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以“滿族說部的當代傳承研究”為切入點:第一,將滿族說部的核心精神放在中華優秀文化的框架之內,賦予滿族說部傳承新的意義——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第二,從傳承方式及特徵、傳承人、滿族說部的傳承模式在當代的探索及演變幾個方面,集中進行探討;第三,對滿族說部的當代傳承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對滿族說部傳承體系的當代建構提出在保護傳統傳承方式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傳承及多元化傳承等的探索和大膽進行開發性傳承的意見與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滿族說部形成的條件及價值 | 第二章 滿族說部的傳承問題 | 第三章 滿族說部傳承人研究 |
---|
| 第一節 滿族說部的傳承概述 第二節 滿族說部的傳承方式及特點 第三節 滿族說部的傳承模式及其歷史演變 | 第一節 滿族說部傳承人需要具備的特質 第二節 傳承人對滿族說部文本形成的影響 第三節 當代傳承人的探討 |
第四章 滿族說部與赫哲族伊瑪堪、鄂倫春族摩蘇崑之比較 | 第五章 滿族說部傳承模式在當代的演變及探索 |
---|
第一節 滿族說部與赫哲族伊瑪堪、鄂倫春摩蘇崑之異同 第二節 滿族說部與伊瑪堪、摩蘇崑的文化背景及現實處境 | 第一節 滿族說部從口頭傳承、文本傳承到多元化傳承的演變 第二節 滿族說部在當代的保護與傳承方式 |
創作背景
滿族說部主要功能是
慎終追遠,講唱滿族說部,是滿族先民弘揚自強不息、愛國愛族、驍勇堅忍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方法;傳承說部,是當代滿族,特別是東北滿族世家,對子孫後代進行愛國、愛族、愛家教育的手段。而且滿族先民的核心生活區域是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在與嚴酷的自然環境的長期抗爭和東北本土的其他族系民族的此消彼長的長期磨合過程中,在反抗俄、日侵略的浴血鬥爭中,形成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和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對滿族說部當代傳承問題的關注與研究,必然要對滿族說部的傳承特徵、滿族說部的傳承人、滿族說部與東北其他少數民族的口傳文學的比較及在當代的建構方式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這既是滿族說部研究的一個重要視角,也有助於滿族說部在當下及未來的傳承與保護,對於拓展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構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於此,《滿族說部的當代傳承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結合滿族說部的發展演化史,結合傳承人的文化身份,結合說部文本內容,歸納出滿族說部的多種傳承方式:薩滿傳承、宗族傳承、文字傳承以及歌舞傳承。這種歸納概括比較全面系統,尤其是作者以《
烏布西奔媽媽》為例,闡明了歌舞傳承的特點,體現了遠古文化中“巫舞同源”的特色。
作者認為,在當代傳承滿族說部的多元化方式,要“拓展滿族說部的傳播空間”,要“將滿族說部的傳承與學校教育相結合”,要“利用多種傳播媒介傳承滿族說部,讓有表現力的傳承人借鑑評書的方式在電視中播講,或將有影響的滿族說部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以擴大影響”等行之有效的策略。並進而提出要“建構滿族說部當代的傳承體系”。
在研究滿族說部的當代傳承問題時,該書不拘囿於滿族文化之中,而是以開放的眼光來進行研究,作者將滿族說部與赫哲族伊瑪堪、鄂倫春族摩蘇崑進行比較,從而揭示出滿族說部傳承的獨特特色。作者認為,三個民族在講述自己民族的史詩時,在故事情節的構成方式、講唱條件、文本主題、講唱環境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和不同。與摩蘇崑、伊瑪堪的故事性講述相區別,滿族說部中大部分內容都具有史詩性:“滿族說部中的英雄崇拜主題,由於和薩滿教的祖先崇拜有關。所以對祖先歷史的追溯,一定要懷著崇敬的心情,對過去發生的事情,也要忠實地記錄,不能粉飾也不能誇大,否則被視為對祖先的不敬。因此,滿族說部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評說的時候,具有極為嚴格的歷史史實約束性,甚至人物、時間、地點、矛盾糾葛、衝突與結局,都不允許隱瞞,均需要較為翔實、客觀地闡釋。”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邵麗坤,女,漢族,1979年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文學博士,副研究員。現任職于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主要從事滿族民間口傳文學與非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