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沒

漂沒,漢語辭彙。

拼音:piāo méi

釋義:沖沒。在明朝,漂沒的更大的一層含義是指剋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漂沒
  • 原意:沖沒
  • 含義:剋扣
  • 年代:明朝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相關歷史,

詞目

漂沒

拼音

piāo méi

引證解釋

沖沒。
《漢書·溝洫志》:“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漂沒,則更起堤防以自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僧伽羅國》:“泛海遭風,舟楫漂沒。唯我子母及 僧伽羅 僅而獲濟。”
《明史·何孟春傳》:“ 江 淮 北河水大溢,漂沒田廬人畜無算。”
清 唐孫華 《秋雨不止書悶》詩之二:“吾鄉百萬田,漂沒隨秋草。”
清 吳敬梓 《儒林外史》第一回:“﹝逃荒百姓﹞也有坐在地上就化錢的,問其所以,都是 黃河 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相關歷史

在明朝,漂沒的更大的一層含義是指剋扣。
當時,駐紮在邊境的明軍,所有的軍餉,糧草,都是由所在地的上級糧草官負責押送,而明朝卻是一個崇文抑武的時代,那時候軍人地位很低,文官十分瞧不起這些“兵痞”。
押送糧草的過程中,一般由上級的文官派人押送軍餉,糧草,甚至於護甲,兵刃這樣的東西都由文官派人押送,於是便有了漂沒這一說,具體點就是送十到八,或者送十到六,都是可以理解的。通俗點就是一萬兩的銀子,實際上到軍營的只有八千兩至六千兩,其他的兩千兩到四千兩,文官對武官的解釋就是漂沒。就是說,這些東西路上遇到意外,損失掉了,沒了。
毛文龍在明朝時期攻打後金人時候,默認的漂沒額度“每年津運十萬,所至止滿六七萬,余俱報以“漂沒”。”由此可見,當時文官的貪婪之心還要勝過今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