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宛之戰

漢宛之戰

漢宛之戰,亦稱為漢攻大宛之戰漢宛戰爭汗血馬之戰天馬之戰,是太初元年(前104)發生的一起漢與大宛之間的一次大規模遠程進攻戰爭,由漢貳師將軍李廣利進擊大宛國(首都貴山城,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卡散賽),前後進行了兩次,持續了約四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宛之戰
  • 外文名:War of the Heavenly Horses;Han–Dayuan war
  • 別稱:漢攻大宛之戰、漢宛戰爭、汗血馬之戰、天馬之戰
  • 第一次交戰:太初元年(前104)八月至太初二年(前103)十月
  • 第二次交戰:太初三年(前102)八月至太初四年(前101)
  • 地點:西域大宛(烏茲別克斯坦東部費爾乾納盆地)
  • 漢方指戰:李廣利、上官桀、趙始成、李哆、趙弟、王申生、壺充國
  • 大宛指戰:郁成王、煎靡
  • 漢方兵力:前後十餘萬人
  • 大宛兵力:口三十萬,勝兵六萬人
  • 漢方戰存:第一次:僅存原有的10-20%;第二次:僅存一萬餘人,軍馬一千餘匹
  • 大宛戰存:第一次:未載第二次:投降,極其微小的傷亡人數
  • 第一次結果:漢軍戰敗
  • 第二次結果:漢軍慘勝
起因,過程,第一次戰爭,第二次戰爭,後續,影響,

起因

大宛為中亞古國,位於蔥嶺西北山麓和天山山脈西端的南麓,今烏茲別克斯坦東境費爾乾納盆地一帶。該國盛產寶馬,因汗出如血,故稱為“汗血馬”,又被譽為“天馬”。建元三年(前138)至元朔元年(前128)間,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途經大宛國得知此寶馬,引來漢朝覬覦。太初元年(前104)八月,漢武帝劉徹為了得到汗血馬於是命車令為使,帶黃金二十萬兩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貳師城(吉爾吉斯斯坦奧什)求換汗血馬。
地緣局勢地緣局勢
大宛王毋寡拒絕,“漢使怒,妄言,樵金馬而去”,大宛王見漢使無禮,命東部屬邑的郁成王攔住漢朝使節出入,並殺死使團,奪走財物。訊息傳到劉徹耳里,大怒,遂下令攻打大宛。由於元封元年(前110)劉徹曾命趙破奴率屬國匈奴七百騎兵奇襲樓蘭,並虜其王。因此對大宛的兵力輕視以待之。

過程

第一次戰爭

當時劉徹正寵愛李夫人,欲使李氏家族封侯。由於劉邦規定沒戰功者不得封侯,於是武帝遂任李夫人的長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趙始成為軍正、李哆為校尉,浩侯王恢為嚮導,率屬國六千騎與郡國步兵數萬人以討。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當年正是太初元年(前104)。西域路遠,沿途小國又閉門拒供,漢兵抵達郁成城時不過數千,皆飢餓疲憊。攻郁成,遭大破,殺傷甚重,引兵而還。
太初二年(前103)秋,李廣利無功還師。漢軍回到敦煌時,減員達十之八九。李廣利上書請求罷兵,武帝震怒,下令退入玉門關者立斬,李廣利只得留屯敦煌郡(郡治敦煌,今甘肅敦煌市西)。

