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災害與救災研究

《漢代災害與救災研究》是2008年北京大學的一篇論文,作者是宋光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災害與救災研究
  • 論文作者:宋光勛
  • 導師:岳慶平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宋光勛著
導師
岳慶平指導
學科專業
中國古代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北京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自然災害 救災 漢代
館藏號
D691.2
館藏目錄
2010\D691.2\17

內容簡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而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史料可證的第一個災害高發期。正是因為災害的頻繁和嚴重,漢代的君主、官吏無不為了降低災害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和給政治時局帶來的動亂,尋求並採取各種相應措施。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為當時的救災實踐提供了理論來源和關鍵支持,使漢代成為中國傳統救災思想發展的一個高潮時期,並建立了一套以“天人合一”為中心的救災體系。 本文首先從時間與空間兩個角度對漢代的自然災害進行了排比、分析,得出了漢代災害具有發生區域廣、持續時間長、發生頻率高、災情嚴重等特徵,而且兩漢自然災害與人事行為的相互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天人合一觀和天人感應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矛盾。董仲舒正是在繼承發展先秦以來的天人感應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的出現,使得過去所不能解釋的災異緣由,現在可以由四時失序與為政有失等予以解釋。它標誌著人類在“天人”關係問題上認識的深化,也為當時的統治者採取有針對性的救災措施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漢代帝王自責、祈禱、大赦、錄囚、免三公、選舉賢良、改元等非經濟性救災措施是直接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出現的,當時倡導植樹種麥、改進農業生產技術與工具、興修水利等防災措施也體現了對人與自然關係調整的重視。 以天人合一為思想基礎的漢代救災體系建立於西漢中期,董仲舒災異思想影響下,統治者對救災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救災措施不斷創新,方式增加,力度增強,既有經濟性的,又有非經濟性的,二者互為補充。但經過經學的讖緯化以及讖緯本身的變質,災異和人事關係逐漸被歪曲,從而導致了天人、災異思想的鬆懈,漢代救災措施也隨之發生變化。 另外,漢代救災體系中缺乏專門救災機構、責任不明、監督不到位等不健全性因素,使漢代救災的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天人合一思想的推廣和政府的號召下,宗族和鄉黨鄰里之間加強經濟互助的措施,一些官員直接投身於救災救人的實踐中,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政府救災體系的缺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