把自己的悲觀主義態度傳遞給OKW,但是在向下屬軍官和士兵講話時,阿尼姆則始終保持著一軍之長的風範,對他們始終保持著樂觀主義,告誡他們要振作起來,勝利不久就會到來。可是軍力上的差距還是讓非洲集團軍群的形勢日趨惡化,柏林和羅馬方面要他儘可能守住每一處橋頭堡的“不切實際”的命令更是加速了軸心國軍隊在北非的崩潰。3月下旬,英第8集團軍和美第2軍先後發起了對突尼西亞南翼義大利第1集團軍的進攻。到4月初,盟軍已經成功摧毀了阿尼姆在突尼西亞南部的防線,4月7日,兩路盟軍在斯法克斯以南成功會師,阿尼姆只得下令將部隊撤往突尼西亞東北一隅。這時的阿尼姆已經處於前有追兵,背臨大海,補給不濟,進退兩難的困局,然而一周后,他又接到凱塞林轉來的關於XTL和墨索里尼要非洲集團軍群堅守到最後一刻的命令。同時,凱塞林還下令將行政人員也加入戰鬥序列。但阿尼姆手下這時只剩下9個已消耗怠盡的德國師(每個師的平均員額只及正常的2/5)和5個已幾乎喪失戰鬥力的義大利師,而他的對手卻有超過20個裝備精良的師。這已經注定了阿尼姆和非洲軍團的悲劇命運。
1943年4月22日,盟軍第18集團軍群對突尼西亞守軍發起“最後進攻”,到5月1日,德軍退守到比塞大至恩菲達維爾一線,整個非洲集團軍群只剩下70餘輛坦克。此時除了一些炮彈以外,德軍幾乎已經耗盡了所有的彈藥和燃料。5月6日,盟軍發起最後一擊,雖然阿尼姆仍然試圖組織反抗,然而畢竟無法抵擋盟軍的進攻。到第2天中午,突尼西亞城和比塞大先後落入盟軍之手,阿尼姆率領殘餘部隊退到突尼西亞城以東的邦角(Cap Bon)半島。5月9日,德國飛機最後一次降落在非洲,帶來了希特勒要非洲集團軍群要“戰鬥到最後一人”的命令。不過,阿尼姆卻並沒有那樣做,他把希特勒的命令理解為“戰鬥到最後一顆子彈”。而這時他的部隊早已處於彈盡糧絕的境地,因此,投降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5月12日,阿尼姆獨自一人在非洲集團軍群的司令部中被俘,但他拒絕代表全軍投降,因為他已失去和手下部隊的聯繫。第2天下午,義大利第1集團軍宣布投降。至此,北非的戰鬥終於落下了帷幕。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義大利第1集團軍和德國非洲軍被殲。包括14名德國將軍在內的13萬德軍官兵和近12萬義大利官兵被俘。這個俘虜數字甚至超過了3個月前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時的德軍被俘人數。德軍第10,第15,第21和“赫爾曼.戈林”裝甲師,第90輕裝師,第164,第334和第999步兵師,“曼陀菲爾”師,第19,第20高炮師。義大利“蘇佩爾加”第1步兵師,“青年法西斯”第13步兵師,“皮斯托亞”第16步兵師,“拉斯佩齊亞”第80空降師,“特列斯特”第101摩托化師和“半人馬座”第131裝甲師在突尼西亞全軍覆沒。

最終評價

雖是敗軍之將,可阿尼姆在被俘後英國人卻對他禮遇有加,甚至稱讚他是“最後一位舊時代的騎士”,“在任務中充滿不分敵我的關心,勇氣和人道主義精神。”當他的獨生女兒伊莉莎白結婚時,英國人還特許他通過無線電向新人祝福。英國人對他的尊敬源於在突尼西亞戰役期間。1943年5月1日,英國空軍攻擊一艘載有700名英軍俘虜的義大利運輸船,阿尼姆得知後,他主動向盟軍第18集團軍群總司令哈羅德·亞歷山大發去電報,要求立即停止空襲。突尼西亞戰役結束後,亞力山大將軍為了感謝阿尼姆,也釋放了700名德國傷兵。自從被俘後,阿尼姆一直被關押在英國。起初,因為他是西方俘虜的軍階最高的德軍將領,他很受各界的關注,可是隨著德軍的日益敗退,他也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戰後,由於他在戰時的“騎士精神”,他被免於戰爭罪的起訴。1947年7月,他被英國釋放並返回東德,1949年東德政府判處他犯有戰爭罪。1962年9月1日,阿尼姆在巴特維爾東根的一家療養院中去世,享年73歲。

職務


1932年10月1日—1934年3月15日 第2步兵團1營營長
1934年3月15日—1935年10月15日第6炮兵指揮部作戰處長
1935年10月15日—1938年2月4日 第68步兵團團長
1938年2月4日—1939年5月1日 陸軍第4兵員整編中心指揮官
1939年9月12日—1940年10月5日 第52步兵師師長
1940年10月5日—1941年11月11日第17裝甲師師長
1941年11月11日—1942年12月1日第39裝甲軍軍長
1942年12月3日—1943年3月9日 第5裝甲集團軍司令
1943年3月9日—1943年5月12日 非洲集團軍群總司令

軍銜


少尉:1909年8月19日
中尉:1915年1月27日
上尉:1917年1月27日
少校:1928年4月1日
中校:1932年4月1日
上校:1934年7月1日
少將:1938年1月1日
中將:1939年12月1日
裝甲兵上將:1941年12月17日
大將:1942年12月4日

榮譽


騎士鐵十字勳章:1941年9月4日獲頒
普魯士馮·霍亨佐倫皇家佩劍騎士十字勳章:1918年9月7日獲頒
二級鐵十字勳章:1914年9月16日獲頒
一級鐵十字勳章:1914年11月2日獲頒
漢堡漢薩同盟十字勳章
1918銀制戰傷獎章
1939銀制戰傷獎章
前線戰鬥榮譽十字獎章
國防軍一級長期服役獎章
步兵突擊獎章
坦克突擊獎章
東線冬季作戰獎章
霍爾姆戰役盾章
“非洲”戰役袖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