滸灣雕版印刷博物館

滸灣雕版印刷博物館

金谿縣滸灣雕版印刷博物館位於金谿縣滸灣鎮,建在中國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金谿縣滸灣鎮,總投資100多萬元,面積逾600平方米,主要展示該鎮宋、元、明、清時期各類珍貴木刻雕版和不同時期雕版印刷的古書藏品。滸灣傳統木刻雕版印刷術包括製版、寫樣、上板雕刻、打空拉線、刷印、校對、套色、裝訂9道工序。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滸灣木刻印刷業逐漸衰落,這一傳統工藝也瀕臨消失,該博物館的設立,對即將失傳的雕版印刷技術的傳承和保護髮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滸灣雕版印刷博物館
  • 地理位置:江西省金谿縣
  • 占地面積:600平方米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書鋪街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印刷方式,

發展歷史

滸灣木刻印書,始於明朝中葉,盛於清,鼎盛時期在清中葉的乾隆、嘉慶、道光年間,衰於清末民初。凡經、史、子、集類書,在這裡都能刻版刊行。隨著木刻印書的興起,鋪棧、書店、作坊鱗次櫛比。為便於藏書、擱版、印刷、售書,作坊、鋪棧的建築式樣均為縱深式加廂樓、高瓴格式。日深月久,發展形成江西獨一無二,又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前書鋪街和後書鋪街。現建築為清代遺存。為撫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滸灣古名“金冠里”,位於金谿縣城到撫州中點處,上縣下府均約24公里。因滸灣面臨撫河,背靠國道,交通便利,早在明朝中葉就商賈雲集,舟檣林立,是贛東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現存部分明清古建築,如古碼頭、觀音閣、深宅大院等等。明、清兩代,這裡的刻板印刷事業非常發達,書籍和木刻年畫暢銷全國各地。當時贛東一帶廣為流傳“臨川才子金溪書”的說法,所謂“金溪書”,就是指滸灣書鋪街的木刻印書。凡經史子集、話文小說都能刊刻,成為明清時期江西印書中心,人稱“江西版”。

主要景點

鎮裡最著名的是前後兩條書鋪街,書香一脈,古韻悠悠,是文人學者常來觀賞之地。書鋪街分前、後兩條,一條叫前書鋪街,一條叫後書鋪街。前書鋪街長240米,寬3米,,中有更樓巷相通。街口有石拱門,上嵌“籍著中華”橫方石匾(“文革”中拆毀)。後書鋪街長170米,寬3米,街口石拱門懸嵌道光癸卯年(1843)合坊鼎建的石匾一方,上有“藻麗嫏嬛”四字。“嫏嬛”是神話中天帝的藏書處。但這座小鎮不是因為藏書,而是因為生產和經營書而獲得這一稱號。前、後書鋪街的另一街口均與滸灣大街相連線。前書鋪街和後書鋪街相向平行,兩街中間還有譙樓三座,是為印刷工人報更用的。前、後書鋪街的鋪棧、書店、作坊,大都首尾銜接,曲徑相通。大門門面開在前書鋪街的,其後門則開在後書鋪街;而大門開在後書鋪街的,其後門就一定開在前書鋪街,這樣不僅來往方便,且加強了業務聯繫和信息溝通。如坐落在後書鋪街的余大文堂刻書房的大門,就與門面坐落在前書鋪街的文奎堂刻書房的後門斜相對過。該刻書房的廊柱至今仍保留著三幅體現木刻印書行業的對聯:“琅函寶籍徵時瑞,玉檢金泥廣國華”;“宋艷班香開綺麗,韓潮蘇海溯淵源”;“雨粟以來多著述,結繩而後有文章”。
印刷雕版印刷雕版
街中有一條橫街,貫通前、後兩街,街中石拱門書“恆門”,且立有一方“嚴禁淫詞小說”禁書碑,高約四尺,長約六尺。上面刻有皇帝禁書聖旨,被列為禁書的有《金瓶梅》、《水滸傳》、《西廂記》、《紅樓夢》等200多種。今僅存“恆門”和“藻麗嫏嬛”二門。
出“籍著中華”石拱門,街東頭有一“聚墨池”,大約2畝。池旁原建有高六尺、寬三尺的“聚墨”石碑,乾隆壬寅年(1782)立,碑立於一石龜上,碑上刻“流芳百世”四小字。“聚墨”字型蒼勁有力,傳說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手跡,並說,王羲之寫了字之後,在這個池子裡洗過筆,因此又叫“洗墨池”。實則是當時印刷工人洗滌書板之處。工人印完書後,都在這裡洗刷木板,年深日久,池水都變成黑色,連幾尺深的塘泥挖起來都黑得發亮。池畔,是直通金臨驛道的大路。有堤隔池為二,堤上有橋,橋頭有碑,名曰“會仙橋”。堤長約300米,成丁字形,上通萬壽宮,下接前書鋪街。“禁書”、“聚墨”兩碑均在“文革”中被毀。

