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涇街道

漕河涇街道

漕河涇街道位於徐匯區中部,東起龍華西路、龍吳路,西至柳州路、滬閔路、老滬閔路,南抵羅城路,北依漕寶路、中山南二路,面積5.26平方公里。2007年末有居委會29個,戶籍居民26586戶、人口67792人,其中男性33804人,女性33988人。社區(街道)黨工委下屬社會綜合黨委1 個,黨總支16個,黨支部 126個,黨員4014人。

轄區內交通便利,軌道交通一號線和三號線共5個站點分布在區域內,滬閔高架貫穿南北。地區內有鐵路上海南站、上海南站長途客運站、光大會展中心、漕溪公園等標誌性建築。街道辦事處設在康健路65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漕河涇街道
  • 外文名稱:Caohejing Street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地區
  • 政府駐地:康健路65號
  • 電話區號:021
  • 郵政區碼:200235
  • 地理位置:徐匯區中部
  • 面積:5.26平方公里
  • 人口:67792人
  • 方言:上海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漕溪公園
  • 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 火車站上海虹橋站上海站上海南站
  • 車牌代碼:滬A-N
  • 街道辦事處:康健路65號
概況,主要職能,經濟發展,資產增值,社區服務,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社會事業,社區共建,平安社區,

概況

漕河涇街道位於徐匯區中部,東起龍華西路、龍吳路,西至柳州路、滬閔路、老滬閔路,南抵羅城路,北依漕寶路、中山南二路,面積5.26平方公里,居委會29個,戶籍居民7.4萬人,實有人口11.47萬人。漕河涇素有百年老鎮的美譽,曾是上海縣五大鎮之一。作為傳統的西南交通門戶,街道轄區內坐落著鐵路上海南站、長途客運南站、漕溪公交樞紐站、旅遊集散中心等城市交通樞紐和滬閔高架、捷運1、3、12號線、滬杭鐵路等交通網路,在建的15號線也從轄區經過。近兩年,隨著區法院、行政服務中心、規土局、市場監管局、環保局、人社局等區級部門的入駐以及徐匯萬科中心等大型商務中心的建成,社區結構及形態不斷最佳化,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公共安全不斷加強,民生服務日益完善。根據徐匯區十三五規劃的“一軸一帶七片區”的規劃,片區之一的徐匯中城融合發展實踐區布局與我街道轄區基本重合,將承擔起提升貫通南北區域的連結功能,承接臨近區域的產業延伸與配套,促進交通、居住、產業與生態環境等多種功能的融合發展。

主要職能

(一)統籌落實社區發展的重大決策和社區建設規劃,參與轄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編制,推動轄區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二)組織實施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衛生、文化體育、社區教育、為老服務等社區公共服務,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計畫生育等領域的相關政策;
(三)綜合協調轄區內的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社會管理、安全管理、住宅小區和房屋管理等地區性、綜合性工作;
(四)組織開展對轄區內各類專業執法工作的民眾監督和社會監督;
(五)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整合轄區內社會力量,形成社區共治合力,為社區發展服務,推動社區公益慈善事業發展;
(六)指導居民委員會等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自治平台,組織社區居民和單位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
(七)承擔轄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區平安;
(八)做好國防教育和兵役等工作;
(九)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能和區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經濟發展

認真貫徹中央和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保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為目標,積極適應市、區招商扶持政策規範調整。全年完成稅收8.7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現代服務業稅收完成5億元,占57%,進一步實現從先導向主導轉變。新引進企業249戶,在資質結構、發展潛力上進一步最佳化,一批低碳環保、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資產增值

集體資產營收實現4138萬元,同比增長21%。漕河涇產業園區正式開張,石龍路文化影視產業園區招租率超過90%,漕河涇實業大廈項目正式開工建設,樓宇、園區經濟體量逐步增強。修訂完善一批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制度,集體資產聯合會的領導和監管力度得到加強。