第二次戰爭

太初二年(前103)夏,浞野侯趙破奴匈奴,滅其所部二萬騎兵。朝臣認為此時應暫停進攻大宛,全力打擊匈奴。然而劉徹認為,大軍已發,卻不能降伏大宛小國,西域諸國將輕視漢朝、依附匈奴,有損漢朝對西域的控制、有損國威,因此堅持再度出兵,繼續進攻大宛。武帝將竭力反對出兵大宛的鄧光等人下獄問罪,然後準備第二次遠征。武帝下令赦免囚徒,發惡少年及邊騎六萬人,馬三萬匹,牛十萬頭,驢、駱駝數以萬計,糧草、弓弩不計其數,五十餘名校尉挾厚備的龐大輜重隊伍再討。更遣水利工匠隨師,預備將大宛城外的河川改道,使其無水可用。更發戌甲卒十八萬屯於酒泉、張掖北、居延為後勤。
太初三年(前102),命貳師將軍李廣利再次率大軍出敦煌。最初,貳師將軍從敦煌以西啟程,因為軍隊人數眾多,所經沿途國家無力供給糧食,所以將軍隊分成幾支,從南北兩路前進。這一次西域諸國畏懼,紛紛壼漿簞食以迎,只有輪台(今新疆輪台縣東南)閉拒。李廣利怒,下令攻城;漢軍數日後破城,屠輪台。自此而西,兩路漢軍平行至大宛。沿途宛軍迎擊,均被漢軍擊敗,各退保其城。
漢軍主力三萬先抵大宛,宛兵退守郁成,李廣利繞過該城,直取大宛首都貴山城。宛兵出城迎擊,遭漢兵以弓弩射敗,退回城內堅守。漢軍斷其水源,圍攻四十餘日,毀其外城,俘虜大宛貴族勇將煎靡,宛人驚恐逃入內城。大宛貴族多怨大宛王毋寡匿寶馬、殺漢使,於是殺死毋寡,遣使持毋寡首級赴漢營求和。表示若漢軍停止進攻,宛願將良馬驅出供漢軍挑選,並供給漢軍糧食;如不停戰,則殺盡良馬,而康居援軍將至,從內外對抗漢軍。是時康居偵查漢軍,但尚不敢出兵。李廣利聽聞宛城中新得秦人(中國人),懂得鑿井,且城內糧食尚足,可堅守到底,康居若來救宛,恐對漢軍不利。便與大宛約定漢軍不入中城,取其善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三千餘匹,又立與漢親善的昧蔡為宛王,締結聯盟,擇取良馬,後撤兵,勝利還師。
另外,在李廣利的主力部隊繞過郁成城,前往貴山城時,校尉王申生、曾任鴻臚的壺充國等千餘人到達郁成,向守軍索要食物和飲水遭拒。郁成守軍窺知申生軍人少,便於清晨以三千人突襲,殺死王申生等人,僅數人脫逃回主力部隊。李廣利令搜粟都尉上官桀率兵攻破郁成,郁成投降,郁成王逃往康居。上官桀追至康居,康居聞漢軍已打敗大宛,遂交出郁成王,後為桀部屬上邽騎士趙弟殺死。
此役漢軍戰死者不多,也不缺糧,但由於將官貪腐、不體恤士卒,回到玉門關僅萬餘人,軍馬千餘匹,損失不可謂不重。

後續

漢武帝得知勝利後大喜,封李廣利為海西侯、趙第為新畤侯、趙始成為光祿大夫、上官桀為少府,李哆為上黨太守。軍官中升任九卿者三人,諸侯國相、郡守、二千石的官員有百餘人,千石以下的官員千餘人,士卒得到的賞賜價值四萬金,充軍的罪犯免罪。
天漢元年(前100),大宛貴族認為昧蔡過於諂媚漢朝,使國家被剝削,遂發動政變殺死昧蔡,另立毋寡之弟蟬封為宛王,並派遣蟬封之子入漢朝為質。漢朝也派使者加以安撫,並承認蟬封的地位。大宛同意每年向漢朝進貢兩匹汗血馬。

影響

大宛素為西域強國,被擊敗後,諸國震懼。漢朝自敦煌以西至鹽澤,沿途修築烽燧亭障,並於輪台、渠犁一帶實行軍事屯田,置使者校尉管理,為漢使提供住處和糧食飲水。在西域都護府正式設定之前,使者校尉實際上成為代表漢廷領護西域諸國的官員。西域諸國亦紛紛遣使來朝,使中亞與中國交往日益頻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