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石硯之三是漢代文物,現收藏於鄭州市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石硯之三
- 館藏地點:鄭州市金水區福彩路1號8棟3樓
- 所屬年代:漢
- 材質:卵石
- 所屬博物館:鄭州市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
- 所屬地區:河南鄭州
漢代石硯之三是漢代文物,現收藏於鄭州市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
漢代石硯之三是漢代文物,現收藏於鄭州市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文物介紹此展品長19.7厘米,寬22.3厘米,高5.3厘米。硯為卵石制,圓餅形狀,硯面殘留水銹、土銹,硯立面陰線刻“四靈獸”,硯鈕為礫石制,鈕形如不規則柱形。...
漢辟邪蓋三熊足石硯是漢代的名硯。硯青灰石製成,圓形高足式,三足熊形,作跪擎狀。硯蓋圓形,表面琢磨光滑,蓋頂雕飾辟邪,體態雄健,四足直立,昂首高視,身飾減地凸起弧線,頗具神韻。蓋內雕刻螺旋式弧線,雕刻痕跡明顯,略顯出黑白相間的石質紋理。此硯雕刻技藝嫻熟,造型顯示出漢代石雕藝術的風格,古樸生動。
漢代石硯:邊長21厘米 高2.5厘米,六十年代四川成都漢墓群出土,現存於巴蜀漢唐藝術館。漢代石硯簡介:邊長21厘米 高2.5厘米 六十年代四川成都漢墓群出土,現存於巴蜀漢唐藝術館。形態:石硯成三角形,表面浮雕為傳統“陰包陽”雕刻手法;有三個“硯台池”,上面為一個圓形深坑,筆者認一個是集水用的;下面兩個...
東漢雙龍鈕蓋三足石硯是東漢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文物特徵 尺寸:通高18厘米 直徑16.3厘米 硯石高2厘米出土地:河北省滄縣四莊村 青石雕成,圓形帶蓋,蓋面呈斜坡狀,中部圓雕昂首對峙的雙龍,兩龍吻部連線,身軀盤旋、四足匍匐。蓋內穹圓平滑,飾陰刻連弧紋,周廊略高,中央有一深深凹入的圓形...
盤龍石硯是1978年出土於河南濮陽南樂縣宋耿樂村一號漢墓的文物。文物特徵 漢代延熹三年(公元160年)通高12.8厘米 直徑32厘米細膩堅硬的棕褐色石質,由硯蓋、硯座兩部分組成。硯蓋以浮雕法雕出六條相互糾纏的飛龍,龍頭向心共戲一珠於蓋中。寶珠形的蓋鈕上陰刻一個隸字“君”。硯面平滑並有明顯墨跡,周邊陰...
漢代石硯和研是漢代石硯。石硯用細砂岩製成,圓形。硯面徑9.5厘米、底徑9.8厘米、厚1.5—1.6厘米。研石是用石英質砂岩的河礫石製成,質地堅硬,上尖下闊,略呈圓錐形。底面的最大徑5厘米、最小徑3.7厘米、高3.5厘米。整個硯面與研石底已磨得平整光滑,並有明顯的墨跡。可以看出,它們是經過使用的...
江陵鳳凰山出土的漢代石硯和研是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文物 一九七五年,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石硯用細砂岩製成,圓形。硯面徑9.5厘米、底徑9.8厘米、厚1.5―1.6厘米。研石是用石英質砂岩的河礫石製成,質地堅硬,上尖下闊,略呈圓錐形。底面的最大徑5厘米、最小徑3.7厘米、高3.5厘米。整個硯面與研石底...
鏤雕盤龍紋石硯是漢朝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館。文物歷史 鏤雕盤龍紋石硯河南南樂宋耿洛村漢墓出土。文物特徵 鏤雕盤龍紋石硯高12厘米,直徑32厘米。硯面存有墨跡,應為墓主人生前實用物。硯蓋上有透雕的六龍戲珠狀紐,硯座下為三獸足。硯面外沿陰刻隸書銘文:“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遷...
