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函谷關遺址

漢函谷關遺址是一個古代的門關,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東,地處秦嶺山脈東段的峽谷之中,始建於公元前114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函谷關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東,秦嶺山脈東段的峽谷之中
  • 占地面積:900平方米
地圖信息,
為配合函谷關遺址保護規劃的制定和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我院對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考古工作始於2012年6月份,至2013年8月田野工作基本結束,取得了重大收穫。勘探總面積約13.9萬平方米,發現夯土牆17條,古道路2條,夯土台2座,活動面9處,並對鳳凰山和青龍山上的夯土長牆進行了勘探。發掘面積3325平方米,揭露了城牆、道路和建築遺址等重要遺蹟,關城布局基本明晰。
(一)主要遺蹟。城牆:關城東牆(Q1):位於望氣台南側,向南延伸至皂澗河北岸,與關城南牆相交。發掘長度44.8米。東牆氣勢宏偉,保存較好。北部用夯土修築,南側靠近皂澗河的位置用石頭砌築。夯築部分由台基和牆體組成,台基東西寬32米,高2.8米,東西兩側以階梯式逐漸向上遞收,頂部為平台。牆體位於台基之上,東西寬22米,殘高1.1—4.0米。城牆南側部分用青質砂岩壘砌,寬度22米。東牆經過修補,可分為早晚兩期。在東牆附近還發現了護堤、城牆排水渠及馬道等重要遺蹟。關城南牆(Q2、Q3):依皂澗河修築,勘探發現長度約150米,寬度8—18米。經過解剖,南牆為夾心牆,南北兩端各有寬約1米的夯土牆,夯土質量好,中間部分夯土質量較差。
建築遺址:發掘面積900平方米。共發現二期建築,均為東漢時期。第一期建築發現有通道、活動面、排水渠等遺蹟。第二期建築保存較差,僅發現四處夯土基槽和零星分布的柱礎石,牆體部分被破壞。
古道路:共兩條,編號分別是L1、L2。L1位於遺址中部,東西向貫穿遺址。勘探發現長度約370米。路土厚度達2.3米,從西漢建關時一直沿用到現代。L2位於遺址南側,勘探發現長度約360米,寬度10—15.7米,路土厚度約0.4米,時代為東周到西漢初期,是建關前古道,建關後被關城東牆阻斷而廢棄。
(二)出土遺物。遺物以陶製建築材料為主,包括瓦當、筒瓦、板瓦、空心磚、方磚、條磚及建築構件。其中以板瓦居多,筒瓦次之。出土陶器、瓷器、鐵器、銅器等共250餘件,錢幣108枚。
(三)遺址布局及年代。漢函谷關遺址是一處東西狹長的小型城邑,城牆、道路和建築遺址等要素均已發現。關城卡在峽谷之中,關城東牆與南北山上的夯土長牆相連線,達到軍事防禦和控制交通的目的。關城中部的古道路東西向貫穿關城,是唯一的通關道路;遺址南部、皂澗河北岸是主要的生活區。根據出土遺物和對遺蹟的解剖,可以確定關城東牆、雞鳴望氣二台及台基西側夯土牆為西漢建關是修建,關城南牆為漢代增建。
(四)學術價值。漢函谷關遺址的考古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對關隘的研究工作一直非常匱乏,並且集中在邊關,對地位如此重要的內關進行系統的考古工作更是第一次。此次發現,為秦漢關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也為函谷關遺址的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

地圖信息

位置: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310國道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