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人節

漁人節

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是大連市旅順渤海沿岸漁民們祭海祈福、為龍王爺慶生、牤牛島放生、的百年傳統節日,自2004年正式升級、命名為大連旅順(北海)漁人節以來,特別是在漁人節於2010年12月入選大連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成為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旅順口區政府更是採取政府組織引導、民間主辦、社會支持、漁民與遊客廣泛參與的形式,將漁人節精心打造成為了大連旅順的集傳統民俗、海洋文化、旅遊休閒於一體的一個綜合性節慶活動品牌和百姓喜聞樂見的惠民工程,聞名遐邇,廣受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連旅順口區北海村漁人節
  • 中文名稱::漁人節
  • 類型:傳統節日
  • 地區:牤牛島
  • 非遺級別:大連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漁人節由來,旅順(北海)漁人節,歷史傳說,民俗盛會,關於海洋崇拜,

漁人節由來

大連旅順(北海)漁人節是大連市旅順口區渤海沿岸漁民們穿上傳統服裝祭海祈福、為龍王爺慶生的傳統節日,最早可追溯到百年之前。
2004年區政府聯合北海村進行史料采編、挖掘、整理,並對漁人節活動進一步完善,將村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改名為。
2010年12月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後,旅順口區政府更是採取政府組織引導、民間主辦、社會支持、漁民與遊客廣泛參與的形式,將漁人節精心打造成為了大連旅順的集傳統民俗、海洋文化、旅遊休閒於一體的一個綜合性節慶活動。
2015年7月28號牤牛島品牌贊助,旅順(北海)漁人節成功舉辦的第十二屆。

旅順(北海)漁人節

北海漁人節由來已久,早期漁民因為對於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自發性質的每年於陰曆六月十三對龍王祭拜,後來慢慢的形成一定規模,成為當地比較隆重的民間節日。
2004年開始,北海漁人節受到旅順口區政府的重視,從而成功的帶領北海村民舉辦了系統的一次活動。而後北海村民正式有了比過年還熱鬧的屬於自己的節日——“旅順(北海)漁人節”。
每年漁人節的一大早,村民就開始忙碌的為這熱鬧的一天做準備。凌晨4點就在活動地點開始搭台準備貢品,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進行中。每個漁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期盼著以這樣一種方式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
整個祭海的儀式在主祭人的祭詞宣讀結束之後開始,漁民們焚香祭拜,祈福求平安,喜悅中又藏不住那份樸實。
每年的這天,大家都會備好幾艘船和許許多多樣式海產品幼苗,開到海岸線十幾公里以外的“牤牛島”,讓這些幼苗回到大海。

歷史傳說

數百年前,旅順村民以海為家,生活富足。忽有一日,海中來了一千年惡蛟,每每藉助風力施法,為禍人間。漁民無魚可打,無網可下,生活每況愈下。
漁民認為祭海可平妖。遂每年用三畜及美貌少女供奉,若得惡蛟庇佑則風調雨順。
後有一得道高僧(龍王化身),一人一牛遊歷到此。便獨留牤牛於村以造福百姓。
來年祭海之日,牤牛不忍村中女子“祭海”,便穿了彩衣投海而去。惡蛟一見,勃然大怒,與牤牛在海底鏖戰不休。村里立時狂風肆虐,捲起滔天巨浪。就在村民絕望之際,牤牛與惡蛟破水而出,牤牛迎風就長,開山破石,用真身化地將千年惡蛟鎮壓於此,救萬民於水火!從此,海里便多了一座島,人們感念其恩德,便以牤牛二字命名此島-這就是牤牛島。
後百姓為感謝龍王,遂逢每年陰曆六月十三,搭台祭祀,感恩放生。
因害怕惡蛟再次出來興風作浪,所以每年村民在祭祀當天都會去牤牛島附近查看,沒有動靜方可安心。
這便是旅順漁人節的傳說。

民俗盛會

每年北海漁人節都會在晚間舉行一場晚會,邀請村民喜歡的明星參與,曾參加過北海村漁人節晚會的有劉大成米粒吉星吉米周長虹
熱鬧的程度堪比春節,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會趕赴北海來觀看這場村民自己的晚會,在休漁期間,這也成了村民們打發時間的一個樂事。
在晚會結尾,還有規模龐大的煙火表演,作為北海村漁人節的結束。

關於海洋崇拜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長曲金良教授在他的《海洋文化概論》中闡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關的文化;就是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類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創造出來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係及其產物。”
自古以來,把海洋視作具有生命、意志和偉大能力的對象而加以崇拜,十分常見。在遠東地區,主要是在環渤海地區黃海海域,這種崇拜特別明顯。環渤海地區和黃海區域從來都是中國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齊魯文化、燕召文化中就已經包含了比較發達的海洋文化。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與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也在此前就共同沐浴在這一區域海洋文化的精神光照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