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崖墓

漢代崖墓

漢代崖墓,中國東漢時期在崖壁上開鑿洞穴放置棺木的墓葬形式﹐分布於四川﹑湖南﹑江西﹑貴州等地﹐以四川地區最多。崖墓盛行於公元2世紀﹐蜀漢時已趨衰落﹐至南北朝時則成為尾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崖墓
  • 時間:中國東漢時期
  • 分類:規模可分為三類
  • 地點四川地區
建築分類,崖墓構造,考古發掘,

建築分類

根據崖墓平面特徵及規模可分為三類﹕
漢代崖墓
單室墓。僅有一個墓室的崖墓﹐一般深為3~5米﹐寬1.5~2米﹐高約1.7米。單室墓數量較多﹐形制簡單﹐為當時平民階層的崖墓形式。此外﹐尚有在單室墓一側或兩側設耳室﹐亦作置棺之用。有的單室墓還在墓壁上鑿出壁龕和灶台。1959年在四川省新津縣牧馬山發現的第13號墓即屬此類。
重室墓。比單室墓多一個前室﹐是當時宅第“前堂後室”布局的反映。墓室的大小同單室墓差不多﹐後室為置棺處。如牧馬山第17號墓。重室墓也有帶耳室的﹐耳室一般設在後室的一側或兩側。墓中耳室較多的﹐是族葬的表現。
前堂後穴墓。此類墓規模較大。特點是入口部分有一較高大的享堂﹐後部開鑿1~4個墓穴不等﹐而以前堂雙穴為多。墓穴多由重室墓組成﹐多附有耳室。墓的寬大前堂﹐把後部並列的墓穴統一起來﹐為供整個家族祭奠之用的墓祠﹐故前堂全部敞開﹐或立1~2個石柱。如四川省樂山縣白崖第 45號墓,宜賓縣黃傘溪崖墓等。這種後部墓穴並列的方式﹐是受崖墓深度的限制﹐也是多墓穴要求的結果。有的前堂後穴墓還採取分期建造﹐為後代留出開鑿墓穴位置。

崖墓構造

崖墓的形式﹑平面布置﹑立面﹑細部直到墓室的內部布置都仿塵世的住宅﹐如重室墓分前後室﹐象徵人間住宅的前堂後室。入口處的墓門仿宅門的木構造在石崖上雕出柱子﹑斗栱﹑飛檐。有的在門旁還雕有門闕。此外墓室內壁面有隱出的仿木構件﹐如有的將牆面劃分成方塊示意外露的木牆骨﹐壁面上部刻隱出的斗栱﹐有的在墓室和耳室間﹐以石柱斗栱分隔成兩個空間。還有在墓室壁面鑿出壁龕和灶台等世人住宅的常用物。從這些可以了解到漢代木構建築的概貌。

考古發掘

2014年9月7日下午,在四川內江市隆昌縣元咀村上墳壩,修建村級公路工人正挖地時,發現一座距今近2000年的東漢崖墓,並出土了陶俑、陶罐等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出土文物中一隻憨態可掬的“萌寵”——陶狗備受關注,在此之前,隆昌曾出土過陶豬、陶雞,陶狗的出現尚屬首次。
漢代崖墓
2014年9月9日,內江市文物管理部門派專家會同隆昌縣文物管理所專家勘驗,依法進行了搶救保護性發掘,確定為東漢崖墓。當天的發掘工作從上午11點持續至下午4點結束,發掘出了6米長,高2.7米,寬3.2米的墓室,墓室左右兩邊各有兩個龕位,正壁也有一個,5個龕位以及通往主墓室的甬道保存基本完好。
在出土的文物當中,除了有陶罐的殘片外,還有較為常見的東漢陶俑,出土的一隻陶狗備受關注。陶狗四肢短小,耳朵呈三角形,嘴巴略微張開。以前隆昌曾出土過陶豬、陶雞,現在出土的陶狗和這座東漢崖墓的發掘,為研究丘陵地區漢葬文化、風俗習慣等提供了更為詳實的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