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漢代文物。高20厘米,長25厘米。皆灰陶合范,表現精細,做工精良,且成雙入對、品相上佳,實屬稀少,彌足珍貴。現收藏於成都香米園漢陶藝術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陶鴛鴦
- 館藏地點:四川省成都市新津縣五津鎮忠義路120號
- 所屬年代:漢
- 尺寸:高20厘米,長25厘米
- 所屬博物館:成都香米園漢陶藝術博物館
- 所屬地區:四川德陽
此展品為漢代文物。高20厘米,長25厘米。皆灰陶合范,表現精細,做工精良,且成雙入對、品相上佳,實屬稀少,彌足珍貴。現收藏於成都香米園漢陶藝術博物館。
此展品為漢代文物。高20厘米,長25厘米。皆灰陶合范,表現精細,做工精良,且成雙入對、品相上佳,實屬稀少,彌足珍貴。現收藏於成都香米園漢陶藝術博物館。文物介紹鴛鴦,又稱匹鳥,所謂雄者為鴛,雌者為鴦。鴛鴦是古代瑞禽,是行止...
漢代的飲料主要為茶;酒渾濁,度數很低 。漢代開始利用醃製的方法保存水果。藝術 漢代的藝術活動,繼承和發揚先秦多種形式藝術與技術的基礎,造形意識從萌芽逐漸趨於成熟;西域與佛教外來藝術的傳入,更豐富漢代繪畫與雕刻的題材與技法,表現出極高的原創性。無論陶兵馬俑、歌舞俑還是畫像石、畫像磚,工匠懂得雕刻這些...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是唐代金器,出土於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共出土兩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1克。兩碗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
高1.9、直徑4.2、蓋厚0.11、盒身厚0.15、子母口厚0.08厘米。文物介紹 重35.9克。圓形,盒蓋、底微隆,子母口,外表通體為魚子紋地。盒面中央有一隻雄鴛鴦,蓬首、振翅、揚尾、信步,姿態怡然自得,外繞八個桃葉、忍冬、蓮葉花結。蓋側面飾十二朵流雲。盒底中央為八出團花一朵,外繞八個桃葉、忍冬、...
漢代綠釉博山爐 漢代褐釉壺 漢代灰釉長頸壺 漢代青灰釉刻花雙耳壺 西晉青瓷香薰 西晉青瓷天雞壺 西晉青釉騎獸老人像 東晉青瓷羊形水注 西晉青瓷帶蓋小盂 五代青瓷蓮花帶托瓷碗 北齊青瓷劃花六系罐 五代白釉雙魚背壺 五代雲中四鶴瓷盒 隋代青瓷象首螭耳八系壺 隋代青磁燭台 唐代瓷器紋樣 唐代瓷器紋樣 唐代...
現收藏於成都香米園漢陶藝術博物館。文物介紹 漢代政府積極督勸農民養豬,“蓄豬以至富”已經成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養豬業得以迅猛發展,其馴養方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同時育成了以四川豬、貴州豬、江蘇豬、華北豬等為代表的多類型的優良種豬。並且由此衍生髮展出一種新的相畜術,即相豬術。
鄖陽博物館館內重要藏品有“鄖縣人”頭骨化石、漢代青銅搖錢樹、春秋青銅盤西、唐三彩龍首杯、西漢陶鴛鴦火鍋、綠松石王、王樹森雕刻綠松石毛主席像等。藏品保護 鄖陽博物館建有專門的文物庫房和配備相應的保護設施,嚴格按照《藏品管理辦法》的各項規定進行管埋。凡是具有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的一、二、三級藏品,經...
洛陽唐三彩陶藝博物館,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2011年開館,是一家以唐三彩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據2022年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 312件/套,參觀人數3.75 萬人次。館藏文物 館內現有文物真品10餘件,以漢代到宋元時期的陶瓷珍品為主,真實而形象地展現了唐三彩從起源、興盛到衰落的發展歷程;同時還有高...
溫酒器,飲酒前用於將酒加熱,配以杓,便於取酒。溫酒器有的稱為樽,漢代流行。湖北隨州曾候乙墓中的銅鑒,可置冰貯酒,故又稱為冰鑒。漢代 商周以降,青銅酒器逐漸衰落,秦漢之際,在中國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為兩漢,魏晉時期的主要類型。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繼承了青銅酒器的形制。有盛酒器具,...
後士郭壁畫墓出土大量隨葬品:有石羊頭及鎮墓罐、彩繪倉樓、圓案、方案、奩、杯、鼎等器物,還有陶器、銅器、鐵器及石虎、石羊等文物。後士郭壁畫墓石刻“鬥雞圖”壁畫,是中國考古已發現唯一的漢代石刻壁畫,在美術史上有重要地位。1號墓出土的陶倉樓所繪彩色收租圖,描繪細緻,形象生動,是一幅壁畫珍品,是...
民俗風情類作品則主要取材於豫北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在藝術形式上吸取漢代泥陶的營養,運用簡練概括大寫意的筆法,抓住人物形象特徵,從而塑造出一組組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神情的頑童和農民形象,常見的作品有:《賣瓜》《理髮》《趕集》《孩子王》《歌唱家》等。色彩紋飾 濬縣泥咕咕大多通體為黑色...