社區服務

成立漕河涇社區生活服務中心,整合為老、助殘、幫困、志願者等11個部門,推出中央商場和羽記正章便民服務項目,全年開展便民服務1844人次,上門服務285人次,下社區服務36次,熱線電話接聽2536次,讓利居民2.88萬元。推進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推進“全區通辦、全年無休”目標,與生活服務中心實行資源共享,最佳化鞏固社區熱線全天侯服務功能,全年完成各類事務受理7.3萬件(次)。進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升級改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敬老院完成結構封頂,社區警務中心投入使用。進一步拓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教育功能,完善春暉助醫隊健康信息採集職能。推進社區商業設施建設,新建三江路、宏潤標準化菜場。

社會保障

整合社會各方資源,努力擴大就業渠道,全年實現4224人次就業與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人數控制在1534人。以“就業援助月”活動為契機,安置雙困人員52人,解決9戶零就業家庭就業。積極關注大學生就業,成立青年就業求職沙龍,對應屆畢業生進行每月摸底調查。完善社會救助長效機制,全年發放各類救助幫困金7.4萬人次1122萬元。發放醫療幫困卡25萬元,走訪各類重點對象103戶,為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捐款64.7萬元。完成133戶經適房申請工作。加強社會保障工作隊伍建設,修訂完善居家養老、春暉助醫等隊伍管理考核制度。積極開展市雙擁模範街道創建。

公共服務

推進社區為老服務,春暉助醫服務隊每周為1100位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隊每天為339位老年人提供助醫、助潔、助急等服務;冠生園路、綠挹翠苑兩個助餐點為102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務;冠生園路老年人日間照料站為8位老人提供日托服務;完成200戶地區老年人無障礙設施安裝,為地區79戶獨居老人免費安裝“安康通”,建立陽光心園精神殘疾人日間照料站,創建成兩個標準化老年活動室;榮獲“上海市孝親敬老模範單位”。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設立社區關心下一代講師團宣講點,開展0—3歲嬰幼兒家庭育兒指導1.3萬人次,舉辦孕婦保健、青春期教育等講座12次,寶寶樂接收幼兒110名。

社會事業

推進居委會規範化建設,完成8個市級和諧示範居委會創建,修訂居委會居務公開制度,建立居委會工作情況月報表制度,組織居委會書記、主任和青年社工培訓。積極創建學習型社區,榮獲全國創建學習型家庭示範社區和上海市第二輪社區教育示範街道。“網上學習圈”實驗項目獲得市社區教育實驗示範項目,新的社區教育實驗課題《動態學習圈和靜態學習圈的互動融合》被確定為全國社區教育重點實驗項目。完善10支民眾健身類團隊,組建社區舞龍隊,羅城門球場、籃球場、漕溪公園健身場地全天候對社區居民開放,榮獲上海市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街道網球代表隊參加市第十四屆運動會獲得五枚金牌的好成績。深化婦女兒童工作,舉辦外來嫂滬語學堂,舉行退休婦女兩病篩查。抓好民兵備勤訓練,組建街道民兵應急小分隊參與世博安保,完成兵役登記和徵兵工作。

社區共建

依託區域性黨建聯席會議平台,以“六聯”工作機制為載體,積極發揮區域單位和黨組織到社區報到。在居民區中開展“環保進小區、醫療進小區、法律進小區”等宣傳與創建活動。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切實發揮市民巡訪團等志願者團隊作用,加強巡訪整改與落實。加強交通文明創建工作,提升市、區級文明路口的市民遵章率和文明程度。開展文明樓組、特色樓組的創評活動。榮獲2008—200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區稱號。

平安社區

全面落實社會面防控10項任務和平安實事項目建設,創建成2009年度市級平安社區和平安鐵路創建示範街鎮。完成華富、張家園等8個小區電子圍欄安裝,新增13個小區、無人管理弄堂視頻監控系統。完成300名外來務工人員安全生產培訓。加強初信初訪辦理,信訪督辦和月度自查,辦結重信重訪件2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