漢代石硯之一 漢代石硯之一是漢代文物,直徑17厘米,高17.5厘米。現收藏於鄭州市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文物介紹 硯為青石,硯體為圓形桌狀,硯足圓雕熊紋,研身殘留水銹、土銹;硯蓋為草帽狀,圓雕蟠龍銜盤;研鈕為石制、饅頭狀。
漢代石硯之二 漢代石硯之二是漢代文物,現收藏於鄭州市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文物介紹 漢代石硯之二,直徑24厘米,高8.7厘米。硯板為石灰石,圓形桌狀,腰部一圈陰線刻雲雷紋,硯足陰線刻虎紋,研身殘留水銹、土銹,研鈕為石制、饅頭狀。
此展品為漢代文物。該硯由硯蓋硯體兩部分組成,石質堅硬,細膩光滑。現收藏於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文物介紹 該硯由硯蓋硯體兩部分組成,石質堅硬,細膩光滑。硯蓋呈隆起狀,其上透雕怒目、長吻、雙角、雙翼、豹身、虎尾、四爪螭龍三條,龍身依次疊壓蟠繞,龍首亦依次互咬腮部。刀工簡潔犀利,線條流暢...
除石硯外,漢代還有陶硯、銅硯、漆硯、玉硯等新品種,在形制上受同時期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在紋飾、造型上都顯示出美化的趨勢。其用途也由戰國、秦代的多種功能逐漸演變為專用於書寫的工具,完成了由研磨器到書寫硯的過渡。1986年7月20日《河南日報》報導:“濟源縣文管所在漢墓中發現一罕見的四龍戲珠石硯。”...
思州石硯,簡稱“思硯”或“思州硯”。因硯材產於古思州治地(今岑鞏縣思陽鎮)而得名。思州硯是岑鞏縣的特產,古時即馳名神州。相傳於漢代前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內含有天然的金星礦石,故又稱 “金星石硯”。思州石硯是中國歷史上開發與利用較早的八大石硯之一。有文人贊曰:“水石殊質,雲滋露液...
殷商時,青銅器已十分發達,且陶石隨手可得,硯乃隨著墨的使用而遂漸成形,古時以石硯最普遍,直到經歷多代考驗仍以石質為最佳。談起硯的種類有許多種,從硯的材質可分為:玉硯、銀硯、銅硯、鐵硯、陶硯、瓷硯、石硯、漆硯等,其中石硯是最為普遍,也最實用的一種硯。硯台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硯是半坡...
畢鉅《藏書硯雕話古今》雲“靈岩山之西的吳縣藏書,是蘇州澄泥石硯的產地,素有‘硯台雕刻之鄉’的稱譽,硯石資源主要分布於靈岩山、五峰山、馬崗山一帶,材質以靈岩山西的‘火燒弄’、‘千人坑’為好”(見1992.10《吳縣文史資料—吳縣工商史料專輯》)。但遺憾筆者到目前為止,還未見到一方有明確題銘的靈岩山西...
該件鎏金獸形盒硯無疑是漢代硯品中的佼佼者。該東漢制的鎏金硯盒,歷久彌新,千年而不變色,不脫落,其器身所嵌綠松石等各種寶石仍然熠熠生輝。如果考慮到鎏金工藝的複雜程度,該件鎏金獸形盒硯代表了當時鎏金鑲嵌工藝的最高水平。鎏金獸形盒硯的製造者,在不損害石硯原有的使用功能的情況下,又利用當時較為發達...
蠖村硯在其流傳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異名別稱,諸如吳縣澄泥硯、太湖石硯、靈岩石硯、漱江石硯、藏書硯等。但正式的名稱應該叫“蠖村硯”(蠖為山字旁)。蠖村之名最早見於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記載,清顧震濤《吳門表隱》根據史書記載,對其得名原委作了說明“蠖村在靈岩山西,即硯石山,又名石城山(《吳越春秋》)...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久已不聞的採石、刻硯之聲又開始零星迴響在黃石山間。一九九三年十月,中國黃石硯榮獲中國國際書畫博覽會金獎;一九九四年,中國黃石硯參加全國石硯展覽,並獲石質、工藝雙項金獎,從此,黃石硯再度“出山”。文物特點 黃石硯石質細膩、堅潤,有六大特點:石質如玉、貯水不涸、其聲如磬、其...
