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下

滲下,即滲利下焦。下焦包括大腸、小腸、膀胱、肝、腎等臟腑。《靈樞·營衛生會》篇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下焉。故水谷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又曰:“下焦如瀆。”故下焦病變表現為大小便失常,即水液代謝及飲食糟粕傳導功能的障礙。膀胱者,州都之官,為“津液所藏”“氣化則能出焉”。水濕蓄於下焦,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而不能化氣行水,引起小便不利。宣通水道,恢復膀胱的氣化功能,通利小便,使水濕從小便而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滲下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用淡滲之品滲利濕邪的治療方法
中醫解讀,中醫套用,一、主治病證,二、常用藥物,三、常用方劑,

中醫解讀

水濕重濁,有自然下行之性,而下焦即為水濕排泄必經之道。下焦主水之臟腑即腎與膀胱。二者相為表里,若其氣化正常,水液得以滲下,則可正常排出。若氣機不暢,水液內停,不得滲下,則難以排出,往往導致小便短少,甚至完全不通,危及生命。吳鞠通治療濕溫,也非常重視通暢下焦,淡滲利濕之法。
如治療“吸受穢濕,三焦分布,熱蒸頭脹,身痛嘔逆,小便不通,神識昏迷,舌白,渴不多飲”之證,吳鞠通除用芳香通神利竅之劑外,特加茯苓皮湯(茯苓皮、生薏仁、豬苓、大腹皮、白通草、淡竹葉)“淡滲分消濕濁”。即使治療濕溫初起,濕遏衛氣,表里同病,以宣開肺氣為主的三仁湯中,也用了薏苡仁、滑石、通草等淡滲利濕之品。

中醫套用

一、主治病證

主要用於水濕停聚於下焦病症。

二、常用藥物

1、茯苓
藥性: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套用:1、水腫尿少;2、痰飲眩悸;3、脾虛食少,便溏泄瀉;4、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2、茯苓皮
出自《本草綱目》謂其:主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茯苓皮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狀大小不一,功專利水、消腫。
藥性: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效:利水消腫。
套用:主治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診余集》記載:孟河有一人,面黃,腹膨足腫,喜服藥,每日服藥一劑,方能安寐,無論寒熱攻補之劑,服之皆宜。後孟河賈先生診之,用茯苓八兩,桂枝一兩,煎湯十餘碗,令其欲飲則飲,欲溲則溲,必一夜服盡。溲出如屋漏水,色兼紫紅,而腹膨足腫俱消,再服異功散等健脾之劑,而病霍然。可見茯苓利水之功效。
3、薏苡仁
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謂其:“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藥性:味甘、淡,性涼。歸脾、胃、肺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
套用:1、水腫,腳氣浮腫,小便不利;2、脾虛泄瀉;3、濕痹拘攣;4、肺癰,腸癰;5、贅疣,癌腫。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薏苡仁能“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稱其為上品養心藥。薏苡仁寒而不泄,溫而不燥,補而不滯,利而不克,至和至美之品。本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薏苡仁與白朮略有相似,同有益氣、除濕、和中、健脾之功,雖多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而不知其毫釐之差,千里之謬。曰氣,則白朮溫而薏苡寒;曰味,則白朮甘辛而薏苡甘淡。且白朮氣味俱厚,薏苡氣味俱薄,為迥然不同。

三、常用方劑

五苓散
組成: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
功效: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發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苔白,脈浮。
2、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
3、水濕內停證。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