印刷方式

雕版印書業是我國最早的印刷術,傳入滸灣大約在明代早期。《江西省地理志》載:“金溪滸灣男女皆能刻字,所有江西全省讀本、經書小說皆由此出,名曰江西版。”滸灣書鋪街所刻印的書,不但有《四書》、《五經》、《三字經》、《千字文》、《七言雜字》、《百家姓》、《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絕妙好詞箋》、《說岳全傳》、《說唐全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金瓶梅》、《西廂記》等文藝書籍,一些盛行的話文(曲藝唱本)小曲等則以五十開本印刷出售,品種繁多,不勝枚舉。
至清同治年間,滸灣的木刻印書開始衰落,但經營鋪棧、書店仍有60餘家,其中有47家聚集在前、後書鋪街,其餘十幾家則散居在該鎮其它街巷和附近的中洲等村莊,刻書和印書工匠有一千多人。它們中較大的有兩儀堂、余大文堂、文德堂、文奎堂、文林堂、善成堂、三讓堂、可久堂、紅杏山房、舊學山房、漱石山房、文信堂、四友堂、忠信堂等。現在街中尚存“舊學山房”門匾。這些鋪棧、作坊的木刻印書不僅在本地銷售,而且在全國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地處長江中下游水路交通暢達的口岸,如南昌、南京、蕪湖、安慶,均設有分號分店。南京有金東書寓,重慶有善成堂書局,蕪湖有文奎堂書店,長沙有三讓書店,北京有新舊金溪會館。滸灣的木刻印書就是通過這些渠道遍銷全國,影響很大。故有“籍著中華”、“藻麗嫏嬛”之譽。民國中期,滸灣書鋪街的店鋪全部歇業。隨著歲月的流逝,書鋪街昔日的輝煌不再。
滸灣出產的書籍是木刻板,木材大多數採用梨樹兼用樟樹和荷樹,字型普遍採用宋體,特殊的才用隸、篆、行、草等體。印刷普通用毛八紙(本縣黃通與峽山生產),特等的用連四紙(福建出產);低級的用京丹紙(資溪出產),譜牒則用譜紙(廣信陳坊生產)。墨汁用鄉村砍燒松樹所熏成的煙渣。每板一塊刻兩面。如加朱批與圈點另刻套板,對於譜牒等類,另刻活字撿用。
至於刻字的工具,分枝鑿、平鑿,平鑿又分寬狹數種,為應削坯子用;鑿腳鑿為應打線格用;鋼刀為應一般刊刻用。刻字技術分出門與歸身兩種,出門刀為對木料的直痕用,如刻圖章等;歸身刀為對木料的橫痕用,如刻普通平板。刀刻方法分橫刀與側刀,運刀從右至左,起字刀雖從右至左每一部位卻從左至右。就入畫俱備的“永”示例,應將“永”字反貼於木板,先將它橫鋪動用橫刀,再將它直鋪運用側刀,最後將它倒鋪運用取字刀,挖出木屑成字。如遇木料有節,應將全節挖出另補入木料,遇所刻有破壞的字劃亦應挖出,破壞部分另補木料拼刻。技術高的每天大約可刻成180至200個字,每因技術不等,採用二人分工合刻一塊,以達到全部書板能成一律狀況。刻字的工資每個字計給銅錢二枚,圈30個點則5個,計值一個字的工資。全鎮刻板的工人約三百餘人,概是男子。據說湖北有女子能拈九刻字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