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漁翁島燈塔(古稱:"西嶼塔燈",漁翁島燈塔系關務司
英國人循荷蘭人所稱)位於
台灣澎湖縣西嶼鄉西南端,為台灣最古老的
燈塔,屬中華民國財政部關稅總局管轄。
本燈塔下轄有3座
燈塔及
燈桿,即查母嶼燈塔、浮塭燈桿、海墘岩燈桿。
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的漁翁島燈塔,地處高地,視野相當遼闊,又被稱為「西嶼燈塔」,政府將它列為國家級古蹟。建於清光緒年間,是台澎地區所建最早的西式燈塔。漁翁島燈塔是在西嶼燈塔被拆除之後,重新建造的西式燈塔。
漁翁島燈塔的外觀,是明亮的白色柱狀建築,由下往上漸縮,佇立於花崗岩地形之上,燈塔的四周圍,以石牆環繞著。內部構造則是螺旋梯向上蔓延。
走進漁翁島燈塔的白色圍牆之內,會發現雪白的西式燈塔、建築物、階梯,與綠意盎然的草皮,形成了相當濃烈的異國風情。而白色的建築物,與大海相鄰,更加突顯海洋的蔚藍。海洋與藍天相連的景致,雪白的建築與鬆軟的白雲交織,讓你分不清楚,究竟天與海的界線在哪裡。
進入燈塔之內,可以嘗試著體驗從窗外觀察海岸景致,以及漁船的動向,如此也別有一番趣味。除此之外,燈塔附近有一整片的仙人掌園,模樣相當逗趣可愛。而且漁翁島燈塔也有提供遊客停放駕駛工具的地點,非常便利貼心。
歷史沿革
清乾隆時期
該塔位置原為西嶼古塔之舊址,依“西嶼塔燈碑記”所載西嶼塔燈始於清乾隆43年〈1778年〉由台灣知府蔣元樞與澎湖通判謝維祺捐資,與船戶及廈門郊行共同捐募,就於西嶼外埯高地杙仔尾小廟原塔址重建浮屠形制七級石塔,每夜燃燈,光照海上,是為燈塔之始。[注釋1]
清道光時期
清道光3年〈1823年〉燈塔再經澎湖通判蔣鏞與水師提督陳元戎發起籌款重修。道光8年〈1828年〉重修廟宇,並在該七層八角形花崗石塔內裝置樓梯,上裝3尺高之三段玻璃制燈籠,遮蔽東北面,燈籠頂架於樑上,梁下吊一根1尺8寸之8號鉛絲,下端裝設直徑大約1尺之金屬鐵環,扎置鐵鍋一隻,內部再盛花生油,以5分粗1尺長棉紗芯點火,利用聚光透射原理強化光線射程。並派人看守,所需維持經費由進入馬公港之船舶多加徵收50文至100文規費以為支應。
清同治時期
清同治13-14年〈1873年-1874年〉英國人韓得善(David M. Handerson)與福州關稅務司重新勘查基址,之後將舊塔廟拆除重建洋樓。另在舊址左側方重建鐵板式新塔,界址前後長200呎,寬154呎。
清光緒時期
清光緒元年〈1875年〉由海關哈爾定總工程師另建新式燈塔,塔身為圓形鐵造,底部直徑2.5米,塔頂塔身高度比為1比2。燈塔自台座至頂為38尺(11.52米),自海平面起高15丈8尺(47.88米)。裝4等旋轉透鏡燈,點二芯煤油燈,亮度500燭光,每30秒連閃白光2次,光達15海浬(27.76公里)。另配備3座鑄鐵霧炮(大中兩座為英國制前膛炮,小座為德國制後膛山炮)。並建有宿舍,派人駐守。[注釋2]清光緒5年〈1885年〉建氣象觀測所,所收資料按月匯送上海徐家匯氣象台。
台灣日治時期
明治28年〈1895年〉依慣例將氣象資料送呈香港天文台。明治29年〈1896年〉始將氣象資料改送台北台灣總督府台北測候所。大正4年〈1915年〉塔身漆白色用電石閃光燈,每5秒閃白光1次(燈光白色明3秒、暗2秒),光力約1,700支燭光。昭和13年〈1938年〉年改用煤油白熱燈,光力52,000支燭光。昭和19年〈1944年〉二戰期間受到盟軍飛機轟炸,不過損失輕微。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55年〈1966年〉年改裝4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強至800,000支燭光,光程距離為25.1浬。民國70年〈1981年〉增設電霧號霧笛2座。連絡置有無線電對講機。
結構
塔高:11米。
塔身塗色・構造:外觀漆白,頂層外有環繞陽台。
燈高:60.7米〈以高潮面至燈火中心計〉。
燈器:4等旋轉透鏡電燈。
燈質(頻率):每30秒白聯閃光2〈電石閃光燈〉。
明1.0秒,暗7.0秒。
明1.0秒,暗21.0秒。
光力:800,000支燭光。
公稱光程:25.1浬。
霧笛:電霧號霧笛2座。
連絡配備:無線電對講機配置。
燈塔坐標:北緯23度33分45.72秒、東經119度28分7.81秒。
行政
管轄機關:中華民國財政部關稅總局。
人員編制:主任1人、管理員6人,(三班輪守,日落點燈、日出關燈)[注釋3]。
