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演變五百例》是2006年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樂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字演變五百例
- 作者:李樂毅
- 出版時間:2006年2月
-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頁數:1000 頁
- ISBN:9787561911877
- 定價:30 元
《漢字演變五百例》是2006年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樂毅。
《漢字演變五百例》是2006年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樂毅。內容簡介共選取常用漢字500字(加上釋文中提到的通用字、假借字等共為660多1字),每字依次列舉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等七種字型...
《漢字演變五百例》是2000年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漢字演變五百例(續編)》內容簡介:漢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已經有五六千年的發展過程,現在有約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著它。漢字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優美的漢字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漢字演變五百例(修訂版)》是2006年2月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樂毅。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普及性的漢字知識讀物,內容是通過列舉漢字幾種主要字型中的一些字例,並對這些字例的字源繪寫圖解和淺釋,力求簡明形象地體現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 《漢字演變五百例(修訂版)》共選取常用漢字500字(...
《漢字演變五百例(第2版)》是2014年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李樂毅 著。內容簡介 《漢字演變五百例(第2版)》有以下幾個特點:(一)這是一本普及性的漢字知識讀物,內容是通過列舉漢字幾種主要字型中的一些字例,並對這些字例的字源繪寫圖解和淺釋,力求簡明形象地體現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二)本書共...
《漢字演變五百例續篇(第2版)》是2015年1月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樂毅。內容簡介 《漢字演變五百例續篇(第2版)》的特點:(一)這是一本普及性的漢字知識讀物,內容是通過列舉漢字幾種主要字型中的一些字例,並對這些字例的字源繪寫圖解和淺釋,力求簡明形象地體現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
《漢字演變五百例續編》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樂毅。本書通過一個個的例子,解釋了漢字的演變。內容簡介 漢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已經有五六千年的發展過程,現在有約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著它。漢字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優美的漢字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
《漢字演變五百例(德文版)》是1993年12月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樂毅。內容簡介 Das vorliegende Buch erklart 500 chinesische Schriftzeichen, die nach der Aussprache (Pinyin-System) geordnet sind. Jedes Schriftzeichen wird anhand eines piktographischen Bildes erklart und seine ...
酒,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jiǔ,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指用糧食、水果等含澱粉或糖的物質發酵製成的含乙醇的飲料,又可引申為動詞,指飲酒。(信息欄參考資料:)字源演變 “酉”是“酒”的本字。酉,甲骨文(圖1中間部分)是指事字,字形像是有酒簍“Ⅱ形”伸進大缸的酒罈,大缸中的一橫指事符號“...
眾人皆送三百,何獨五百,故云贏二也。”又指增長,與“縮”相對。《廣雅·釋詁一》:“贏,益也。”《淮南子·本經》:“贏縮卷舒。”新中國成立後,“貝”簡化為“貝”,“贏”類推簡化為“贏”。詳細釋義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有餘、賈利也。從貝𦝠聲。以成切 【注釋】徐鉉等註:當從嬴省乃得聲...
肆,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sì,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本義為布陳,展放,後引申為放肆,恣肆。此外還有作坊、店鋪等意,“四”的大寫也用該字表示。字源演變 肆是會意字。肆與肄同源。甲骨文1從又(手)持部件a(已宰之豕),會宰牲加以整治之意,泛指一般的殺。篆文進一步訛變,分為兩種字(如2、...
紀(拼音:j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本義指絲縷的頭緒,引申指事物的開端,同時引申出要領、法度、紀律等義,由此又引申用於天象時令、史書體裁等領域。也用作姓(作姓氏時讀音為jǐ)。(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漢典網 )字源演變 會意兼形聲字。金文用“己”(編繩)表示,...
伯(拼音:bó,bǎi,bà),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即人首。引申指第一的,如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兄曰伯;又如父之兄稱伯父或伯。(基本信息欄來源:)字源演變 會意兼形聲字,初文是象形字。取象於人首,貌字作A可證。甲骨文和金文用白表示。篆文另加義符人,成了從人從白會意...
胡(讀作hú)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時期文字。本義為牛脖子下的垂肉。引申泛指獸脖子下的垂肉。獸胡垂在頭頸下,上面多長著毛, 引申指鬍子。鬍子是長久長生的結果,引申為長壽。唐代以後,又引申指任意地,隨意地。也泛指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胡字表鬍鬚義時,又分化出“鬍...
也用於漢字部首中。不變形時仍為“金”,常見於下部件中,如“鑒”,“崟”和“鎏”,上部件較為罕見,如“鑫”。左部偏旁異寫繁體作“釒”,如“鈎”、“錚”;簡化字作“釒”,如“鉤”,“錚”。(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字源演變 金,形聲字。《說文》:“五色金也,黃為之長。...生於土,從...
蔡,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cài,形聲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此字本義一般認為指野草。文獻中一般用作國名,即蔡國。蔡也是姓氏。古時又稱占卜用的大龜為蔡,有人認為這是由於這種大龜出產於蔡地的緣故。(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字源演變 蔡,形聲字。從艸,祭聲。“蔡”字甲骨文構形不明。戰國文字中...
