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滿江紅·內鄉作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末
- 作品出處:《遺山樂府》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滿江紅·內鄉作
老樹荒台,秋興動、悠然獨酌。秋也老、江山憔悴,鬢華先覺。人到中年原易感,眼看華屋歸零落。算世間、惟有醉鄉民,平生樂。
凌浩蕩,關寥廓。月為燭,云為幄。盡百川都釀,不供杯杓。身外虛名將底用,古來已錯今尤錯。喚野猿、山鳥一時歌,休休莫。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等。雙調九十三字。
⑵內鄉:縣名,今屬河南,時詞人為內鄉縣令。
⑶憔悴:消瘦萎弱的樣子。這裡指草木凋零的景象。
⑷鬢華:兩鬢的白髮。
⑸華屋歸零落:言人壽有限,富貴者亦終歸消亡。
⑹浩蕩:本形容洶湧壯闊的水勢,此處指登臨高山大川。
⑺寥廓:曠遠,廣闊。
⑻釀:造酒。
⑼杯杓(sháo):酒杯和舀酒的勺子。
⑽將底用:有什麼用。
⑾休休莫:罷了罷了,不再說了。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蒼老的樹木,荒涼的亭台,秋天有感觸悠然地一個人自飲自樂。秋天到了,江山草木凋零,人的衰老可由斑白的兩鬢可見。人到中年了容易多愁善感,富貴者亦終歸消亡。想想人世間,也只有酒醉中的鄉民才感到生平的快樂。
登臨高山大川,更遠的看到遼闊的大地,月光當燭光,雲朵作帷帳,百川之水都釀成酒,也不夠豪飲。看重身外的虛名有什麼用,古人今人都是這樣錯了。拋卻世俗雜念,回歸自然縱情高歌,罷了罷了不說了。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老樹”三句,寫秋天來臨時,詞人在老樹荒台之間,獨自飲酒。“秋興”因秋日而感懷,詞人在秋日獨酌,看似悠然,實則心事蒼蒼,目睹暮秋荒景而有感於懷。此時,秋天已失去了果實飽滿,華林遍野的成熟狀態,眼前江山憔悴,望著風景的人更憔悴。如果說江山的憔悴是草木凋零,那么人的憔悴就是人的消瘦和萎弱。此時的詞人雖然身居縣令之職,但因為個人半生的偃蹇,國家山河的破碎而心憂戚戚。人到中年原本就愛傷懷,更何況面臨這樣的秋景畫圖。世事興衰,變化莫測。詞人由秋天草木的凋零聯想到韶光易逝、青春難再。人到中年時,回首往事,倍覺世事如夢一般變幻無定。覺得惟有沉醉在酒里,才能忘卻煩憂,聊得歡樂而已。“醉”合了前面的“獨酌”,一個人的悶酒,當然是易醉的。這裡,醉是結果,也是潛在的目的。但這樣的醉,仍然有一半的清醒在。
下片接著抒寫狂放的心情。“凌浩蕩”在這裡借指詞人登臨高山大川。站得高了,自然看得遠些,觀寥廓大地,人在其中,有多大力量。以天作幕,以地為席,以月為燭,雲做帳幕。接著“盡百川都釀,不供杯杓”,這裡,詞人用誇張的語氣寫就。在酒里,在獨處時,在秋天的老樹荒台間,這樣的狂放和豪情,不勝悲憫。只有沉湎於醉鄉里,才能更清醒地認識到虛名的無益。即使留得千秋萬歲的名聲,又有誰知道生前的寂寞。何況,自知也沒有李白那樣的天分。那樣的身後輝煌又有幾人。詞人自覺辛勞一生,追逐無著之苦,悲寂之情,難於言表。只能借酒澆愁罷了。古來已錯今尤錯,古人今人都如此。文人尤其把虛名看得重要。為著升遷,為著被人看重,孜孜不倦多少年,白了頭,彎了腰地努力著,認真著,最終有什麼意義。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達觀起來了。喚野猿,逗山鳥,與自然為友,放歌縱酒,拋卻浮名,怡然自樂。這裡“喚野猿”,不是真的要呼喚野猿,只是用來借指一種追求。詞人願意逃離世俗塵雜,回歸到自然野趣之中,尋找人生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當然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明白了人生易老,富貴無常的道理,便起罷了罷了的念頭。“野溪猿鳥恨歸遲”是一種意境,也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在表面逃世的快樂後面,隱藏著作者離世的悲哀。
詞人秋日獨酌,目睹暮秋荒景而有感於懷。聯想半生偃蹇遭際,頓生人生易老,富貴無常的感嘆。眼前景“秋也老”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江山憔悴”個人狀態“鬢華先覺”融合無間。借酒澆愁時,出狂放語,幕天席地,豪氣逼人。而悲寂之情,則溢於言表。從開始的悲涼一步步走到狂放,走到抒情的高潮時,筆鋒一轉,收煞變成了一句“不如歸去”的嘆息,看到了詞人的不甘。結句雖沉鬱于歸隱之嘆,不過是在詞人看清冷酷現實之後的一種黯淡心情的表達。雖然頹廢,但在放歌縱酒之時,仍使讀者覺得那種浩然之氣的可貴。詞風高邁,得風騷之趣。
名家點評
新華社《參考訊息》高級編輯王一娟:“雖是寫頹廢,但氣勢不平,使人覺得有一股浩然之氣,充溢於作者胸中。”(《元好問詞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