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賽德爾基金會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Hanns Seidel Stiftung)成立於1966年,是多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執政的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CSU)的下屬組織,聯盟的一些領導人兼任基金會的理事。其總部設在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斯·賽德爾基金會
  • 外文名:Hanns Seidel Stiftung
  • 成立於:1966年
  • 活躍於:73個國家
簡介,宗旨,在華項目,在華歷史,

簡介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Hanns Seidel Stiftung)
在發展援助方面,賽會目前活躍於73個國家, 有近80個項目點,近60名駐外專家和工作人員。項目的重點地區在非洲(占項目總數的36%)和亞洲及南太平洋地區(31%),中國是賽會合作項目最多的國家(15個)。項目的主要內容是成人社會政治教育(占經費總比重的31%),其次是職業教育(26%),協助改善管理和機構建設(11%),管理培訓(11%)以及基礎設施建設(9%)。

宗旨

基金會的宗旨是在基督教的基礎上促進本國人民的民主和公民意識教育;為品學兼優的青年人提供受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機會;支持科學研究活動;促進國際交往,消除民族偏見,增進各民族間的相互了解,並參與發展援助項目。

在華項目

中國區域項目是一個多元化的項目,它促進了社會、教育和結構政策的轉型進程。項目中心和各地的基地學校構成網路,把現有的知識、技術和資源聯繫了起來。這一網路通過教育、培訓、諮詢和對話推動了改革發展,是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在中國開展發展合作的發動機。
區域項目的重點
推動社會政策改革,建立公民社會和法制國家 支持教育改革和向中國西部地區的教育輻射 促進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的發展
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政策(政治對話、科技交流、促進婦女發展) 職業教育(技術工人培訓、高等職業教育) 普通教育(幼兒教育、國小教育、普通高等教育) 地區發展、農村發展 成人教育、繼續教育/轉崗培訓 高等教育(學術交流、科學合作)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和以下機構開展合作:
中國教育部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 中共中央黨校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中國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中國建設部教育協會
社會政策工作重點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共中央黨校、全國婦聯等中方夥伴合作的領域有:
政治對話(高層代表團互訪、圓桌會議) 學術交流(學術會議、訪問學者、研討會) 跨文化交流 性別平等 資助年輕的學者、學生(獎學金項目) 根據當今社會熱點問題共同擬定政治學術性對話的議題,包括
社會轉型和制度變遷 法制和行政改革 促進婦女發展 地區發展 社會保障體系
教育和教育政策工作重點
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心環節,教育為個人的參與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機會平等。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多年來一直活躍在中國的教育領域,擁有適合中國國情的工作經驗和形式多樣的教育措施,為推動教育政策的實施和擺脫農村地區的教育貧困作出了積極努力。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在教育領域的工作重點是對教育工作者的培訓:普通學校教師、技工學校教師、學校領導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他們為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生力軍的作用。
項目中心從中國的實際及教育需求出發,依據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開展職業培訓。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和培訓課程的實用性是培訓中心的教育特點。
此外,項目中心還通過以下措施為支持中國教育改革做出了貢獻:
為地方教育政策提供諮詢 開發新的職業領域並使傳統的職業領域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 制定和實施創新性的教育方案,如:高等職業教育促進婦女發展
教育示範項目
上海中德職業技術學院 十堰中德職業學院 兒童早期教育 浙江省中學開展勞動、經濟和法律教育課
向貧困地區的教育輻射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向中國西部地區的教育輻射。項目中心是發展中國西部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工具,項目中心通過其擁有的人力和技術資源、教學經驗和基礎設施推動西部省份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輻射項目目前集中在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雲南、貴州和西藏等省和自治區。
舉例:甘肅
向甘肅省的教育輻射源自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在山東青州、濰坊和湖北十堰的項目中心。當地很多職業學校被定為基地學校,他們的教師到項目中心接受培訓或旁聽,同時,項目中心的教師也到基地學校授課。基地學校設備不完善,需要建立操作教室並配備必要的設備和技術教具,這些大部分都由師生自行製作完成。
目前,甘肅省 13 個職業學校構成了一個區域網路,同時它又可以向周邊省份(新疆、內蒙、西藏)的師資提供培訓服務,這一區域網路還可根據地區的發展要求得到進一步的擴大。在教育輻射的框架內,項目還向校領導和教育部門提供培訓和諮詢服務。
教育輻射方案聯繫貧困地區的實際,挖掘和開發當地現有的資源和潛力,提高了當地的教育水平,為縮小東西部教育差距作出了貢獻。
農村地區發展工作重點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在農村地區的任務就是使農村地區得到可持續發展,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縮小地區差別,創造平等的生存機會。
工作包括:
●制農村發展和土地整理戰略和方案
●挑選一部分農民接受轉崗和繼續教育培訓
●在土地整理和農村發展問題上向地方決策者提供諮詢
●土地整理培訓
●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
●為農民自立創業提供小額貸款
●太陽能示範項目
目前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在華已有個15合作項目:
南京職業教育中心
上海師資培訓中心
海中德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電子工業學校
浙江大學管理培訓中心
東風公司高級技工學校
浙江師資培訓中心
湖北啤酒學校
全國釀造和飲料工業專業學校
濰坊柴油機廠職業培訓中心
躍進汽車集團職業教育中心
平度職業教育中心和師資培訓基地
中德土地整理和農村發展培訓中心
北京協調和信息中心
科學合作-青島大學德語系
山東-巴伐利亞職教師資進修培訓中心

