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亭古道

漁亭古道

漁亭古道:出縣城郭門,經橫岡、石山進寧池古道至漁亭15公里。由此東經休寧縣可至江蘇、浙江省;西過楠木嶺至祁門縣城路長28公里,可到江西、湖南、福建等省;向南經汪村、考川,祁門縣高嶺腳至休寧縣流口31公里;向東南經岩下、霞阜,過排嶺經休寧縣璫金街可往江西省婺源縣。清乾隆年間,縣人王轂等捐資開通石山以下沿河道路,由石山經潯陽台至棧閣嶺,比原來路線縮短2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漁亭古道
人文歷史,景區特色,

人文歷史

漁亭鎮位於東經117°93′~117°99′,北緯29°47′~29°86′之間,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臨休寧縣齊雲山鎮、南枕祁門縣鳧峰鄉、西依祁門縣金字牌鎮、北靠黟縣碧陽鎮。據《黟縣誌》載,漁亭為新安江水運最西的碼頭,自古為湖廣與江浙貨運的中轉站之一,有“七省通衢”之美譽。宋太平興國年間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中記載:“魚亭山在縣南三十五里,每歲西江魚船至祈門縣,舍舟登入止此東水,次淹留待船,故曰魚亭焉”,“魚”與“漁”通假,被普遍認為是漁亭的地名來源。宋代設漁亭里,明代改為漁亭鄉,解放後設漁亭區,至1984年改名漁亭鎮至今。

景區特色

一、“十里桃花源長廊”──“十里桃花源長廊”全長8公里,其中漁亭鎮境內6.5公里,漳河彎延流轉其間,沿線崖壁峻峭、谷深林密、山清水秀,風光秀美,有駱駝峰、桃源洞、潯陽台、海底火山噴發溶岩遺址和岱嶺、石墨嶺、羅漢灣等許多名勝古蹟和景點,是黃山—齊雲山—西遞、宏村旅遊黃金圈中的必經之路。
二、復岩山(駱駝峰)── 位於漁亭鎮,石峰突起、峻峭壁立、覆蓋山頂,海拔490米,適於開發攀岩體育項目旅遊。
復山,又稱復山,一名為復岩,又名阜岩。位漁亭鎮西南方,處岩下村與岩山村之中,海拔700餘米,周二十餘里,一峰獨秀,氣勢磅礴!高峰裸岩,呈駱駝狀,故謂駱駝峰。《方興志》記載:山甚孤峻,兩旁皆石,檀中有溝,繞五、六尺許,水甚懸迅山翠激流,為群山之秀。石壁四絕,反通線路。因此,也有一線天、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之喻。山頂建有廟宇,供有觀音老母、二十八星宿。據考廟宇始建於南北朝,歷代煙火不斷。廟宇曾毀於安史之亂,後又毀於太平天國戰火。據傳普慕(李正張)高僧九十四歲園寂於清道光22年(1842年),坐缸葬於廟右側,經百餘年不朽爛。石壁上刻有“雪中觀瑞”的匾額。下面刻有大清乾隆丙子冬月汪復山重修石記。絕壁處有泉,常流不竭。傳有鄉民被寇堵于山頂,欲持之以困。鄉民以生魚投下示之,寇逐離去。
三、復岩石刻── 復岩位於漁亭鎮岩下與岩山村之間。氣勢磅礴,呈駝峰形狀,上有“一線天”、“二天門”等字。石壁上刻有“雪中觀瑞”、“靈鷲”等題詞,下款為“清乾隆丙子冬月”字樣。山頂原有廟宇、已圮。
四、漁亭橋 ── 坐落漁亭鎮漳水出口處,西岸舊有石橋稱永濟橋,東岸原系木橋稱通濟橋,兩橋之間隔有中洲。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建為石橋,現存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的七孔石拱橋,全長114米,寬5.6米,高8.2米。欄桿全用長方塊石壘成,高大雄偉,為黟縣最大的石拱橋。
五、桃源洞 ── 《黟縣誌》云:自城東南石墨嶺“東行為樵貴谷”,“山峻谷深,林越秀明,實勝境也”。自石門山南行為桃源洞,山骨秀出,臨水道鑿石入三尺許,石崖凸出處為屋,即門題之為“洞府”,清詩人吟詩描繪道:“洞門深鎖白雲隈,洞口桃花歲歲開”。建國後,黟漁公路經過桃源洞,原洞口被毀,但下瞰溪潭,流水桃花的景色猶在,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張光年游此,揮筆題了“桃源洞”三個大字,現石刻於壁。
六、潯陽台 —— 又稱“太白釣台”,相傳李白聞“十里桃源,萬家酒店”而來,並游吟於此,作有《釣台》詩一首:“磨盡石嶺墨,潯陽釣赤魚,靄峰尖似尾,堪畫不堪書”(載《李太白全集》),迄今仍保有“潯陽台”三字的石刻嵌於石壁之上,字型律嚴氣壯。相傳李白曾在此飲酒垂釣,故因“李白嘗釣”而聞名於世。
七、岱嶺 ── 別名寶塔嶺,位於黟漁公路西側的松川境內,海拔380米,清乾隆年間,在山巔建有文峰塔,至今遺址尚存。
八、石墨嶺 ── 位於漁亭鎮桃源村境內,潯陽台東側,因產石墨而得名,相傳李白曾有詩云:“磨盡石嶺墨,潯陽釣赤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