開放參觀與否:可,但有時間限制(1992年1月起采半開放式)。
燈塔守(燈塔管理工作人員)
任用資格:需經“中華民國公務人員特種考試關務人員考試”及格始能晉用。
特色
有記載可考之台灣最早設立的燈塔。
本塔1985年4月17日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列管。
燈塔庭院內立有3座石碑,及1座十字架碑依次如下:
清乾隆43年(1778年)立“興建西嶼塔燈碑記”石碑一座。
清乾隆44年(1779年)立“修建西嶼塔燈落成碑記”石碑一座。
清道光8年(1828年)由各方共捐佛銀伍佰元,經(福建澎湖水師協鎮府孫得發,暨侯補州牧借補澎湖通守蔣鏞)立“西嶼塔燈碑記”石碑一座。
清光緒16年(1890年)在西側外牆立有洋人十字架碑一座,撰有"娜莉·歐德利斯科爾"“Nelly O'Driscoll”(1882-1890)之氏名。據推測為1881年至1895年之守塔員英籍哈拉利夫婦女兒之墓,1890年哈拉利夫婦育有一女兒瑪莉八歲病逝[注釋4]。瑪莉之名可能是Nelly(娜莉)中譯之誤、而哈拉利可能為英籍守塔員之名。當時亦有另一對守塔員為俄羅斯籍比斯蒙斯基夫婦[注釋4] 。
燈塔庭院內亦有3座鑄鐵霧炮,均為清光緒元年(1875年)立: 大中兩座為英國制前膛炮。小座為德國制後膛山炮。
關連項目
中華民國燈塔列表
美國燈塔列表(Lighthou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世界燈塔列表(List of lighthouses and lightvessels)
日本燈塔50選
注釋
1. 連雅堂著,《台灣通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1997年),頁536。
2. 龍驤著,《澎湖縣誌稿》(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頁145。
3. 聯合報╱陳信利blog,"漁翁島燈塔 全台最老的燈塔" ,2009.09.15 06:04 am.
4. 黃中堅,"海上絲路澎湖灣:方壺志",高雄復文,1995年. ISBN 9575552318.
參考文獻
李素芳 編著,《台灣的燈塔》,遠足文化事業,台北縣,2002年12月,pp.162-167。ISBN 957-28031-2-3
葉倫會 著,《海洋領航者-台灣燈塔展》,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2000年12月,pp.83-86。ISBN 957-02-7455-7
財政部關稅總局編撰,《中華民國海關簡史》,台北市,1998年7月。 ISBN 9570048611
周邊風景
西嶼燈塔(漁翁島燈塔)可以說是台灣地區最早的洋式燈塔,散步漁翁燈塔園區,西式洋樓、雪白的咾咕石圍牆都足以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希臘風或者說是普羅旺斯的味道。園區內比較特別的有燈塔文物陳列館,另外則是三尊霧炮跟煙墩,霧笛則是海面能見度極差的時候能夠用來警告船隻。
漁翁島燈塔不僅僅是霧炮、塔樓由英國跟德國分別製造,就連以前燈塔守塔員都是由外籍人士擔任,目前燈塔西側圍牆外就保有一位外籍守塔員的墳冢。
西嶼燈塔南邊的海域乃澎湖傳統海流湍急的海域,澎湖俗諺「一吼門二西流」中的西流就是指這個海域,此海域又是西嶼漁船前往南方漁場必經的水道,百年前燈塔旁還有天后宮小廟跟公館提供船夫上岸休息,可見當年西嶼燈塔的重要性與功能之強大。
西嶼燈塔旁邊除了雄偉的斷崖地形以外,廣闊的西嶼草原是另一種美,草原上常常見看放牧的牛群結隊吃草,藍天綠地搭配不怕生的牛群以及雪白的燈塔建築,這就是有人說的歐洲田園風在西嶼重現。
西嶼燈塔旁的斷崖是欣賞西嶼夕陽最佳的景點,夏日黃昏總會有不少情侶、攝影者、散坐在燈塔旁的草地上觀賞夕照將海面染金,在早起的星子目送下緩緩落入海心。然而因為西嶼燈塔只開放到下午4點,所以遊客如果想入塔區內拍照又想看夕陽,可能得下午到西嶼後,4點前先前來燈塔參觀,再折回西嶼其他景點,最終六點出頭再來到西嶼燈塔旁的草原看夕陽。
西嶼燈塔園區內視野最佳的觀海點是燈塔員工宿舍二樓小平台,這邊可以眺望澎湖危險的西流海域,說也奇怪,在雪白欄柱的輝映下,從這個角度看出去的海總是特別的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