拆,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chāi或者cā,會意字,最早見於《說文》小篆。本義是“拆開”,這一本義在現代漢語中仍然沿用,如“拆信”“拆除”“拆毀”等;引申義有分別、辨析等。(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字源演變 拆,從手從㡿。㡿義為“裂”,手㡿合體,會意為“開”。在小篆文中,“拆”字...
由於漢字的研究還未能確知“叉”字較原始的寫法,姑存舊說。但從“叉”的分化字“釵”、“杈”等來看,“叉”有可能是頭部歧出“叉子”的“叉”的象形字,手指相錯反而是引申義。詳細釋義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手指相錯也。從又,象叉之形。初牙切 說文解字注 叉,手措相錯也。謂手指與物相錯也。凡布...
百(拼音:bǎi)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百”從甲骨文以來就用作數詞,表示十個十。又引申為百倍。“百”也表示數目多,後引申為所有的、眾多的。“百”在古代讀入聲,今讀bǎi,不讀bó。百色(地名,在廣西)舊讀bósè,今讀bǎisè。字源演變 “百”字的構造學界尚...
中文(Chinese)是中國的語言文字。特指漢族的語言文字,即漢語和漢字。在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社區中,中文也被稱為華文、漢文。中文(漢語)有標準語和方言之分,其標準語即漢語國語,是規範後的漢民族共同語,也是中國的國家通用語言。現代漢語方言一般可分為: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
著有傳記文學《哥白尼》《蘇格拉底》,兒童文學《趣味詞語 365》《有趣的數字詞語》《漢語拼音用處多》,電視專題片腳本《中國人民文化生活的大事》《掃盲新花》,語言文字學專著《漢字演變五百例》《簡化字源》《國語正音知識》《香港人怎樣學習國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範知識讀本》,文學評論《正確評價孔尚任及其...
一字而四兼,這在漢字中極為少見,這與鄉字的造字時的結構密切相關。由甲骨文的鄉字逐漸分解而成的鄉、饗、向、卿四字,前三字讀音的聲調不同,形義也有交叉,但卻各有專用。甲骨文的鄉字均表示兩人相對而食,義為宴饗、祀饗,即用食物招待賓客或祭祀鬼神、祖先。由兩人相對而食又引申為向著、朝著。後在鄉字下...
漢字簡化時將左部“𠂤”簡化為一豎一撇。 [7] 軍隊由各級單位組成,布署作戰時以整個編制單位進行動,故師字引申為軍隊編制單位。《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軍隊的各級組織必有長官,故師字又用為軍隊中二千五百人編制單位的長官之稱。如《...
寄(拼音:j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在已有的古文字材料中最早見於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獻中也見於《論語》《左傳》等先秦著作。“寄”古字形從宀,奇聲。其本義是客居,即在外地居住。後引申為託付、寄託,特指依附。又引申指委託,再引申為托人送交,現代漢語也特指郵遞。字源演變 形聲字...
2004年,方工讀了有80多冊,其中有《明清帝王興衰》、《人類的故事》、《誰主沉浮》、《毛澤東談古論今》、《古律尋義——中國法律文化漫筆》、《訓詁簡論》、《漢字演變五百例》 ;《通往歷史的個人道路》 、《蒙田隨筆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刑罰的歷史》、《真話的空間》、《加強黨的執政能力...
元(拼音:yuá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其古字形像頭部突出的側立的人形,本義即人頭。頭位居人體最高處,因此引申表示首要的、第一的。也用來表示天地萬物的本源,含有根本的意思。“元”作為頭的用法後來逐漸被“首”取代,“元”在語言使用當中更多的是使用它...
防,漢語一級字,讀作fáng,最早見於金文。本義為堤壩。引申為防衛、防止之義;由名詞引申為動詞,在邊塞藉險置關,守衛領土。後引申為預備,抵禦,事先阻止發生。(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字源演變 形聲字。《說文》:“防,堤也。從𨸏,方聲。埅,防或從土。”防字從𨸏,為堤防之義,引申為防衛、防止...
疆,漢語一級字,讀作jiāng或qiáng,其本意為田界。通“強”,強大;強盛。字源演變 會意字。本作畕,從二田會意。後分兩路發展:一路是兩個“田”字上中下有三條橫線,當為羨畫。此種寫法有作者,如字形5,當為訛體;另一路是兩個“田”的旁邊加“弓”,“弓”是丈量田地的用具,表示劃定田界需要...
後來的市制一里為一百五十丈,合公制五百米,即二分之一公里(千米)。 里為聚居的地方,作動詞用時解作居住或成為鄰居的意思。《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意思是與仁比鄰而居就是美;仁的精神所在之處就是美。 [2] [7-8] 【乙組】“裏”字形演變流程圖 [3] “里外”的“里”,漢字簡化前寫作“裏”...
衛(拼音:wèi)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金文,其古字形像四足環繞著城邑,本義為守衛。引申指守衛者,如門衛、侍衛。另引申指邊遠的地方。衛也指古代九服之一,或五服之一,等等。又為周朝國名,又作姓氏用字。文字溯源 “衛”最早為會意字。圖1是商代金文,像四隻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