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氣象的一個方面,主要研究氣象條件對水產資源和水產品的捕撈、養殖、加工等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漁業氣象
- 類別:農業氣象的一個方面
- 對象:水產資源,水產品
- 影響因素:風
正文,
正文
漁場的變遷、漁業資源數量的變動以及捕撈作業的狀況受風的影響很大。風制約氣溫的變化,氣溫又與水溫關係密切,進而引起漁場位置、魚群洄游和集散、漁期早晚、魚類產卵等情況的改變。漁汛前期,盛行風向左右氣溫和水溫的高低,從而可使漁期提前或推遲。當風向與海岸垂直時,向岸風可產生向岸海流,魚群隨之游向近岸海域,可使定置網漁獲量增多;離岸風則易產生上升流,將海底營養物質和餌料生物帶到表層,為形成良好漁場創造條件。漁汛期間,漁場颳大風之前魚類受氣壓波和長浪的刺激,往往集群以防風浪襲擊。大風來時,海水被攪動而引起理化性質和生物條件的改變;大風過後,魚類就趨向適宜的棲息環境而重新集群,漁場隨之遷移。颱風和寒潮等還常給捕撈作業造成困難和危險。除風外,降水可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和入海徑流量等,使近岸產卵場、幼魚肥育場和餌料生物的生活環境條件發生變化,從而影響資源量。如渤海遼東灣的毛蝦資源量與毛蝦生產時期的降水量呈直線相關,據此可預測毛蝦資源的變動。漁汛前期入海徑流量的變化,會使沿岸低鹽水系與高鹽水系交匯界面移動,漁場位置隨之改變。
海水養殖受風的影響也較大。在大風襲擊下,藻類、貝類養殖的筏架、插竹等易受破壞,導致產量下降。颱風、洪水可使貽貝沉入海底被浮泥淹埋而死亡。稚貝附著初期器官發育不完善,還不能鑽洞造穴,也易因大風而死。縊蟶幼苗在浮游期間,常因風大潮高而被沖走;成蟶遇風暴時也常因洞口軟泥流失而升出塗面,被水沖走,或在泥沙沉積時窒息死亡。溫度對海水養殖也有影響。如海帶適於在7~13℃生長,超出20℃即發生腐爛。中潮線以上棲息的牡蠣,在冬季水溫低於10℃、夏季高於42℃並持續時間長的情況下,也會大量死亡。
內陸水域與海洋相比,由於水層淺、水量少,對氣溫的變化更為敏感。因此氣溫是影響淡水養殖的主要氣象要素。如魚類的性腺發育需要一定的積溫,卵的孵化也需有適溫。一般溫度偏低時孵化速度慢,溫度偏高時速度快。但若超出適宜溫度閾,孵出的仔魚畸形率高、成活率低。溫度與魚病的發生也有關係。如草魚在低於18℃的環境中不易得病,但平均溫度達25℃時即易出現爛鰓和腸炎。此外,春、夏季氣旋或靜止鋒控制的悶濕天氣常易導致水體缺氧而使魚類窒息。
氣象條件與水產品加工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對傳統乾制工藝的影響。乾制時需連續晴好天氣進行曝曬,否則易導致乾製品品質下降或變質。夏季如冷藏條件不良,鮮魚易變質;高溫高濕的天氣條件則易使保藏的乾製品產生霉變、蟲蛀和油等。
海水養殖受風的影響也較大。在大風襲擊下,藻類、貝類養殖的筏架、插竹等易受破壞,導致產量下降。颱風、洪水可使貽貝沉入海底被浮泥淹埋而死亡。稚貝附著初期器官發育不完善,還不能鑽洞造穴,也易因大風而死。縊蟶幼苗在浮游期間,常因風大潮高而被沖走;成蟶遇風暴時也常因洞口軟泥流失而升出塗面,被水沖走,或在泥沙沉積時窒息死亡。溫度對海水養殖也有影響。如海帶適於在7~13℃生長,超出20℃即發生腐爛。中潮線以上棲息的牡蠣,在冬季水溫低於10℃、夏季高於42℃並持續時間長的情況下,也會大量死亡。
內陸水域與海洋相比,由於水層淺、水量少,對氣溫的變化更為敏感。因此氣溫是影響淡水養殖的主要氣象要素。如魚類的性腺發育需要一定的積溫,卵的孵化也需有適溫。一般溫度偏低時孵化速度慢,溫度偏高時速度快。但若超出適宜溫度閾,孵出的仔魚畸形率高、成活率低。溫度與魚病的發生也有關係。如草魚在低於18℃的環境中不易得病,但平均溫度達25℃時即易出現爛鰓和腸炎。此外,春、夏季氣旋或靜止鋒控制的悶濕天氣常易導致水體缺氧而使魚類窒息。
氣象條件與水產品加工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對傳統乾制工藝的影響。乾制時需連續晴好天氣進行曝曬,否則易導致乾製品品質下降或變質。夏季如冷藏條件不良,鮮魚易變質;高溫高濕的天氣條件則易使保藏的乾製品產生霉變、蟲蛀和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