在華歷史

1979
巴伐利亞州部長、漢斯·賽德爾基金會主席弗里茨·皮爾克通過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交往
1980
中國國家教委(中國教育部的前身)與自由州巴伐利亞就教育政策開展對話
李濤代表國家教委與漢斯·賽德爾基金會的代表萊納·蓋伯特簽署了在教育領域合作的意向書
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正式建立往來
1981
中國國家教委的決策者在幾個月的學習訪問中了解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教育體制
與國家教委合作發起對中國學者和碩士生的獎學金計畫
示範項目的建設與發展
1983
巴伐利亞州部長、漢斯·賽德爾基金會主席弗里茨·皮爾克和國家教委副主任張文松簽訂了在中國建立示範項目的合作協定
在江蘇南京建立建築業專業工人和技師職業培訓中心,在上海建立中國小教師師資培訓中心
1984
在浙江杭州建立培訓經濟、管理界領導者的經濟管理培訓中心
在北京大學建立“德語作為外語”語言中心( 1994 年移交)
1985
與上海儀電控股公司和上海市教委合作,建立電氣技術、金屬加工和汽修技術職業培訓中心
與東風汽車公司合作,在湖北十堰建立金屬加工和電氣技術職業培訓中心
1988
與浙江省教委合作在杭州建立師資培訓中心
國家教委、國家輕工業部、湖北省政府與巴伐利亞州經濟部、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合作在湖北武漢建立全國第一個啤酒學校,培養啤酒釀造工人和麥芽技術工人
在吉林長春和湖南長沙建立職業培訓中心(分別於 1993 年和 1996 年移交)
1989
與躍進汽車集團合作在江蘇南京建立電氣和金屬加工培訓中心
1990
與青島市教育局合作在平度和分校崔召建立農村農業技術職業培訓中心和師資培訓基地
與濰坊柴油機廠合作在山東濰坊建立金屬加工、電氣技術和汽修技術職業培訓中心
與中國農村管理部門、巴伐利亞州農林部合作在山東省南張樓村開展實施農村發展和土地整理項目
在巴伐利亞州和山東省的科學合作框架內,漢斯·賽德爾基金會與青島大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開設了德語系和“德語作為外國語”本科專業,學術合作夥伴是拜羅伊特大學。
1993
在北京建立協調和信息中心以促進教育和社會政策的對話
在中國西部貧困地區實施教育輻射
自1997
在中國西部貧困地區實施教育輻射項目
1998
在山東青州建立針對培訓教師和實訓教師的師資培訓中心。2001年培訓中心被中國教育部列為重點師資培訓基地
1999
與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建立交往
2000
與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建立交往
中國區域項目:通過資源整合獲得成功
2002
設立中國區域項目
在中國區域項目框架內首次與甘肅、寧夏、雲南和貴州等省教育廳簽訂區域項目合作協定
與中共中央黨校簽訂第一個合作協定
與中國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開展合作
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合作開展中國國內的獎學金計畫
與湖北省教育廳、斯圖加特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在十堰建立中德職業技術學院
2003
與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簽訂第一個合作協定,支持中國西部農村地區的婦女工作
2004
與中國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巴伐利亞州科學研究藝術部合作在上海建立中德職業技術學院
與中國國土資源部合作為發展農村地區在青州建立國家土地整理和農村發展培訓和研究中心
2005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中國獎學金生聯誼會成立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合作二十五周年慶典在北京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