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菜(中藥)

漏斗菜(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漏斗菜,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耬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的帶根全草。6~7月間採收,曬乾。生於海拔200~2300m的山地路旁、河邊或潮濕草地,分布於我國東北部。味微苦、辛,性涼,歸心、肝、脾經,具有調經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痢疾、腹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漏斗菜
  • 別稱:血見愁、耬斗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莨目
  • :毛莨科
  • :耬斗菜屬
  • :耬斗菜
  • 分布區域:我國東北部
  • 採收時間:6~7月
  • 用量:內服:3~6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帶根全草。

性味

味微苦、辛,性涼。

歸經

歸心、肝、脾經。

功效

調經止血,清熱解毒。

主治

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痢疾,腹痛等症。

相關配伍

1、治月經不調、子宮出血:鮮耬斗菜15g,水煎服;或全草熬膏,每次開水沖服3~9g。(《內蒙古中草藥》)
2、治月經不調:耬斗菜15g,丹參15g,益母草12g。水煎服;或熬膏,分2次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3、治功能性子宮出血:鮮小花耬斗菜15g,鮮仙鶴草9g,鮮地榆6g,鮮益母草12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痢疾:耬斗菜根3g。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熬膏。

採集加工

6~7月間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根圓柱形,直徑達1.5cm。莖直立,被柔毛及腺毛。基生葉二回三出複葉;葉柄長達18cm,被柔毛或無毛,基部有鞘;葉片寬4~10cm,中央小葉楔狀倒卵形,長1.5~3cm,寬與長几相等或更寬,上部3裂,裂片具2~3圓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有時為粉綠色,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具短柄,側生小葉與中央小葉相近;莖生葉數枚,一至二回三出複葉,上部葉較小。單歧聚傘花序,3~7朵花,微下垂;苞片3全裂;花梗長2~7cm;花兩性,萼片5,花瓣狀,黃綠色,長橢圓狀卵形,長1.2~1.5cm,寬6~8mm,先端微鈍,被柔毛;花瓣5,黃綠色,直立,倒卵形,與萼片近等長,先端近截形,距長1.2~1.8cm,直或微彎;雄蕊多數,伸出花外,長約2cm,花葯黃色;退化雄蕊線狀長橢圓形,膜質;心皮4~6,密被腺毛,花柱與子房近等長。蓇葖果長1.5cm。種子狹倒卵形,長約2mm,黑色,具微凸起的縱棱。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2300m的山地路旁、河邊或潮濕草地。分布於我國東北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