臨沂出土的漢代漆繪石硯漆盒,硯盒木胎,盒蓋與盒身各長21.5厘米、寬7.4厘米、厚0.9厘米。盒蓋里外髹赭漆,裡面有長方形凹槽可扣住石板硯,有方形凹槽可扣住研磨石。一九七八年山東臨沂金雀山周氏墓群出土 一九七八年山東臨沂金雀山周氏墓群出土。硯盒木胎,盒蓋與盒身各長21.5厘米、寬7.4厘米、厚0.9...
易水硯是中國著名的古硯之一,堪稱石硯鼻祖,與廣東的端硯齊名,有“南端北易”之稱。易水硯,古稱奚硯、燕畿烏金硯,產於河北易縣的易水河畔。相傳其始於戰國,盛於唐宋,歷代為宮廷貢品。2006年,易縣東漢墓出土的漢代石黛板被專家認定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古代易硯,這可以證明易水硯至少已有1800年歷史。1987...
清匏形石硯 清匏形石硯是清朝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文物特徵 長17.8,寬14.2,厚1.9 厘米
(二)澄泥硯與陶石硯的主要區別在哪裡?(三)澄泥硯真的到宋以後就失傳了嗎?(四)澄泥硯的難解之謎有哪些?六、關於藏硯 (一)收藏古硯要過哪“十關”?(二)防止藏硯“打眼”有何高招?(三)鑑賞古硯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四)保管古硯通常要注意哪些問題?七、關於傳承 穿越硯史覓硯魂攀登硯山樹...
漢代石硯的造型趨於規整,主要有圓形和長方形兩種,研子的體積較前縮小。圓硯多附三足且有隆起之蓋,蓋底當中留出凹窩,以備蓋硯時容納研子。精緻的圓硯在蓋面上常鏤出旋繞的蟠螭紋,如河北望都所藥村、河南南樂宋耿洛等地的漢墓所出者。另外,湖北當陽劉子漢墓中還出過一件此式陶硯。長方形硯原來只是一塊...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戰國晚期石硯由鵝卵石打磨而成,外方內圓線條流暢,雖無後世精雕細琢的紋樣,但已經展現出有別於此前繪畫用硯的精美。除了耐用、易得的石硯,陶、銅等材質的硯也相繼出現。兩漢 漢代的硯台形制相對更加精美,石硯多為圓形硯面的三足形硯台,多加蓋,狀如小鼎,且刻有簡單的花紋。在漢代...
此展品為漢代黛板,黛板用於婦人研色作描眉,比石硯略小。此硯鈕為正方形,上銘篆書“大吉”二字。現收藏於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文物介紹 漢早期的石硯與黛板無本質區別,但用途不同。石硯用於官仕隸匠研墨作書寫、繪畫之用,而黛板則用於婦人研色作描眉之用。故石硯稍大,而黛板略小。此研鈕正方形,上銘篆書...
象牙算籌是一組漢代時期的文物,1983年11月出土於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小河北佑聖宮漢墓,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歷史 1983年11月,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小河北佑聖宮漢墓出土,墓中出土了包括銅器、貨幣、長方形石硯等在內的多件文物,其中還有令人震撼的28枚算籌,算籌長13.5厘米,直徑0.4厘米,象牙質,乳...
加上石硯中的佳硯理當比泥硯更勝一籌,流傳久遠者當然比泥硯更多。到清代,丁文硯已經沒落衰微,偶有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硯與文字同興,予黃帝之代也”,從近代考古學家證實,早於五千年前便有了磨墨用的研墨器了。當時的墨,尚未是固定形態,故需要多加一塊小研石用來磨研。歷史傳承 秦漢時期的硯多...
南宋高似孫在《硯箋》中記載:“宣石硯,李白詩:‘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而據文獻記載,宣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晉,在唐代,宣硯成為文人雅士揮毫潑墨必不可少的顯貴之寶。從那時以來,宣硯經歷了與盛唐文化相得益彰的鼎盛和明清之後銷聲匿跡的失落。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明崇禎年間由吳去塵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