《中國歷代陶瓷壺圖鑑》是2011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姚志卿。內容簡介 壺的出現最早從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曇石山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等及夏商至秦漢的遺址墓葬多有出土,造型各異,灰陶、紅陶、彩陶、黑陶等。瓷壺自漢代以後開始流行,從造型上一改前史的...
《西都賦》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創作的一篇大賦。此賦通過對長安(今陝西西安)地理位置、宮室台榭、田獵遊覽場面的描寫,表現了都城的壯麗宏大,宮殿的奇偉華美,為後人呈現了漢朝首都的繁榮景象,委婉地表達了對長安舊制極端豪華、奢侈的諷刺。全賦結構勻稱,層次分明,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它繼承了司馬相如等所...
溫酒器,飲酒前用於將酒加熱,配以杓,便於取酒。溫酒器有的稱為樽,漢代流行。湖北隨州曾候乙墓中的銅鑒,可置冰貯酒,故又稱為冰鑒。漢晉的漆制酒器 商周以降,青銅酒器逐漸衰落,秦漢之際,在中國的南方,漆制酒具流行。漆器成為兩漢,魏晉時期的主要類型。漆制酒具,其形制基本上繼承了青銅酒器的形制。有...
窯爐 陳爐“陶爐是由新石器時代北方豎式窯演變而來,漢代基本成熟,宋代達到製作高峰,元代卻盲目擴大,上世紀五十年代更肆意增容,由灰道及通風道、窯體、煙囪三部分按山勢落差依坡而建的馬蹄式窯爐”。砌窯用磚皆為當地陶瓷余渣合成的三六九式大紅磚,具耐火性能。容積二十至九十立方米不等,窯體內又分爐柵和燃燒...
另外,漢代的低溫釉陶發展到唐代則出現了著名的唐三彩。三彩釉色鮮明,以黃、綠、白、赭為主,藍色較少,亦較名貴。三彩的盛行期,大致在唐高宗至玄宗之間,以後逐漸衰落。三彩分人物、動物和器皿3類,其中以人物和動物製作的尤為精美。人物刻畫各具性格特徵,形完神足,情態逼真,姿勢優美。動物中以馬和駱駝塑造最為...
漢代,人們飲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間,裡面放著挹酒的勺,飲酒器具也置於地上,故形體較矮胖。魏晉時期開始流行坐床,酒具變得較為瘦長。瓷製酒器 瓷器大致出現於東漢前後,與陶器相比,不管是釀造酒具還是盛酒或飲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唐代的酒杯形體比過去的要小得多,故有人認為唐代出現了...
最早系統地研究秘戲圖歷史的是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源因他收藏一套稀世的《花營錦陣》,打算寫一篇序文,將其刊行於世,豈知一查中外文獻,空空如也,不得不從頭做起,查古書,收集材料,越寫越長,最後變成了一本書,取名《秘戲圖考-附論漢代至清代的中國性生活》,其中包括按原圖大小精印的《花營錦陣》24...
滿城漢墓的發現,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為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漆器、紡織等手工業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82年7月23日,滿城漢墓被河北省評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中山靖王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
到了漢代以後便被定名為羽觴杯,雙耳杯,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的時候絕跡,至明清又有出現,不過這時形制已有改變,用途也已不作為實用器,只作為禮器或擺件。品牌歷史 羽觴出現於戰國時期,一直延續使用至魏晉,名稱逐漸通俗化為“耳杯”,其後逐漸消失。自羽觴問世以來,觴既是羽觴的省稱,同時又成了...
漢代張敞畫眉的故事十分有名;常為新婚聯語所引用。《漢書·張敞傳》:“……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有司以奏。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上愛其能,弗備責也。”張敞的“對日”,有情有理,妙語解頤。幸虧皇帝老兒愛才,不管這閒事,不然,畫眉也是會犯罪...
到戰國時期,木雕工藝已由商代用於制陶工藝中的簡單刻紋和雕花板的陰刻,發展到立體圓雕工藝。漢代動物木雕用整木雕制,將中國木雕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唐宋時期,木雕工藝日趨完美。明清木雕則是中國古典木雕藝術成熟的時代,作品十分豐富,除了動物,還有人物。木雕工藝品分類 木雕工藝品是人們喜愛、收藏的藝術品類之一...
西安碑林始建於宋元祐二年(1087年),經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現收藏自漢代之後的碑石、墓誌4000餘件,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其中,陳列在碑亭中的《石台孝經》,刻於唐天寶四年(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注書,被譽為“迎賓第一碑”,...
在靠蔡河湖區出土了漢代陶罐、陶碗、宋代瓷盞、火爐等。在柳湖西區湖底1.5米左右,挖出一口宋代磚砌水井,井口直徑約0.8米,井口青石內側有繩索磨出的溝豁痕跡(為保護此古蹟,特建有紀念亭)。東湖區 1986年,東湖灘地上出土了大量春秋時期的陶片、陶器、木炭。 1990年夏,民國20年(1931),清順治《陳州志...
漢代焦延壽的《易林·二復之豐》:“九雁列陣,雌獨不群。”這些詩文都是強調大雁和雁群的關係。所謂“斷鴻”,是失群孤雁。柳永的《樂章集·夜半樂詞》有:“凝淚眼,杳杳神京路,斷鴻聲遠長久。”張久齡云:“孤鴻海上來。”杜鵑 又名杜宇、子規、蜀鳥。傳說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