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此本半葉10行,行17~21字不等,注文雙
行約22~24字,白口,左右雙邊。卷末有“紹興九年(1139年)三月
臨安府雕印”一行。字型端嚴方正,為南宋早期浙本風格。
此書為遊戲之作,有如後世升官圖之類。其法先置盆入金,以象
口錢。以漢代為土德之運,其數五,五五二十五,故以二十五擲為一終局。 有免
貼例、 納貼例、得盆例、雜例等,而遷資、降資、賜爵、比視之道皆備,乃古時一種文人消閒遊戲。書凡三卷。作者劉,字貢父,江西新喻人,生於真宗乾興元年(1022年),卒於哲宗元三年(1088年),長於史學,熟精《漢書》,與
司馬光同修《資治通鑑》,分編漢史部分,故能歷舉漢代官制,亦可供讀《漢書》者參考。此書 《天祿琳琅書目續編》卷五著錄,而《四庫全書總目》未收,阮元據影宋抄本著錄於《四庫未收書目》。[]
此本明代藏內府,有文淵閣印。入清為
徐乾學所藏,有傳是樓、健庵收藏圖書二印。此後入內府,有
乾隆御覽之寶、 天祿琳琅等印。 民國後歸近代藏書家
周叔弢。周氏藏書於1952年捐獻國家,今藏北京圖書館。1922年商務印書館將此書影印,編入《
續古逸叢書》。
漢朝禮儀
漢官儀,即漢代官場禮儀、陵墓規制。
東漢學者
應劭撰《
漢官儀》一書,清代
孫星衍輯錄《漢官六種》一書。宋姚穎有詩:“
六典未新周禮樂,三河正想
漢官儀。”修興禮樂是
河間獻王劉德振復儒學的核心理念。周朝尚文重禮,長期積累起繁雜而豐富的禮制,後被整理成《周禮》。儒家以樂配禮,逐漸形成禮樂制度。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及至春秋戰國時期,諸侯
僭越,天下紛爭,禮崩樂壞。待秦末
劉邦取得天下建立西漢之後,一群草莽英雄不知禮儀規矩,在皇帝劉邦面前殊為無禮。《史記·叔孫通傳》記載:“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
劉邦)患之。”曾任秦朝博士的儒者叔孫通博通古禮,為漢朝制定朝儀,諸侯群臣朝賀皇帝
劉邦時,均須按照禮儀行事,否則必遭懲處。此舉令
劉邦感覺到了作皇帝的尊貴,因此賞賜叔孫通許多禮物,跟隨叔孫通修行儒學的學生也感到了莫大的榮耀,稱師傅叔孫通為聖人再世。宋王安石《嘲叔孫通》詩云:“
馬上功成不喜文,叔孫綿蕝共經論。諸君可笑貪君賜,便許當時作聖人。”
叔孫通死後,漢朝官制禮儀逐漸缺失。據
東漢班固《漢書·禮樂志》)載,劉德深知“治道非禮樂不成”,乃“采禮樂古事,稍稍增輯,至五百餘篇”。《漢書·禮樂志》載:“河間獻王(
劉德)聘求幽隱,修興雅樂以
助化。”又《漢書·藝文志》載:“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
正史對於河間獻王劉德的記載是十分正面而積極的。
東漢班固《漢書·景十三王傳》載:“
河間獻王(劉)德以孝景前二年(前155)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獻王(劉德)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學舉六藝,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多從(獻王劉德)而游(學)。武帝時,
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其對(策)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河間獻王劉德)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麗以聞,曰:‘(河間獻)王身端
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惠於鰥寡。’大行令奏:‘諡法曰「聰明睿智曰獻」,宜謚曰
