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少年:艾蕪

漂泊少年:艾蕪

《漂泊少年:艾蕪》是《現代作家青春剪影叢書》之一,由廉正祥著。《漂泊少年:艾蕪》主要內容包括寂寞的童年;水碗裡的兩根燈草;苦悶的學生時代;喪失親愛的母親;武侯祠景仰諸葛亮;想去南洋半工半讀;流落昆明,紅十字會打工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漂泊少年:艾蕪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頁數:172頁
  • 開本:32
  • 品牌:安徽教育出版社
  • 作者:廉正祥 傅光明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3669282, 978753366928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漂泊少年:艾蕪》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廉正祥,高級編輯,197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曾任《報告文學選刊》副主編,四川文藝出版社常務副社長,《峨眉》執行主編,《文摘周報》總編輯等職。著有散文集《嚮往你,雪國仙鄉》和《尋夢走天涯》,傳記文學《流浪文豪——艾蕪傳》等。《猶是秦淮夢裡人》獲四川省第二屆優秀作品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寂寞的童年
第二章水碗裡的兩根燈草
第三章苦悶的學生時代
第四章喪失親愛的母親
第五章武侯祠景仰諸葛亮
第六章想去南洋半工半讀
第七章流落昆明,紅十字會打工
第八章以“愛吾”為筆名寫詩
第九章新詩《流星》問世
第十章青春的美夢
第十一章辦寒假義務學校
第十二章讀人生的大書
第十三章走過“蜀身毒道”
第十四章《南行記》人物
第十五章去緬甸路上
第十六章異國漂泊
第十七章野人山中當店夥計
第十八章見識大世界
第十九章幸識萬慧和尚
第二十章在仰光開始文學創作
第二十一章揭露械鬥內幕
第二十二章被驅逐回國
第二十三章 同安“聽濤居”避難
第二十四章闖上海文壇
第二十五章 向魯迅先生請教
第二十六章加入“左聯”
第二十七章被捕入獄
第二十八章墮入情網
第二十九章被迫出走山東
第三十章《南行記》名揚中外
艾蕪主要著譯書目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夢的歌
魯迅《吶喊·自序》的開篇第一句話是:“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緊接著,他回憶起兒時家庭從小康墜入困頓,這樣的苦澀經歷使他從中得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繼而要“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從他睜開眼看世界,他便有了夢,很美滿的一個夢——到日本,學醫,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直到課堂上放映關於日俄戰事的畫片,“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鑑賞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個故事本身已具有經典性,不僅如此,相信凡熟悉魯迅的讀者更喜歡咀嚼接下來的這一小段文字,因為它是魯迅作家夢開始的地方:“學醫並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這時,他又開始做好夢了。從仙台輟學回到東京,他邀幾位朋友一起辦雜誌,以期邁出文學的第一步。但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雜誌,在策劃中便胎死腹中,夢也隨之轉瞬即逝了。
因夢無法實現而帶來的寂寞,一天天地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然後是無端的悲哀和驅除不盡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辦法是“使我沉入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讓生命黯然銷魂,直銷到“再沒有了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這樣,在蚊子多的一個夏夜,已蟄居北京,在紹興會館裡百無聊賴鈔古碑的魯迅,迎來了一個老朋友。這位“偶或來談”的金心異,便是正協助陳獨秀編輯《新青年》雜誌的錢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驚的對話呱呱墜地,並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經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子的希望。”
由此,魯迅發出來“狂人”的吶喊,《狂人日記》不僅成為小說家魯迅的起點,更成為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源頭和豐碑。
可以說,魯迅是在生命日漸消沉的時候才做起小說來!顯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魯迅的新生,而魯迅又給“五四”注入了別樣的新鮮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東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魯迅的摩羅詩力,而一本在北京嶄新的《新青年》卻真的賦予魯迅新的生命——文學的、藝術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簡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吶喊·自序》,已大致可以為魯迅,同時也可把這樣的夢影當參照,為許多現代作家,甚至為讀者自己畫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魯迅一樣,世上所有的人,年輕時候都會做許多夢。醒來一個夢,再做下一個夢,有夢便有希望在,人生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做夢尋夢。當然,悲哀時,又會感覺一如魯迅所說,“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夢醒來無路可走”。如果真的無路可走了,還是要做夢,回憶青春的夢。沒有了夢,便只剩下了絕望。
這套書里的作家們,年輕時幾乎無不是有著一個又一個的夢。郭沫若像魯迅一樣,早年赴日本留學時,學的是醫,後因受到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和美國詩人惠特曼思想的影響,決心棄醫從文;與郭沫若等一同發起成立“創造社”的郁達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醫學部,後又改學過政治學、經濟學;冰心在寫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讀協和女子大學理科,嚮往的也是日後成為一名醫生。
然而,任何一個夢想的實現,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艱辛、努力。一個人的青春歲月,時常是苦惱與快樂相伴、信心又時常與茫然相隨。正是在這個時候,已經長大了的青少年,會突然驚奇地發現,原來世間的事情是如此的複雜,連黑與白都有可能變得不明晰和不確定起來,無法一下子認定的事情越來越多。這些對於作家來說,卻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經歷、經驗和體驗。
無論他們在年輕時做過怎樣的夢,有一點是共同的,即讀書、求知。他們大都有過在海外或留學,或進修,甚或流亡的經歷;許多人至少懂得一門外語,像巴金、郁達夫、錢鐘書、楊絳等,通曉的外語在兩門或兩門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時,開始寫作他的小說處女作《蝕》三部曲。巴金的小說處女作《滅亡》寫於巴黎,這之後,寫作一發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國進修過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漫遊歐洲五國,才有後來寫作的《歐遊雜記》、《倫敦雜記》。艾青最初讀的是藝術學院繪畫系,後在赴法國勤工儉學時,邊學繪畫,邊接觸歐洲現代派詩人,最終成為詩人,而不是畫家。在南開中學就開始參與戲劇活動的曹禺,初入南開大學,讀的是政治系,轉至清華西洋文學系才真正開始鑽研戲劇,從古希臘,到莎士比亞、契訶夫、易卜生、奧尼爾,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個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學夢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對於啟迪我們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難得的知識營養。通過這樣的故事,我們知道,徐志摩最早沒想過要成為詩人,他留學美國時,學的是經濟,轉去英國,是為了追隨羅素,搞政治。當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過畫家夢,更做過電影明星夢。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體驗的川籍作家艾蕪、沙汀,是在他倆相遇後,一起走上文學路的。從湘西走出來的“鄉下人”沈從文,學歷只到國小,經過人生的許多坎坷滄桑,矢志不渝,最終成就了自己的文學夢。
對於今天的讀者,已經成為歷史的他們,在這個“剪影”里構成了一組混著一個又一個青春生命淚與笑的夢的合唱。如果能夠從他們一串串的夢裡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來不是夢!
2012年6月26日於中國現代文學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