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移的社會:農民工張全收和他的事業

漂移的社會:農民工張全收和他的事業

《漂移的社會:農民工張全收和他的事業》講述了張全收的傳奇故事,他想對總理說些什麼呢?留給我們思考的是農民工將漂向何方?在深圳,有一家被稱為“農民工之家”的公司。凡是想進城務工的農民,只要找到它,無論有沒有活乾,每個月最少也能保證700塊錢收入,醫療保障、意外救治、追討欠薪等也都由公司來負責。深圳已經有上萬名農民工享受到該企業提供的服務,而給他們支起這張保護傘的,是一個僅讀過國小的河南農民,他就是被稱為“民工司令”的張全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漂移的社會:農民工張全收和他的事業
  • 出版社:中國農業
  • 頁數:343頁
  • ISBN:9787109125063
  • 作者:于建嶸
  • 出版日期:2008年3月1日
  • 開本:16
  • 品牌:中國農業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漂移的社會:農民工張全收和他的事業》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于建嶸,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著有《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村政治結構的變遷》,《中國工人階級狀況:安源實錄》,《當代中國農民的維權抗爭:衡陽考察》等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尋找事實
電視新聞
第一次調查
會議背書
網上質疑
第二次調查
尋找不滿者
內參報告
第三次調查
三農創新獎
人大代表

第二部分 對話張全收
少年闖蕩
在深圳創業
全順公司
對未來的困惑

第三部分 走訪全順人
最關鍵的是有一種親情在裡面
我三年都沒跟老公在一起了
留下來最大的困難是買不起房子
我不算農民,算工人吧
我們一家四口在這裡
我們在外面不受欺負
他把這些工人看作自己的兒女一樣
廠里的工會沒有什麼事做
打工看上去比較平和,但是使人心很冷的
我們工資有保障
不發工資就告老闆
我代表我們公司跟廠里談判
打一下基礎再做其他的
管理的核心工作是要關心員工
我們員工可以舉手表決領班
還是老鄉好一點
他做的不對就上勞動局去告他
老闆可以幫我們作主
我回去不想種地
我的工人不是受你欺負的
我們這個老闆肯定不會卷錢跑的
反正在我心目中他不是那樣的人
他不好了,肯定不給他做

第四部分 我的思考
勞務租賃
親情管理
保全模式
漂向何方

文摘

電視新聞
我最初是從中央電視台知道河南農民工張全收的。2007年6月1日,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播出了《“民工司令”張全收》這樣一個專題節目。主持人說:
在深圳,有一家被稱為“農民工之家”的公司。凡是想進城務工的農民,只要找到它,無論有沒有活乾,每個月最少也能保證700塊錢收入,醫療保障、意外救治、追討欠薪等也都由公司來負責。深圳已經有上萬名農民工享受到該企業提供的服務,而給他們支起這張保護傘的,是一個僅讀過國小的河南農民,他就是被稱為“民工司令”的張全收。
這些年來,我很少認真看過完整的電視節目。這個節目卻一下吸引了我,因為我想知道:一個河南農民為什麼要又憑什麼能充當上萬名農民工的“保護傘”?
接著,記者詳細地介紹了這個叫張全收的“民工司令”如何從一位打工者“誤打誤撞”開創獨特的人力資源經營模式。記者將這種模式解釋為:
如果一個人年滿18歲,有勞動能力,那么只要他找到全順公司,就會得到免費的食宿,在等待安排工作期間每天都會補助25元錢。進入工廠正式工作後,由全順公司與工廠簽訂契約,負責發放工資,而如果你所在的工廠進入生產淡季,全順公司會在內部進行調配,保證員工上崗。這一系列內容可稱之為農民工權益保全模式。
那么全順維持運轉的費用又出自哪裡呢?記者解釋是用工企業在工人工資外“支出額外的費用”,用工企業之所以“心甘情願”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他可以滿足這些訂單企業臨時用工的需要。
深圳恆泰玩具廠行政總監于楓說:“他的工人確實產量做到了我的要求,這個方面我就要一個人一小時幫他加了兩毛錢。”兩毛錢的差價就是全順公司的利潤。于楓說,對他們來說,這種付出完全值得,在全順公司的其他合作夥伴那裡,記者也得到了同樣的回答。
龍崗電子廠董事長:“我感覺這個也是幫了我們忙,他公司也要費用,所以我們感覺到無所謂,最主要是你什麼時候要工人什麼時候有工人給我,這才是真正的契約。”
張全收正是根據這種需要,通過這種“獨特的人力資源經營模式”,把農民工與用工企業聯結起來。對此,河南省勞動與社會保障廳廳長孔令晨是這樣評價的:
“農民工輸出”之所以他的工資、勞動保護得不到落實,主要是沒有簽訂勞動契約,文化程度低,以公司的名義跟用人企業簽訂勞動契約,把工資問題、勞動保護問題、生活標準問題還有安全標準問題都寫進契約。按契約辦事,一方面減輕了企業的負擔,一方面也使農民工的權益得到很好的保護。
最後,央視的《經濟半小時》則從“責任”這一角度作了這樣的解釋。主持人說:
農民工權益保護和城市勞動力短缺,這是兩個讓政府和學者都很頭疼的問題,可是一個國小文化的農民,卻用自己的眼光,從中尋找到機遇。對比張全收的舉動,我們缺乏的不是智慧和能力,而是責任感。
張全收說,他的所作所為是誤打誤撞。但這一路誤打誤撞的起點,是他對失業老鄉發自內心的同情,設身處地為老鄉們著想,想方設法解決他們的難題。張全收沒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自己也是農民工中的一員,也正因為他天天和農民工泡在一起,一同經歷酸甜苦辣,所以他能對勞動力市場上哪怕一點細微的變化,都能敏銳地把握,從中發現機會。平心而論,張全收不是天才,他的成功靠的也不是運氣。但是,他有勇氣去做了一件誰都能做,卻誰都沒做的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