獻王。’
班固贊曰:‘昔魯哀公有言:「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懼。」信哉斯言也,雖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為
鴆毒、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漢興,至於孝平,諸侯王以百數,率多驕淫失道。何則?沉溺放恣之中,居勢使然也。自凡人猶繫於習俗,而況(魯)哀公之論乎!夫唯大雅,卓爾不群,河間獻王(
劉德)近之矣。’”魯哀公曾經說過:“寡人誕生於深宮之中,成長於婦人之手,不知道什麼是憂患、什麼是恐懼。”這說得真是實在話呀,這種環境下,就是想不危亡也不可能啊!因此古人以為宴樂、安穩就是
毒藥,沒有德行卻大富大貴乃屬於不幸!漢朝興起,到孝平帝時,分封的諸侯王有一百多位,大多數因為驕奢淫逸、迷失正道而國除身亡。什麼原因呢?沉溺於放蕩恣肆、沒有約束哇,這是諸侯王所處的位置與權勢造成的呀!一般凡人還受習俗的影響,何況魯哀公所說之生於宮殿、長於婦人的王公貴族呢?說到“大器儒雅,卓爾不群”,河間獻王劉德已經接近了這種境界。
劉德死後,中尉常麗列舉劉德的五大優點供朝廷謚官選擇: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惠於鰥寡。結果謚官(大行令)按照《諡法》“
聰明睿知曰獻”之說上奏,謚“獻”。“獻”字對於
劉德十分切貼,既可以反映劉德的聰明睿智,還可以理解成對他收集整理儒家文獻、上朝進獻經籍雅樂、對
儒學做出突出貢獻的肯定和褒揚。清
張穆《漢河間獻王君子館專歌為仙露同年賦》詩有句:“漢興盪除挾書律,如日杲杲生於東。三輔邸舍廓有容,碔砆金玉錯其中。坦坦大河壖,神禹廝二渠。獻王築館河之瀕,實說神樂孰《詩》《書》。蒲輪朅來嘔咦水,河北諸儒為王起。蘭陵客死緒示棼,毛貫諸公盡君子。君子幾凋零,
王功在
六經。”
明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頒令,降獻州為
獻縣,獻縣之名一直沿用至今。獻王劉德之諡號融入地名之中,自然也是對河間獻王劉德最好的紀念。清
李惺《河間獻王墓》詩云:“
風流儒雅最英英,藩邸人如
棘下生。吾道中興由漢室,斯文一劫是秦坑。諸陵而外存孤冢,小縣於今尚舊名。芳躅遙遙誰繼者,好從前路問東平。”
獻王陵墓上高樹參差,荒草迷離,氣象蕭森。唐張繼《河間獻王墓》詩云:“
漢家宗室獨稱賢,遺事閒中見舊編。偶過河間尋往跡,卻憐
荒冢帶寒煙。頻求千古書連帙,獨對三雍策幾篇。雅樂未興人已逝,雄歌依舊《大風》傳。”據
獻縣志書載,獻王陵自漢朝至明代,屹然享祀不廢。明嘉靖年間,
獻縣修建獻王祠於陵上,祠中供奉獻王劉德,
毛公、貫公配享。清乾隆年間
獻縣人、大學士
紀曉嵐外甥馬葆善《日華宮懷古》詩有句:“日麗杏林紅,當年帝子宮。經傳
秦火劫,天啟漢王功。毛、貫人何在?詩書道不窮。”
今河北獻縣境內有君子館、詩經村等地名,以及“
毛公書院”(又名毛公祠)遺址,相傳都是當年
毛萇傳經著書、講學授徒之處。清胡焯《苗先簏所藏河間獻王君子館專歌》詩云:“日華宮阤霜蓬焦,毛公祠存客游敖。冒橛副土
光燭霄,斷甓雙紐雷文交。金倒落虹蜷要,漢皇求仙東射蛟。小山《
鴻寶》紛
招邀,簫管
吹台何寂寥。《申詩》不傳王戊驕,河間好儒築館勞。山東
諸生來俊髦,六籍不灺西秦燎。書敶(陣)周官樂龡韶,嘉賓笙簧車乘翹。素絲五馬乾旌旄,君子何在貫與毛。……客館二十淪荒郊,獻王陵樹秋風號。”“申詩不傳王戊驕”,是說楚王
劉戊由於驕橫謀反,使得由申公所編纂解說《詩經》的版本《申詩》(即《魯詩》)未能流傳下來。據說
淮南王劉安的門客小山等學者編纂了講求神仙
黃白之術的書籍《
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